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B-2-明清辽河灌区水利开发、土地垦殖和社会生态演变——以蒲陂、乌石潭陂和香陂为

2022-09-06 22:26 作者:弦转急  | 我要投稿

近三百年来南方山地垦殖与森林资源的损耗。

南方山地垦殖运动:背景:清中叶以来随着高产旱地作物引进而导致的人口膨胀背景(超越生产力和土地承载力)的压力下产生的一次在中国南方丘陵和低山地区的规模颇大的山地垦殖运动。

性质:自南宋以来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东移南迁后在经济结构上的一次突变。

措施:清朝人口总量不断增长的无度性和耕地面积增长幅度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导致人均耕地的缺乏,人地比率缩小(甚至清朝中叶之后,人地比率已经突破“饥寒界限”)。在此背景下,清政府一方面主观上为解决人地矛盾而鼓励向荒山和深山进军以扩大耕地面积,种植高产旱地作物;另一方面,明末清初高产旱地农作物如玉米、红薯、马铃薯的引进为山地大进军提供了效益保障(催化剂),所以清代中叶以来掀起了一场山地垦殖运动。

举例:豫鄂川陕交界地区的巴山的林木破坏;赣南、赣西山地开山开林;鄂西南、陕西凤县、重庆万县、四川南溪、湖南衡阳毁林开荒等。

影响:中国南方许多山区由于清代中叶以来的山地垦殖运动导致许多原本长满森林的山地成为土壤贫瘠的坡耕地,形成结构性贫困一直影响到今天,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严重的人地矛盾问题;高产旱地作物的大量种植使得人口的继续膨胀成为可能,形成恶性循环,其后果是使得森林面积的大量失去,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水土流失加重,土地报酬递减,特别是垦殖业的扩展使林副业产出失去了多样性。

B-2-明清辽河灌区水利开发、土地垦殖和社会生态演变——以蒲陂、乌石潭陂和香陂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