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七修类学》明 郎瑛(三)

2023-07-16 20:20 作者:三步一颠  | 我要投稿

《七修类稿》 1 真西山(此人姓真号西山)在论陶渊明的诗时说“陶渊明的诗是荣木之忧、逝川之叹、贫土之咏、箪瓢之乐,陶公的诗都是从他所学的经术中而来的。” 我认为陶公的诗不是从经术中而来,而是从陶公的性情理念中来的。如陶公诗《饮酒》中的第五首是最脍炙人口的,曾经我将它放在心上,往来念诵,近来好象能了解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意涵。 第一句“结庐在人境”这似乎是在讲静中有动。 第二句“而无车马喧”又似乎是讲动中有静。 第三、四句“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就是在讲心境与天地浑融。 第五句“採菊东篱下”是说陶公潜心求真理。 第六句“悠然见南山”是陶公求得真理的征兆。 第七 、八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时的陶公内心充满了祥和,表里如一。 诗的第九句“此中有真意”那可真如鹤立鸡群之卓尔。 第十句“欲辩已忘言”是那种似有出处又找不到来源的感觉(原文:末由也已)。 诗中可见陶公心境浑然,清净得无一星渣滓,因此说出的词语都是理,非常契合道的本义,陶公的境地高出一般诗人太多,真自在。 2 人若觉得渴,是因为心火炽盛使肾水干涸的缘故,如果一个人的肾气足的话,就不会感觉口渴。吃咸为什么会增加口渴呢?因为咸是走肾并且能泻肾水,肾水一泻那肾就越加干涸了,并且咸能补心,心一补火就更炽盛了,所以加速口渴。吃酸就能止口渴,因为酸是走肝泻肝,肝一泻火就不再炽盛,况且酸有益于肺,益肺自能生水,所以能止渴。 3 古时的人是以诚意来对待他人为原则,我观察现如今的人若能在利益上讲明白的,都是君子。 我曾经见自己的几个朋友,当利益心一生起时,不管是自己的父亲儿子或兄弟以及平时交往甚厚的朋友,都翻脸不顾,呜呼哀哉,末世人的心怎么就不能象古人一样呢? 4 我母亲年少时没读多少书,但她非常相信佛法,她嫁我父亲时,见到这边信佛的人都能念诵观音经,她也非常想念诵,但又恨自己因为不识字无法念诵。 有时母亲会忽然发恒心想要念诵观音经,但一翻开经文,就郁闷的离开了。有一晚,她梦见有一金衣僧人合掌对她说“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这句话又说了两次。 母亲醒后自己觉得好像有得到什么,于是天明后去翻观音经,此时看着再不觉得龃龉,随口就能念出来,从此她也能读其他的书了,大家都觉得这也太怪异了。 我知道心如果恒久保持安静的人可以有智慧生起,何况我母亲朝夕一门心思要念经,人本来就有这智慧,佛只是在旁助了一下而已。 梦中金衣僧人念的那两句也是观音经的经文,而且它的意思又像是释迦牟尼或禅宗的教导。这事我也无法解释清楚,难道真的有佛吗? 5 拜的礼仪很多,书上所说的又各自不同,现在我来说一些平常人都在作也都知道的拜,留传下来让我子孙辈知道。 平衡称为拜,就是馨折,头与腰平如称杆,现在我们称为揖。 下衡称为稽首,也就是今天所说的躬身到地。 顿首的意思,是说头叩地。 稽颡,头到地。 太甲的拜手稽首,是先揖,然后再头到地很久的意思。 雅拜,是先跪下一膝,也是今天的拜,周礼所说的奇拜,是现在的一拜。 褒拜,是再拜。 凶拜,是先拜然后稽颡。 之拜,古人是两膝一齐跪下,就如现今修道人的拜法。 膜拜,两手合掌然后稽颡。 肃拜,两膝一齐跪下,手按地面但不低头,也就是现如今妇人的叩头。现如今妇人的拜,说是开始于武则天,但这说法没见哪本书中有记载,只见过史记后周天元命令妇人要像男人那样去拜,能被史官记载下来,说明这事有不寻常的地方。