【正片】聪明有爱!亚洲象纪录片《与象同行》上集

亚洲象的分布变迁及象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的多重角色。
亚洲象的分布变迁:①历史时期:亚洲象生存的北界在40.1°N的北京、河北一带,目前在24.6°N的云南西南部,南移了15.5个纬度。云南地区是目前我国亚洲象唯一残留地。
②商周时期:黄河流域野生亚洲象仍分布较多。从殷墟甲骨文记载来看,当时有猎象、驯象、使象和用象祭祀的活动,有的专家认为这些象都是当地周围野生的。根据记载当时渭水上游、山东南部、河北地区都有亚洲象生存。正因如此,商代军事行动中曾有过象队组成的骑兵,商代铜器中还有象尊等。
③春秋战国时期:野生亚洲象分布北界已经移至秦岭、淮河一线。
④秦汉以后:黄河流域的野生亚洲象分布开始大量减少。但长江中游地区曾是重要的野生亚洲象分布的重要地区,如东汉时在长江中游南北仍有亚洲象分布。
⑤南北朝至隋唐两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亚洲象屡次游荡于长江南北,直到宋代亚洲象还到过南阳一带活动。一般认为1050年前后长江中游地区野生亚洲象灭绝。长江下游地区在石器时代便有亚洲象生存,南北朝时期长江下游出现象至广陵、入建业的记载,甚至淮南皖南丘陵一带还有数百头的象群。但南朝承圣元年(552年)以后,古籍中便没有亚洲象生存的记载了。浙东山地丘陵一直有野象分布,直到11世纪才灭绝。
⑥明清时期:野生亚洲象的数量和分布区域迅速缩小,这与人类的捕杀(如明代设驯象卫以采捕和驯象)和农业开发、砍伐森林所导致的野生象栖息地破坏有关。
附录:历史时期中国亚洲象分布往南退缩的主要原因:①野生亚洲象生育能力差,对森林、食物、饮用水需求量大,一旦环境急剧变化就难以生存;②人类活动的滥捕滥猎和对森林资源破坏;③生态环境,特别是气候的变化使得亚洲象失去了生存的基本环境。
象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的多重角色:历史时期中国的象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比现在大。据专家考证古文字中的“豫”字便是一个人牵象,后成为今河南的简称;中国古代上朝用的“笏”许多便是用象牙制成,而民间也以用象牙制筷为风尚。在历史上曾有用象耕田、驮重、作战、乘骑,在宫廷中驯象作为仪仗一直延至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