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阅读笔记(二十二)
增订本补遗
一、近代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倾向
第一节 英国和美国的绝对唯心主义
(一)布拉德雷(1846-1924年)
(1)逻辑、真理和实在
真理是经验的一方面,就它是绝对的而言,它是实在的本质方面的典范。真理在一个方面,即哲学中至上的方面,是全部世界;而哲学甚至意识到它自己的不圆满性。
布拉德雷说,“每一种推论是被认作实在的现成的客体在观念上的自我发展。”逻辑涵蕴,即一切推论的基础是“存在的,真正的涵蕴也是实在的。”“涵蕴假定一个观念上的宇宙和其中从属的整体和系统的实在性。”
(2)伦理学说
伦理的目的不仅是自我的实现,而且是作为整体的自我的实现。个体只有通过他的有限的目的和那终究包括在无限的绝对整体中、不断展开和涵括较广的目的相关联,才能实现他自己。道德的终极目的和终极的实在,即绝对,相符合,从而伦理学和形而上学是汇合在一起的。
(二)鲍桑葵
伯纳德·鲍桑葵(1848-1923年)是英国绝对唯心主义三位一体的阐述者中第三个人。
鲍桑葵主张真理的融贯论:“真理的检验是更多的真理。”在伦理学的领域,任何行为的道德品质都由它与更广泛和更加涵括的体系融贯来判断,从而终极的道德目标是绝对本身。
(三)麦克塔加尔特
约翰·艾利斯·麦克塔加尔特(1866-1925年)认为一切实在都是精神的,这种精神的实在的组成部分是结合在一起的自我。
第二节 法国和意大利的唯心主义
(一)法国唯心主义的渊源
法国的唯心主义思潮,是已经存在于法国思想主流中唯意志主义和动态观念的发展,表明对孔德及其追随者的实证主义的反动。
(二)布特鲁
艾弥尔·布特鲁(1845-1922年)是强调科学中偶然性思潮登峰造极的代表。他应用自然中因果的非决定性作为人类自由的基础,是肯定原子“突然转向”制约人的意志自由的伊壁鸠鲁的理论的现代翻版。
(三)意大利的唯心主义渊源
意大利唯心主义运动发源于黑格尔,主要从黑格尔的心灵或精神哲学,尤其是从黑格尔学说关于演化和历史方面得到启示。
(四)克罗齐
本纳德透·克罗齐(1866-1952年)规定思想和经验特征的方式表明他的唯心主义观点与众不同。他使之与实在等同的经验是人类经验,而不是超验或绝对的经验。
理论活动为心灵提供知识的材料和形式:直觉是心灵创造一切人类经验的材料的过程;美学是关涉直觉的理论哲学的分支。概念思维是心灵理论活动的状态,这种活动提供经验的结构和组织。
心灵的实践活动可以分析成相互区别而又不能分割的两方面:意愿和行动。
(五)金蒂雷
焦宛尼·金蒂雷(1875-1944年)强调统一性的一面,借以解决经验统一性和它的四重表现的不相容性,但是,他又遇到一元论者和绝对主义者不可避免的问题,即说明经验的明显的复杂性问题。历史、艺术和哲学是人类精神三种相互依赖的创造性活动,在这种活动中绝对的实在达到自我意识的实现。
第三节 浪漫主义对唯理智主义的反动
(一)唯理智主义的反对者
同极端唯理智主义者对立,不限于唯心主义者、直觉主义者和其他浪漫主义哲学家,甚至存在于自然科学家的行列以及在认识论方面受休谟和实证主义者影响的思想家中。二十世纪反对唯理智主义者,包括气质大不相同的哲学家——唯心主义者、怀疑主义者、唯意志主义者、直觉主义者、实证主义者、实用主义者和虚构主义者。
(二)浪漫主义的意义
激发比较古老的经典哲学,迫使它们辩解自己存在的合理性。浪漫主义要求这样一个世界,在那里人有奋斗的机会,通过努力他能够按照他的目的和理想来塑造世界。
第四节 德国和法国的存在意义
(一)基尔凯郭尔的复兴
索伦·基尔凯郭尔(1813-1855年)哲学的三个主要概念是真理、选择和上帝。
(1)基尔凯郭尔关于哲学真理性质的概念本质上是苏格拉底式的。“真理不是由外面输入个体,而是始终内蕴其中的。”
(2)基尔凯郭尔哲学的中心概念是选择。
(3)存在主义思维的顶峰是认识上帝。个体在其内在的经验选择中,至少暂时可以取得关于永恒上帝的认识。
基尔凯郭尔式的“存在”在海德格拉和雅斯贝尔斯存在主义哲学家那里成为哲学存在主义的中心概念。
(二)存在主义和当代文化