按照这记载,说明古代时期的妇人是不伏地而拜的,但可以肯定妇人的拜不是开始于唐朝。 6 我见《杂录》这样记载:宋太祖非常宠幸金城夫人,有天,他和晋王在后花园喝酒比射箭,太祖用大杯子装酒劝晋王喝,但晋王推辞不喝,晋王说“要是金城夫人在这摘花我就喝”,宋太祖于是让人去把金城夫人找来。 晋王一见金城夫人来到花园,马上拿起弓把夫人射死,宋太祖在旁如没事发生一般喝酒。 又《铁围山丛》也说过:花蕊夫人一进宫,太祖一见就宠幸她,晋王劝他好几次,太祖都不在乎。 有一天,晋王和太祖在后花园射箭,晋王又将花蕊夫人给射杀了。 这两件事都是宋朝时期的人所记载的,大概不敢去诬陷晋王(宋太宗)。这事儿一看,太宗肯定是为了社稷才这样做的,但最难的太祖,能如此割爱忍情,后来传皇帝位时太祖完全听从他母亲杜后的指示传位给太宗,这太祖的心是什么心啊。后来晋王死于身中二箭,看来这天道的报应还是有的。 7 杭州人吃蚌肉,说是吃淡菜,我一直想不通为何这样命名,假如淡是啖的通假,但作为菜名怎么也说不通。 见《昌黎集》记载,说孔戣任华州刺史时,上奏说要停止明州每年进贡淡菜的说法。书中也是这个淡字,但也无法让人明白为什么取名为淡菜。 有次听广州人说,南海称採珠人为蜑户,因为蚌肉是採珠人平常吃的食物,象菜一样平常,这说法对淡菜的称呼讲得过。 后来又读了《辍耕录》才知道早就有鸟蜑户。看来孔戣的奏折里的字也是听误传而来的,如果改为啖食的啖,那又和改金银车有什么区别呢? (金银车见《玉泉子》说韩泉将史传中所载的金根车处,臆想为金银车,说必须将根改为银。) 8 红叶上题诗,按《本事诗》说,顾况在洛阳时,有次与三个写诗的朋友一起游河苑,发现流水中有一大梧桐叶,上面题一诗说“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 第二天顾况也题一诗在叶子上,然后走到上流放下叶子,他题的诗是“愁见莺啼柳絮飞,上阳宫女断肠时;君恩不禁东流水,叶上题诗寄与谁。” 过了十几天,有人在水上得到这片叶子,赶紧拿来给顾况,上有诗说“一叶题诗出禁城,谁人酬和独含情;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春取次行。” 而《云溪友议》是这样说,唐明皇时,虢国夫人被宠幸,所有宫中女人都很哀怨,有宫女写了一诗在落叶上,放入皇城御沟随流水流出,诗说“旧宠悲秋扇,新恩寄早春;聊题一片叶,将寄接流人。” 顾况听到这诗句,和了一诗,也就是之前《本事诗》中的那四句,但没有后来叶子又流出诗的事。 又有传说卢渥去京城应试,在御沟中捡到一红叶,便将红叶收藏在巾笥中,到了宣宗放一些宫女出宫嫁人时,卢渥娶了其中的一个宫女,这宫女有次偶然见到红叶,叹息说“当时偶然写诗在叶子上,没想到被郎君收藏了。” 两人都感到这事儿太奇了。红叶上的诗说“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付红叶,好去到人间。” 在《玉溪编事》中说,侯继图有年秋天时登大慈寺楼,倚在栏杆看风景,忽然有一叶子飘坠下来,上面有首诗说“拭翠敛愁蛾,为郁心中事;搦笔下庭除,书成相思字;此字不书名,此字不书纸;书向秋叶上,顾逐秋风起;天下有情人,尽解相思死。” 我仔细读了这些书,认为这事有三,《云溪友议》的第一段即是说《本事诗》所说的事,主人公的名字都相同,虽然诗中有不同的旧宠、新恩二句,但看韵脚卻是相同,有可能是写书人忘词了,然后自己补上去的。 侯继图的诗不同他们二人,而且所说的事有些奇异。之后有人将这事写成小说《流红记》出版,把事儿讹成在于祐身上发生的事,这小说言词鄙劣,很多是作者的妄想,真太可笑了。 9 由冬天进入春天,阳气是从山中所生,先生阳气然后才有天,所以冬至的时候要祭祀天神。 祭祀天神要用黄钟奏九变音乐,因为天是至尊的阳,黄钟要九寸大小,九是阳的极致,所以黄钟是子月的旋律。 人死之后,魂归于土,四时祭祀鬼时,要用太簇八变音乐。