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岭南儒峰,白沙子陈献章(五),门生的前中后。

2021-04-11 21:26 作者:南風GT  | 我要投稿

      向白沙子求教的历程,第五章。这一章南風老师整列了三篇内容,分别是一,示学者帖,这是白沙子劝勉学者的说法。第二,复张东白,这是与张东白,进一步讨论身心修为的内容。第三,与湛泽民,这是白沙子,看到门生,学有所成,嘉勉讚许的评论。这三章一起看,彷彿就是从学于白沙先生的前、中、后,三个阶段。这样让学者有所头尾和经过,更能清楚了解到,养成江门学派的轨迹。在教养或学堂工作上,可以清晰的参照与对比。


示学者帖(第一)

   诸君或闻外人执异论非毁之言,请勿相闻。若事不得已言之,亦须隐其姓名可也。人禀气习尚不同,好恶亦随而异。是其是,非其非,使其见得是处,决不至以是为非而毁他人。此得失恒在毁人者之身,而不在所毁之人,言之何益!学伴们或许会听到,未知儒学的人,有些不一样的说法,或是诋毁儒学的意见。那些请不要去应对。又如果,遇到非说不可的状况,那也不能提到人名。人们的习气不同,喜好的或是厌恶的内容,也会不一样。常常以为喜欢的是好的,而不喜欢的是坏的。这些来由判断,要能说明清楚,具体陈列,不能去否定客观,无视伦常又损害他人。那样就没有正当的立场,不足以谈经论道!这样的状况,就是一种错误,那样的说法更是没有益处。


且安知己之所执以为是者,非出于气禀习尚之偏,亦如彼之所执以议我者乎?苟未能如颜子之无我,未免是己而非人,则其失均矣。况自古不能无毁,盛德者犹不免焉。今区区以不完之行,而冒过情之誉,毁者固其所也。此宜笃于自修,以求无毁之实,不必以为异而欲闻之也。而且怎么会知道,自己这样说,不是来自于习性的偏好呢?这就好像一些不学无术的人,常常以自己的私心,来审定是非,远离伦常。如过不像颜回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样四非不犯的警觉!讲不出来道理,只是自私的以为,那未免无法沟通,不能服人,失去德性的成份。况且,自古以来,哪一个圣贤,不用经历改过,才又变得成熟完整呢?所谓的完美无瑕,是一种情感的迷思,失去了合理的真实。那是迷惘的人,才会做的,迷惘事情。是甚么样的性情,适合做甚么样的事情。要切合自身的需要,来求得完整。君子美人,要是不真实,却喜欢戴上高帽子,那就是德不配位,替自己栽种祸根。请不要浪费耳目,在那些无益处的地方。


复张东白(第二)

 夫学有由积累而至者,有不由积累而至者;有可以言传者,有不可以言传者。夫道至无而动,至近而神,故藏而后发,形而斯存。大抵由积累而至者,可以言传也;不由积累而至者,不可以言传也。知者能知至无于至近,则无动而非神。藏而后发,明其几矣;形而斯存,道在我矣。学圣贤有一点点实践得来的,有一滴滴诚心感应得来的。有用口语传递的,有透过体会的。所以道理就是一种无形的影响力,越是贴近就越是光明,滋养体会多了,就能够形容出来,轨道清楚了,就会恒常持续。经过实践的,大约可以用文字来述说,透过至诚感应的,大约需要省思体会。以上两种状况都要汇通,一有丝毫动静,都能真实感应。充分感受量能,清楚对应整理。能不能明白伦常的轨道,关键都是在于我自己。


是故善求道者,求之易;不善求道者,求之难。义理之融液,未易言也,操存之洒落,未易言也。夫动,已形者也,形斯实矣;其未形者,虚而已,虚其本也,致虚之所以立本也。戒慎恐惧所以闲之,而非以为害也。所以说,乐于学习的,道理容易明白。不愿意学习的,就容易怀疑。身心定位,和人情事理,相互干涉的状况,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尽的。前进就看见,看见就相信,相信就稳定,稳定就又前进。后退就多疑,多疑就分心,分心就浮动,浮动就又会后退。一般人以为是个循环,无法挣脱。付诸行动的,就有了意识。还没行动的,就只是思想,思想也会有个态度,态度要和平端正,这样才会健康。说要有戒慎恐惧的心思,好像是要处处小心,随时紧绷?那也不是这样的状况。