存在主义是一种非唯理主义哲学,由于它重视人的热情和审美的性质,重视他的苦恼、爱情、内疚的感情以及内在的自由的意识,它是沿袭浪漫主义的传统的。
存在主义的意义不在于它对专门哲学的贡献,因为在这方面它要说的,没有什么不是以往哲学体系没有更清楚、明白而有系统地申述过的;毋宁在于用哲学语言表达了当前文化的普遍情境。
(三)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的存在主义
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年)哲学的中心问题是存在问题,从它聚集于人的生活和存在的有短暂性和历史的特性的方面予以考察。他分析个体的人同他自己、他的环境和其他人的关系。
个体不是封闭于他本人以内;他通过果断的决定而取得自我超越——不过这不是达到上帝的通路。
K.雅斯贝尔斯(1883-1969年)认为(1)在哲学上有关世界定向的方法,是在寻求从哲学上理解人和世界方面利用科学知识。(2)第二种方法雅斯贝尔斯称之为“存在的阐明”;这是存在主义的思维方法,这种方法的特征关联到基尔凯郭尔和海德格尔,我们已经有所阐释。(3)第三种形态是形而上学形态。照雅斯贝尔斯的意思来看,形而上学是哲学家对“一种存在物”的追求,这种存在物是在哲学家那里等同于上帝而囊括一切的绝对。
(四)萨特的存在主义
让-保罗·萨特(1905-1980年)的存在主义的基本的本体论前提是否定和无神论的:“存在主义无非是试图从始终一致的无神论立场推导出一切后果。”萨特的无神论的本体论,弃绝上帝,一反本质先于存在的有神论的学说,或者它毋宁是完全拒斥本质而赞同存在。
萨特关于人的存在主义理论从考察意识出发。意识总是关于某种事物的,我意识到任何事物同时也察觉到我自己的意识。
(五)马塞尔
噶布瑞尔·马塞尔(1889-1978年)的存在主义本体论的一个中心论旨是必须克服那感染传统哲学的彻底的二元论和对立,特别是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理智与意志、灵魂与肉体、“我”与“你”和自我与上帝之间的二元论。
二、近代哲学中的实在论倾向
第一节 实在论的传统
(一)对唯心主义的反动
二十世纪实在论复活是近代和当代哲学中最重要的现象。实在论的中心论点是有一种外在和独立于意识、精神或经验的实在存在;它是对这种唯心主义理论的反抗,这种理论认为实在由精神所构成、并为精神而存在,不管这种精神是个人的精神或绝对的经验。
实在论的中心论旨有各种表述,这取决于它声言反对的唯心主义特点以及它出现的每个时期的文化情境。
(二)休谟的影响
在近代实在论的发展中,绝不会过分强调休谟的影响,因为,虽然休谟关于外在知觉的理论是唯心主义的,他的分析的和经验的方法以及关于印象的心理原子主义对英、美的实在论生产了无可估量的影响。
(三)实在论的论旨
一切类型的实在论一致同意的中心论旨,认为在知觉、记忆以及抽象逻辑、数学思维和科学理论中的认识的客体是存在的实在,具有脱离认识的心灵而独立的性质。
第二节 德国现象学的发展
德国的现象学把现象学的分析和对经验的描述同关于逻辑本质的理论结合起来。
(一)布伦塔诺的“意向性”心理学
F.布伦塔诺(1838-1917年)严格区分思想的心理学上的起源和它的逻辑或认识论的意义与确实性,而为后来的现象学开辟了道路。
(二)梅农的客体论
就A.梅农(1853-1921年)涵括的意义而言,一个客体是能够意向或设想的任何东西;在他有关客体的理论中,他给自己提出探究和区分几种客体的任务。
(三)胡塞尔的现象学
现代现象学真正的创始人是埃德蒙特·胡塞尔(1859-1938年)认为,一种现象是主体所遇到的任何事物,而没有提示像康德所设想的那样,这种现象是基本实在的单纯表现。
现象学方法本质的特征是对人类经验有关事实的一面“加括号”或“取消”的技术,以便凝神于它的本质的、理想的一面——即哲学探索的真正课题。
现象学的分析和描述同理想的实体打交道,这种实体是在我们对事实性加以括号和取消以后所遇到的。
第三节 近代英国的实在论
(一)乔治·爱德华·摩尔
G.E.摩尔(1873-1958年)区分察觉的行动和我们所察觉的客体,根据这种区分构成他对贝克莱式的唯心主义深入的驳斥,还提出了他自己的实在论的认识论纲要。
