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过敏了?
春季是过敏反应的高发季节,根据世界变态反应组织的报告,全球伴有过敏性症状的人占总人数的30~40%。那么我们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过敏了呢?
1、皮肤过敏:表现为皮肤红斑、渗出、结痂、脱屑、紫癜、水泡、瘙痒等。有的表现为患处迅速出现大小不等、局限性块状浮肿性风团,小到米粒,大至手掌大小,常见为指甲至硬币大小,略高于周围皮肤。
2、消化道过敏:主要表现为呕吐、腹泻、腹痛或便血等症状。
3、过敏性鼻炎:主要有四种表现,一是阵发性连续性的喷嚏,每次发作一般不少于5个,多时甚至达到十几个、几十个,打喷嚏的时间常以早起、夜晚入睡或随季节变换加重,严重的几乎每天都会发作几次;二是喷嚏过程后大量清水样的鼻涕;三是鼻腔的堵塞,每次发作的轻重程度不一,可持续十几分钟或几十分钟不等;四是鼻子痒。
4、过敏性哮喘:会有打喷嚏、流鼻涕、鼻痒、眼痒、流泪等症状,且与呼吸道感染或炎症相似。
出现上述情况中的任意一条,且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我们就需要到医院诊治。辅助诊断的方法,大多要借助医院的实验室检查:
1、血液检查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
2、血液检查IgE升高
3、过敏原皮肤点刺阳性
4、血清过敏源检测阳性
有了其中一条也就确诊了!而关于抗过敏药物主要有以下四类:1.抗组胺类抗过敏药。2.过敏反应介质阻滞剂(肥大细胞膜稳定剂)。3.钙剂。4.激素类药物。
其中抗组胺类药物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抗过敏药,本类药物对皮肤过敏的治疗效果较好,对昆虫叮咬的皮肤瘙痒和水肿、血清病的荨麻疹也有效。但是对支气管哮喘疗效较差。
下面为大家梳理一下日常生活中抗组胺类抗过敏药的服用注意事项
一.抗组胺类药物的分类:
二.抗组胺类药物服用期间的注意事项:
问:在服药期间有没有需要忌口的食物?
答:1.服药期间不宜食用海鲜(虾、蟹、金枪鱼等)、奶酪、肉类(猪肉、牛肉、羊肉、禽肉)、黄豆等食物,这些食物中富含组氨酸,在体内分解出大量组胺,可削弱抗过敏药的作用。
2.不宜饮酒、服用奎宁、维生素B1等药物,这些药物可引起组胺释放,加速过敏反应出现。
问:我对海鲜过敏,能否在吃海鲜前预先服用抗过敏药来阻止过敏反应的发生?
答:不能。因为身体发生过敏,原因除了组胺外,还有激肽、前列腺素等。所以盲目使用抗组胺药抗过敏,并不能解决问题。防止海鲜过敏最好的办法还是管住自己的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