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三个厌食症女孩的坎坷自救之路

2020-12-23 14:45 作者:厨房人类  | 我要投稿




胖瘦,它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定义呢?


它为什么会影响到了人们关于「美」的界定?


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女孩存在着「外貌焦虑」的问题。



也许是迫于周围的压力,也许是自己习惯了追求完美:


在这些「外貌焦虑」的女孩中,有一部分走向了极端,成为了「厌食症患者」。



她们如此美丽,却因为「外貌焦虑」而罹患神经性厌食症,离自我毁灭仅差一步之遥。



以下,是她们刻骨铭心的故事。



“她们为什么会得厌食症? ”


小英,19岁,艺术类专业学生。


她是三位受访者中,唯一要求打码的女孩。


为什么要打码?因为她至今仍未走出厌食症的阴影来。



小英的童年,充斥着父母无尽的争吵。


一旦吵架,父母就开始要砸东西,要闹离婚,甚至会逼问小英跟谁。


这无疑给5、6岁的小英留下了极其严重的心理阴影。



当时的小英为了排解这份恐惧,她不断地把巧克力和棉花糖往嘴里塞。


仿佛只要小英把自己给塞饱了,他们吵着要离婚的声音就不存在了,她也就不会被抛弃了。



等到小英发胖后,她爸爸会当着她的面说:


“你一个女孩子为什么这么黑这么胖?”
“你再继续吃下去,将来没人瞧得起你,没人要你。”


来自家长的言语羞辱,让小英长时间陷入强烈的自卑之中。



有如此严重的家庭问题,学校本该是小英疗愈的好地方。


没想到她的同学并没有放过她。


在班里,男生们会用「猪」、「母猪」等侮辱性的词汇,来嘲弄小英。



种种打击,让小英暗自发誓,自己一定要瘦到80斤,甚至是70斤。


与小英不同,文文之所以会罹患厌食症,更多是因为「个人因素」。


文文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她的父母都是很拼的人,每件事都要做到最好。


这也让文文潜移默化,养成了「追求完美」的性格。


到了高中,无论是学习成绩,还是自己的身材管理,都让她觉得:“总是离完美差一点点”。


严重的焦虑,让文文不知如何是好。


那时候的她不知道从哪听说这样一句话:


“只要瘦到80几斤,怎么都会很好看。”


于是本来就很美的她,走上了“厌食症”的不归路。


18岁的文文


21岁的小王,则是由于「失恋」而诱发的厌食症。


和前男友分手时,小王问渣男:“你有没有觉得我有些胖?”


男友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可怜的小王将分手的原因归咎于自己的胖,她发誓要瘦下来,不要让下一任男友“觉得自己很胖”。




“无休止的厌食,何日方休? ”


没有一位厌食症病人,从一开始就是厌食症。


她们都是一步一步地「滑落」下去的。


追求完美的文文,刚开始只是“不吃米饭”而已。


可随着进一步的节食,文文开始连肉都不敢吃,再到后来,连吃蔬菜都要涮水去油。


最夸张的时候,三天文文只吃了800卡的东西。


食物于她而言,不过是一串数字罢了。


再到后来,文文实在是太瘦了,爸妈也开始注意到这一点。


他们开始监督文文的一日三餐,这对于她而言,无异于“满清十大酷刑”。


每次吃饭前,文文都要哭很久。


吃饭时,文文会趁父母不注意,把饭菜吐在餐巾纸里面包起来。


实在没办法了,文文就把饭菜放在口袋里,找机会丢掉。


“就像是谍战片一样。”她说。



那有小伙伴就问了:


“文文已经减肥成功,为什么她还继续节食?”


因为对于她来说,比起恢复进食,她更害怕的是「体重反弹」。


明明已经瘦下来了,她依然觉得极其焦虑。


这种强烈的焦虑,也迫使她继续节食下去。


备受父母同学凌辱的小英,采取了更为激进的减肥行动。


她规定自己每天必须运动5小时以上,早上4点,她就会起来跑步,跑2个小时,直到6点。


其实,那时候的小英已经非常瘦了。


以至于当她跑步时,她能清楚地听见自己的骨头在响动。


但她无法停下来自己减肥的脚步,她害怕自己一旦停下来了,当初的流言蜚语又回来了。



“厌食过后必定暴食 ”



厌食症带来的恶果,不仅仅是使人暴瘦。


在镜头前,小英缓缓说道:


“暴食,是所有厌食症患者的宿命。”


由于长期节食,身体需求得不到满足:


厌食症患者会以几倍,或者几十倍的暴食来偿还。


她曾在凌晨三点钟,一个人蹲在马桶的垃圾桶旁边,把苹果放嘴里嚼了很多下。


直到后来,小英一个人能吃下20个白煮蛋。


一整颗生的西兰花。


甚至她妈妈在冰箱里放的隔夜剩饭剩菜,都被她在深夜找出来,不加热直接吃掉。


而暴食让身体所吸收的热量,是厌食症患者所无法接受的。


当厌食症患者无法通过节食和运动,把这些热量消耗掉时,她们往往会选择最后,也最极端的方法:「催吐」。


催吐对身体带来的伤害,是毁灭性的。


不仅会对胃和食道造成损害,吐出来的胃酸还会腐蚀牙齿,产生一连串的身体反应。


当厌食症患者下次继续暴食后,她们往往会继续选择以催吐来缓解自己的焦虑。


于是厌食症患者就在节食-暴食-催吐中,轮回不止,无法解脱。


小英自己也很不喜欢催吐。


催吐后,她会觉得自己非常没用,怎么这点自制力都没有。


看着镜子前的自己,鼻子里、眼睛里全是粘液和眼泪,全身都是汗,头发也是脏着乱着:


她觉得自己很恶心,不配活在这个世界上。


“她们开始了自我拯救”


和小英有着同样困境的,还有文文。


由于厌食症,她的体重已经下降到50多斤了。


严重的营养不良导致各个器官衰竭,让医院下达了病危通知书。


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文文终于崩溃了,好几次都哭晕了过去。


幸好经过医院的努力,文文的性命终于是保住了。


院方也及时跟家长告知了文文有厌食症的情况,家长也有给她关键的心理疏导。


这对文文日后的恢复而言,至关重要。


出院那天,文文和她妈妈回家,她惊讶地发现上海的一条路,特别美。


望着眼前的美景,她突然感觉自己很可怜,好像从来没有爱过自己一样。


她主动要求吃一碗馄饨,她妈妈赶紧带她去吃街边的一家小馆子。


文文吃那碗馄饨时,是哭着吃的。


她说,她从未吃过那么好吃的馄饨。


小王则是三人中比较幸运的一位。


有一天,小王妈妈问她,为什么厕所会那么脏?


于是小王干脆就把她催吐的事情,和盘托出了。


有了父母的开导,小王的恢复速度非常快。


如今,她已经在B站开通了账号,为站内有厌食症的人解答疑难。


文文和小王很幸运,她们有一个能包容和接纳她们的父母。


而小英由于家庭的原因,只能孤身一人来对抗厌食症。


因此她至今,仍未完全从厌食症的阴影中走出来。



“你要比别人更爱你自己”


厌食症与暴食症的统称,叫进食障碍。从病理学归类来看,更属于一种精神疾病。


2017年,全球约有1700万人,饱受进食障碍的折磨。


据2015年最新修订《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当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即可被诊断为神经性厌食症:


  • 限制食物热量摄入,导致体重明显偏低;

  • 对体重增加和肥胖感到恐惧;

  • 对生理状况存有扭曲看法(如认为自己超重,实际上却是体重不足)。


 进食障碍最早出现在欧美国家。国际医学杂志《柳叶刀》2016年的一篇研究指出,欧盟约有2000万进食障碍患者,每6-7位年轻女性中就有1人患有进食障碍。 


然而近几年,国内厌食症等进食障碍的趋势明显。


2017年,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进食障碍诊治中心对3所高校新生进行健康调查。

结果显示,进食障碍可疑人群的比例高达30%。  


同时进食障碍,是死亡率最高的精神疾病。


是的,厌食症患者不是身体出了问题,而是心理出了问题。


她们比任何人都想吃食物。


只是她们迫于所谓的自律,而不敢吃罢了。


如果正在看文章的你也有类似的问题,那么我想对你说:


“你们真的很漂亮,真的很好,稍微自信一点,不要害怕。”


我不会因为我重了5斤,就会有更多的人爱我;


也不会因为我轻了5斤,就会有更多的人不爱我。



回到开头的问题:


「胖瘦」,它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定义呢?


其实这个定义的解释权,不应该交给别人。


我们才是自己身体的主人,这个都是可以由我们自己定义的。


最后,以小英的一段话,作为收尾吧:


“我也没有说我要一竿子打倒瘦、白、幼这些传统的审美。”

“我只是希望大家在面对其他不同体型的人的时候,能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包容。”

“因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文中女孩皆为化名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澎湃新闻.温度计出品纪录片

《食物是我的魔鬼》

感谢拍摄团队的努力




三个厌食症女孩的坎坷自救之路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