实在论作为建设性的认识论立场,论断知识的客体不同于并独立于察觉的活动;察觉的客体,“当我们察觉它时,它恰恰就是那样子,即使我们无所察觉。”
摩尔进一步提出潜感觉材料或感觉材料同物理客体的关系如何的费解问题。
(二)伯特兰·罗素
伯特兰·罗素(1872-1970年)的新实在论反映了,G.E.摩尔关于感觉材料和物理客体的实在论的理论以及梅农客体论的逻辑实在论的影响。
罗素的精神倾注于知觉的经验与物理的客体的关系,虽然他的认识论立场有重大变化,他从未放弃他的基本的物理的实在论;在他的一切著作中,他强调指出,物理的客体不管它怎么为人设想,不被知觉时却是继续存在的。
(三)塞缪尔·亚历山大
英国的实在论在S.亚历山大和A.N.怀特海的著作中取得了最有系统的表述。
亚历山大区分两种认识形式,他称之为“欣赏”和“沉思”:“欣赏”是心灵直接察觉它自己,心灵通过它自己的活动而生存;“沉思”是对它以外的其他客体的理解。亚历山大认为宇宙间心灵不占有特权的地位;它没有特殊的尊严或卓越性。
感官知觉是亚历山大认识论中基本的东西,因为“我们的一切经验,不管是被欣赏或沉思的,都通过感觉器官而被激起。”
亚历山大的形而上学是自然主义的,而不是唯物主义的,因为终极的形而上学实在,即涵括一切事物的普遍的间架,不是物质而是无限、连续的时——空。亚历山大坚持时空的相互依赖或者毋宁是不可分离性,试图证明其中之一的特征依赖于另一个的特性:他论证“空间有三维的理由是事件在方向上是相续的、不可逆的和始终如一的。”
(四)阿尔弗来得·诺尔司·怀特海
A.N.怀特海(1861-1947年)的认识论中,知觉被认为是知识基本的和典型的形式,在知觉中作为典范的知识型式反复出现在一切水平上,从最基本的感觉经验到最精细的科学的和宇宙论理论。
怀特海的形而上学,他称谓之为“有机的机械主义”或“有机主义哲学”,是一种形式的自然主义,但是,它和传统的唯物主义的自然主义形成对照。
第四节 近代美国的实在论
(一)“新”实在论
美国的新实在论是一个学派。新实在论在它的消极方面,沿循类似摩尔驳斥唯心主义的路线,抨击贝克莱的论证。
新实在论的认识论在它的建设性方面,分析了认识的情境,这种分析同摩尔的实在论极其相似。
新实在论第二个独特的论点是认识论的一元论——即知识是直接认识的、知识的客体直接呈现给意识的理论。
(二)批判的实在论
表象的知觉论坚持主张直接呈现给心灵的感觉材料和实在的外部客体在数值上是二重性的,在认识论方面是二元论的。
(三)乔治·桑塔亚那
桑塔亚那(1863-1952年)的哲学立场不容许把它融合到哲学的一个单一的学派、运动或类型里,或者把它划归为任何简单的哲学公式;它是一个多方面的体系,在那里可以辨认出这样不同的哲学主题,如自然主义、实在论、本质主义(本质或共相论)、唯心主义和浪漫主义。他把自然主义描述为“对我们周围物质事物粗陋的信仰”,可是这种主义却是他哲学中最基本和遍布于各方面的主题。
(1)理性的生活
桑塔亚那的著作《理性的生活》探讨在包括社会、宗教、艺术和科学活动在内的多方面的人类精神活动中理性的作用。
(2)认识论
桑塔亚那的认识论是怀疑主义、直觉主义和批判的实在论新奇的结合。他的怀疑主义是彻底的、激进的“信仰任何事物的存在,包括我自己在内,是根本不可能证明的,和一切信仰一样,依赖某种非理性的信念和生活的激励。”
(3)实有的领域
桑塔亚那自然主义的形而上学使全部存在等同于被认为是机械的世界的自然,其中的一切事物都受制于恒常的和始终如一的科学规律。
桑塔亚那的本质主义或关于本质的实在论是这样构成的,除去物质的存在领域以外,他确实相信一个本质的领域。
(4)美学
桑塔亚那的美学在他哲学发展的一切阶段上都是突出的,而且在其中出现的各种情境中一直保持显著的表现的连续性。
三、实用主义、实证主义和分析哲学
第一节 科学的约定主义和虚构主义
(一)反实在论的倾向
科学对近代哲学的发展指引哲学趋赴两个极其不同的方向。一方面,实在论者十分刻板地对待科学概念和理论,肯定知觉的和物理的客体的实在世界的存在,使实在论的认识论和自然主义的形而上学相结合,这在像亚历山大和怀特海那样的实在论者那里论述鲜明,是经过深入思索的。另一方面,实证主义的和现象主义的哲学家,诸如马赫、彭加勒和魏欣格尔坚持主张科学概念和理论是约定、建造和虚构,这在制订科学体系方面虽然不可缺少,却没有理由证明它们具有任何客观性的资格。