然而世之学者,不得其说,而以用心失之者多矣。斯理也,宋儒言之备矣,吾尝恶其太严也,使着于见闻者不睹其真,而徒与我哓哓也。是故道也者,自我得之、自我言之可也,不然辞愈多而道愈窒,徒以乱人也。君子奚取焉?是有门外汉,以为这要很勉强,才感到困难的。其中的道理,宋代儒者有说明清楚了。我也曾经抱怨过,认为这太严格了,仔细的审视鑑别,会让人溺于空言,会让晚生学子,感到担心害怕。所以说,要正确对应自己的生命需求,来选择前进的道路,是要选择能让自己更完整的,并不是要那种,虚幻的无暇。这样一来,先决要件就是要,好学会问,虚心有礼,警觉自省,学用一体的。这个阶段,是来对付自己的,要先自我表述完整了,才有可能与他人论学切磋。要不然,听得别人不确实的东西,纷纷扰扰,不停喧嚣,那样只会搅乱心神。这哪里是君子美人,会有志趣的事情呢?


与湛民泽(第三)

 承示近作,颇见意思,然不欲多作,恐其滞也。人与天地同体,四时以行,百物以生,若滞在一处,安能为造化之主耶?古之善学者,常令此心在无物处,便运用得转耳。学者以自然为宗,不可不着意理会。自然之乐,乃真乐也,宇宙间复有何事!看到你最近的行为与文章,感到越来越上轨道了,请要多加保持前进,这样才不会退不消失。人身有万物养,人心如日月明。天气有四时变换,生命以此滋养。如果只有在一个边角,哪里能够运化完整,体会王道呢?以前善于学习的人,常常会让心境安宁,自然勿助勿忘,便能与天地同步运转。学者以自然为对象,不可以不用心体会。自然的乐趣,那就是真实的乐意,古今来往,上下四方,哪还有如此的事呢!


飞云之高几千仞,未若立木于空中与此山平,置足其巅,若履平地,四顾脱然,尤为奇绝。此其人内忘其心,外忘其形,其气浩然,物莫能干,神游八极,未足言也。某久处危地,以老母在堂,不自由耳。近遣人往衡山,间彼田里风俗,寻胡致堂住处。古人讬居,必有所见,倘今日之图可遂,老脚一登祝融峰,不复下矣。是将讬以毕吾生,非事游观也。天上流行的彩云,在几千呎的高空,树木高高低低,山峦起起伏伏,都没有一样的,站在这顶峰,好像走在平地上,放眼望去四方,都是没有边界,这样的经验,绝无仅有。这是心思没有狭隘停留,穿越了形体,变化自由,丰盈充沛,物体不能阻扰,来来去去,无所方向,这样也不足以形容的,那彷彿有光。曾经投身在狭隘的地方,母亲还在堂前,不为了自己,也为了长上。最近让人前往恒山,探望地方风俗,找一找古贤住宅,那必定有可观之处。如果计划得当,亲自徒步登上山去,就不再下山。可以寄讬终老,不是要去游览观光而已。


  三年之丧,在人之情,岂由外哉?今之人大抵无识见,便卑阘得甚,爱人道好,怕人道恶,做出世事不得,正坐此耳。吾辈心事,质诸鬼神,焉往而不泰然也耶!学无难易,在人自觉耳。才觉退便是进也,才觉病便是药也。日用间随处体认天理,着此一鞭,何患不得到古人佳处也。三年服丧,是一种尽孝的心情,哪里是为了要对外人交代呢?现在的人,多少有点见识不准确,屈从在刻板印象里,喜欢人家说他的好话,害怕别人说閒话,活在别人的口沫上,然后犹疑观望,坐困愁城,就是这个原因。我们的精神,在低谷或高峰,在幽暗或在光明里,那都是同一种品质,又有哪里去不得,哪里会不平安呢?学仁爱,就没有甚么难易的分别。会有所分别的,那就是个人的自觉。要是感到落后了,那是进步的心情在警觉。或是感到病痛了,那是健康的体魄在敲打。日用间,随处体认天理。就这一条路,一直走下去,哪里会害怕得不到,古朴的好风景呢?

岭南儒峰,白沙子陈献章(五),门生的前中后。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