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银英战舰的一点研究-埃阿斯级5
佩伦 舷号1201
服役经历
785年3月 在香普尔第二船厂竣工
785年4月1日 成为第12舰队旗舰
793年4月 第一次改装
96年10月13日 亚姆立札前哨战中投降,被俘获
796年11月1日 除籍
佩伦可以说是克查尔科亚特尔的最终改型,搭载了最新型的超长距离专用中子光束炮,与新设定的里欧·格兰特所用主炮是同一个型号,在旧设定中,佩伦是埃阿斯级前期型的最后一艘,而在新设定是和里欧·格兰特同属于后期型。为了搭载2倍于普通埃阿斯级长度的主炮,佩伦的设计师们不仅取消了舰首VLS,还选择了将主炮的中子发生器和发电机设置在指挥舱段中,从外观上看,佩伦的大型化的主炮舱段向后平行延伸至同样大型化的指挥舱段。而里欧·格兰特的设计师则选择了将主炮舱段延长,且后者的设计显然在建造和日常维护更具优势,因此后续舰的设计建造还是以里欧·格兰特为蓝本。

在实战中,埃阿斯前期型也暴露出侧舷火力不足的问题,与其他旗舰在改装的时候再增设副炮的做法不同,佩伦在设计时就增加了副炮炮座数量,根据设计资料,佩伦舰体周边空域的75%都在侧舷火力覆盖范围内。保证了本舰在混战时也有充足的火力。为了更好的配合远距离炮击,舰桥上方的探测器列阵也做了大型化设计,并增加了新的观瞄和火控设备。

佩伦在设计之初就听取了当时刚成立13年的第12舰队司令部的建议,将其设计成远距离炮击型旗舰,这与第12舰队的舰队编制有关,第12舰队配备了非常多的炮舰,在作战时是作为快速打击舰队使用的,佩伦的任务就是带领这些重火力,轻装甲的高速炮舰在战场中快速部署,然后一击脱离,所以需要远距离攻击能力。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之前的埃阿斯级也是按照各个舰队要求而设计的呢,这就不得而知了。

炮舰这个舰种只出现在小说中,按照描述是一种在驱逐舰大小的舰体上搭载了巡洋舰威力的主炮,具有高机动性的小型战舰。主要是作为司令部防卫舰队使用。而要运用好炮舰也是非常困难的,需要指挥官合理选择作战宙域,快速部署兵力,合理选择作战时机,战斗结束后迅速撤离。显然现任的舰队司令波罗汀能够做到这点,这也是他和伍兰夫一样,被称为名将的原因。

佩伦在亚姆立札前哨战中被帝国军俘获,根据费沙传来的消息,本舰被作为研究资料送到了帝国技术开发局,算是避免了作为靶舰被击沉的厄运。






列奥尼达斯 舷号 前期04 后期401
服役经历
786年1月 在海尼森第一船厂竣工(新设定是第十四船厂)
786年2月1日 成为第5边境星域分舰队旗舰
787年5月1日 成为第四舰队旗舰
796年2月11日 在亚提斯星域会战中被击沉
796年3月1日 除籍
在陆续下水的埃阿斯级成为各常备舰队的旗舰时,上一代旗舰休伯利安级成为了各边境星域警备舰队的旗舰。而同盟设计师们似乎想早点让休伯利安级退役,开始以埃阿斯级为基础,设计新一代的警备舰队及分舰队级旗舰。这就是列奥尼达斯。

列奥尼达斯的技术参数和标准的埃阿斯级差不多,同时为了更好的履行边境星域治安与警戒任务,设计师对列奥尼达斯做了以下改进:针对边境星域复杂多变和相对恶劣的环境,更换了新型超光速通信天线,该天线有着三叉型的独特外观,并拥有优秀的指向性和接收功能,在天线基座两侧安装了新型的搜索警戒雷达。不仅如此,本舰还在舰舯下部安装了新型天线,舰桥桅杆的通讯链天线也增加到了4根。为了应对联络和行星登陆任务,本舰的机库也做了大型化处理,可以容纳大小共12架穿梭机和登陆艇,如此多数量的舰载机也保证了本舰遇到友军基地需要紧急撤离的情况也能从容不迫。但是大型化的机库也挤占了副炮炮座的安装空间,使得本舰后部只有4个副炮列阵。不过考虑到即使有战斗也基本是小规模的边境冲突,这也不算是设计失误。



787年的第四次伊谢尔伦攻略战中,第4舰队的旗舰阿咯琉斯被雷神之锤击沉。此时新的埃阿斯级还在船台上,于是列奥尼达斯被召回编入第4舰队成为旗舰,直到在亚提斯会战中被击沉。得益于标准的埃阿斯级舰体,列奥尼达斯在建造时就安装了和同级舰一样的舰队指挥管制系统,所以无需做任何改装即可胜任旗舰工作。而且加强的通信指挥管制能力更使得列奥尼达斯能够指挥全舰队的斯巴达尼恩进行战斗,只是要运用好这个功能需要舰队司令是个航空战专家才行。在亚提斯星域会战时,列奥尼达斯舰桥处的装甲被一枚导弹炸开,全体舰桥成员被吸入太空而亡,而本舰不久也被导弹击沉。