(二)魏欣格尔的虚构主义
汉斯·魏欣格尔(1852-1933年)提出一种实证主义的和虚构主义的认识论,这种认识论和美国的使用注意有许多相似之处。魏欣格尔的主要见解以及他采取“虚构”的表述来阐明他的立场。
(三)彭加勒的约定主义
亨利·彭加勒(1854-1912年)提出关于科学的实证主义的和约定主义的解释。彭加勒认为科学的基本假设是方便的定义或公约,不能靠先验的方法,也不能靠来自经验的归纳的概括来证实;我们选择可能的公约虽然由实验的事实所提示和指引,在最后的分析上,却为简单方便的考虑所制约。
第二节 实用主义
(一)实用主义和经验主义
威廉·詹姆斯描述实用主义为“一些旧思想方法的新名称”。
(二)查理·桑道尔斯·皮尔士
C.S.皮尔士(1839-1914年)阐明了实用主义原则,是一种箴言,目的是促进概念和命题意义的清晰性。像实用的箴言所规定的的,一个思想上的概念或观念的意义是这个概念可以设想的实际后果:“要确定一个思想上的概念,应该考虑从那个概念的真实性可以设想必然产生的什么实际后果;这些结果的总和构成那概念的全部意义。”
(1)符号学和认识论
皮尔士论述认识的核心是“符号学”或符号论。一个符号是用以指谓离它自己而独立的客体的任何东西。
(2)现象学和本体论
形而上学包括认识论(关于认知的科学)和本体论(关于实有或实在的科学),对皮尔士来说,是一种观察的科学。
现象学的探索指向现象经验中普遍、无所不在的方面——这就是关于范畴的学说。
(三)詹姆斯的实用主义
威廉·詹姆斯(1842-1910年)提出关于意义的实用主义的检验,“是解决形而上学争端的方法,否则这种争端便不会休止。”他认为如果不同的形而上学争端,比如唯物主义和唯灵主义,没有构成实际的差异,那么,“不同的观点实际上意指同样的东西,一切争论都是无聊的”。
(1)多元的宇宙
实用主义是确定包括哲学在内的一切领域的真理的方法:在考察詹姆斯用以解决一元论和多元论之间的争论这样的实际的哲学问题的方法上,我们能够最清楚地了解这种实用的方法的性质。
(2)哲学心理学
詹姆斯的心理学确实是一种哲学心理学或有关心灵的哲学,它在分析心智生活事实的过程中,提出并至少试图解决有关心灵、意识、自我和自由意志的主要问题。
在他的推理的心理学中潜存着詹姆斯自己的使用的知识观和杜威的工具主义的探索论。
(四)杜威的工具主义和实验主义
约翰·杜威(1859-1952年)把他的实用主义观点称为“工具主义”或“实验主义”,用这些话来描述它的基本目的和方法:“工具主义通过主要思考思维在实验上决定未来的结果如何起作用方面,试图构成有关概念、判断和推理在其各种形式中的精确的逻辑理论。”
(五)概念的实用主义和关联主义
克拉伦斯·艾尔文·刘易斯(1883-1964年)制订了有关意义、知识和证实的实用理论的观点,这大大加强了实用哲学的理论基础。他称他的立场为概念的实用主义,这种立场利用近代符号逻辑的技术,非常清楚地表明它是实用的认识论的明确的阐述。
F.S.C.诺斯柔普(1893- )提出一种认识论,划分“直观的概念”和“公设的概念”之间的基本区别,前者的全部意义是直接把握的,后者的意义全部或一部分是由它在其中出现的演绎体系的公设来指明的。
(六)关联主义
关联主义是实用主义的后裔,提出一种相对主义的认识论,强调知识的约定主义和公设的特征、知识中后果的作用以及知识与行动的融合。
第三节 近代实证主义倾向
(一)抨击形而上学
实证主义的主要核心是应用证实性作为意义的标准:一个经验的陈述如果、而且只有如果通过诉诸经验可以证实,,它才含有意义或富有意义。
逻辑实证主义研究了知识的经验或后验的方面,以及知识的形式或先验的方面。
如果根据实证主义的标准,一切或大部分形而上学的论述被贬入胡说而被人遗弃的领域,哲学的职能是什么呢?
(二)实证主义和伦理学
实证主义的分析已经扩大到伦理学和价值——理论领域。
还有和实证主义立场一致的另外一种研究伦理学的方式,它把伦理的和其他的评价陈述看作是非认识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