因为人出生在寅,太簇,是寅月的旋律,而且宫五的位置正是在土,如果奏这旋律,那么魂会随音乐而起,所以能降魂。 又,音乐也能降神,这是因为紫微垣在子,与角相应;太微垣在卯、酉,与宫、徵相应;天市垣在辰,与羽相应;所以奏这几个音阶的气,能发动这三垣,很适合天神下降。柷、(吾+欠),是音乐的开始和结束,柷的形像是仰而展开,象是东震发宣的意思,震是雷,雷就是指声音,所以能生成音乐。(吾+欠)形态象老虎,而伏虎属于金系野兽,对应于秋天,虎也是指声音,如今伏着而不出声。如果阳气收敛的话就说明该衰谢了,伏虎的背此时看起来龃龉,说明气不顺畅了,所以到此音乐停止。 金石之声是音乐的始终,八音中,只有金石的声音是自然的音声,不是人造的音声,所以金石之声至始而终是音乐主音。 10 五大夫,是秦朝第九级爵位,按照《史记》说“封此树为五大夫”,后辈人都不了解这在讲什么,认为是封五棵松树为五大夫。 而且唐朝陆贄有《禁中松》诗说“不羡五株封”又李商隐的《五松驿》诗也说“独下长亭念过秦,五松不见见舆薪。”时间过去了这么长不能解释了,有些人也试着去解释它,但还是没弄明白。 只有在一本《云谷杂记》的书中,提到曹参封赐爵位七大夫,认为这是在说五大夫,这说法靠谱。我又想啊如今上虞有个五大夫里,我想当初那儿肯定有一位被封赐五大夫爵位的人在那居住。 11 现在人把山东蒙阴县山中所生的一种石藓,称为蒙茶,很多士大夫都对此茶非常珍贵,确实它的味道也很好喝,但他们都不知道实际上这东西不能算是茶,它不能煮着喝,又没香气,并且《茶经》也没记载。 蒙顶茶,生在四川雅州,也就是古蒙山郡,《图经》说“蒙顶生长着一种茶,这茶全年受阴,所以茶特别的香。”《方舆胜览》《一统志土产》都有记载蒙顶茶。《晁氏客话》也说是雅州。白乐天《琴茶行》中说“李丞相德裕到四川,人送蒙茶饼,将水浇到饼上成汤,稍微移动即刻化开。”这么一说证明是出自四川。 文彦博有《谢人惠蒙顶茶》的诗说“旧谱最称蒙顶味,露芽云液胜醍醐。”吴中复也有诗说“我闻蒙顶之巅多秀岭,恶草不生生荈茗。”现在很少见到此茶,那是因为出茶地方离这太远了。 山东蒙山有五座山峯,最高的山峯名为上清,那才出蒙茶,上清峯经常有瑞云出现,而且那儿虎豺龙蛇也多,几乎没人去。这应该是《论语》中所说的东蒙吧。 12 东汉严光本来姓庄,因为要避显宗的名讳,才改称姓严,范晔在写史书时,不去认真考究来源,也称严光,其台其滩,于是大家就都称严了,这是按习俗的错误,有点可笑。 宋宣和年间,方腊造反,又把睦州改为严州,到如今没人知道为什么改?太可笑了。我们来看宋朝人俞元德有诗说“千载英风想子陵,钓台缘此几人登;谁知避讳更严氏,滩与州名总误称。”看了那么多的书,就这首诗说得最明白。 又比如称苏州,那是因为吴王将伍子胥杀了然后投到江中,后人可怜伍子胥为他立祠在江边的山上,那山因而得名胥山。后来吴王又筑造了一台在山上,人们就称那台为胥台,后来吴国被灭了,台也消失了,于是人们称为孤胥山,意思是说只剩下胥山在了,如果有人以台来称呼的话,说孤胥台,但吴人方言称胥为苏,把孤认为是姑,后来隋灭了陈,将山取名为姑苏,于是将城郡称为苏州,到如今山、台也称名为苏了。所以《苏志》说“姑苏山,旧名为姑胥。”从中可以看出这姑字又是来源于讹传。 又如苏之匠门,是因为干将墓而这么称呼的,吴人将称为匠,如今所称的又是错别字。 13 《草木子》记载“圣灯俗称为神灯,一般较大的山都会有,所以峨嵋、衡山、匡廬等地方皆有,说这是山的精气演化的发光作怪。我认为这说法虽然也有理,所以相传圣灯这名字。” 但一些神祠的地方,也有很多人见过圣灯。为什么?这是因为打仗死的人,或牛、马的血,都可以成为燐。那些英雄生有出处,死也有地方可去,怎么有可能他们的英灵之气,会化为光焰的呢?所以圣灯十之八九很平常啦,说是此灯是精英之气所变化,大概只有十分之一的可能吧。

《七修类学》明 郎瑛(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