在第4舰队重建后,沙达中将成为了新任舰队司令。在他的带领下,第4舰队变得骁勇善战而成为了同盟军的主力舰队,792年佩特雷接替沙达,最后在亚提斯星域会战中战死。在战斗中,第4舰队几乎没做什么抵抗就被击溃了,被突袭固然是主因,但更多的却是佩特雷的拙劣表现,虽然佩特雷可能是名正统的用兵家,不然也不会成为舰队司令,但是面对突袭的惊慌失措和迟钝的反应,使得连敌人都认为他是一个无能者。接替佩特雷指挥的是当时的副司令是费雪准将,在他的指挥下,大部分残存舰艇关闭了反应堆,和残骸一起漂浮。所幸的事,帝国军没有进行扫荡战就离开了,这些残存舰艇,日后成为了第13舰队的基础,并在杨威利的带领下,再次成为了同盟军最具作战力的舰队。


莫利亚 舷号E-5
服役经历
788年12月 在海尼森第一船厂竣工
789年1月1日 成为第三边境星域分舰队旗舰
795年5月 第一次改装
796年3月15日 成为第13舰队分舰队旗舰
797年5月19日 多利亚星域会战
798年5月 在第八次伊谢尔伦攻略战中被击沉
虽然列奥尼达斯凭借其优异的性能在边境警备舰队中广受好评,但是本质上列奥尼达斯仍然是艘舰队级旗舰,其高昂的造价和略显多余的正规舰队指挥系统也让本型舰成为边境警备舰队制式旗舰的希望化为泡影。于是同盟设计师们只能重新设计一型高性价比的边境警备舰队旗舰,这次他们以盘古为基础,设计建造了莫利亚。

得益于模块化造船技术的高灵活性,设计师们去除了不必要的模块,不仅降低了成本,还可以缩短工期,最终设计建造完成后的莫利亚全长为975米,比标准的埃阿斯级短了184米。同时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们听取了时任第三边境警备舰队司令的阮文昭及司令部成员的意见,将火力与速度放在设计首位,因此采用了各种试验型设备来满足设计要求。

莫利亚的主炮采用了试验型长距离中子光束炮,口径还是25CM,但因为使用了新型引力倾斜立场,所以在炮身长度不变的情况能有效延长射程。不过因为散热问题,莫利亚只搭载了32门主炮。副炮采用了新型的15CM荷电粒子炮。而且在炮位布置上在克利什纳和盘古的基础上做了改进,以35门副炮作为一个列阵布置舰舯上部,这种新型的荷电粒子炮甚至能在近距离击沉巡洋舰级的战舰,因此在防空和混战中可以发挥最大的威力。实弹武器方面,莫利亚放弃了盘古的追加导弹发射器,改为在原先发射器位置增设了2具12连装VLS。在舰桥上方的观瞄系统也采用了新型号设备。

在动力系统方面,莫利亚安装了试验型反应堆,可以使本舰高速航行,对需要紧急救援或者快速冲击帝国军阵列等任务时更得心应手。但是有利必有弊,试验型反应堆推进剂消耗率比标准埃阿斯级反应堆增大了20%,即使是埃阿斯级的大型纯净水箱都无法满足反应堆的消耗,所以设计师为莫利亚型设计了大型方形水箱,容量是标准型战舰水箱的50倍。水箱的安装位置在舰体下方,并被设计成可以快速更换。莫利亚在两舷下方同样设置了登陆舰船坞,而且舱门尺寸比盘古更大,这说明莫利亚也搭载了多艘大型穿梭机和登陆艇,以完成联络和行星登陆等任务。而且莫利亚也搭载了36架斯巴达尼恩和完善的维护设施,在舰载机实行任务时,战术电脑可以通过激光通讯实时更新导航和战术信息。


在边境冲突时,莫利亚可以凭借高航速快速抵达战场,并带领舰队快速冲击帝国军阵列,将帝国军拉入混战。这也是阮文昭最擅长的战斗方式,毕竟本舰也是为阮文昭量身定做的。与同盟军的满心期待相反,莫利亚的实战反馈却不怎么令人振奋,副炮集中布置可以发挥最大的火力,但是被击中的话势必对舰体造成严重的损伤,虽然阮文昭对此不怎么在乎,同盟军还是在795年的改装升级中换装了新型防御立场发生器,以加强了舰体中部的防御能力。在大远征中,因为无法保证莫利亚的补给,本舰作为司令部直属舰队的一员,带领80艘战舰执行伊谢尔伦要塞防御和走廊巡逻任务。其后作为要塞驻留舰队的分舰队旗舰,期间舰体涂装变成了虎纹迷彩,看起来在同盟军也有开老虎会的传统。在第八次伊谢尔伦攻防战追击缪拉舰队时中了米达麦亚舰队的埋伏,猛烈的火力迅速过载了莫利亚的磁场护盾,随即被击沉。阮文昭和毕典菲尔特一样,都需要在别人的正确指挥下才能发挥最大的破坏力,独自行动的话,其鲁莽的性格很容易使己方陷入被动。




莫利亚作为新型边境守备舰队的首舰,试验意味比较浓厚,而大量采用了试验型设备,也导致了本舰有着很多缺陷,有些甚至是致命的。比如集中布置的副炮列阵,消耗过大的反应堆等,因此在接下来的埃阿斯级中并没有采用这些设计,而同型的普罗忒西拉斯在换回标准反应堆后成为第8舰队的分舰队旗舰参加了大远征。莫利亚型建造数量不详,唯一能确认的只有普罗忒西拉斯一艘。另外提一句,莫利亚的舷号E-5的意思是制作组在给本舰上色的色号是E-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