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谷英二会对现在的特摄技术满意吗?
文\图:RODILOCK
注: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
圆谷英二要是还在世的话,会对现在的特摄技术满意吗?
答案是不会的。
圆谷本身并没有给特摄定性,什么人穿在玩偶服里把布景踩个稀巴烂就叫特摄,谁定的?
后人定的。

和圆谷本人没半毛钱关系。
特摄顾名思义就是特殊摄影技术,以前圆谷还自封特技监督。也就是现在外国人常说的SFX和特效。
说白了使用特殊效果的技术,就是特摄技术。并没有局限于皮套人和迷你模型布景。
所以在圆谷给特摄定的范畴里,基本被定论为定格动画的动画形式也被认定为特摄。

圆谷被威利斯.欧布莱恩所拍摄的定格动画版《金刚》迷住,在最开始拍《哥斯拉》的时候也打算做八爪鱼怪兽的定格动画,但是定格动画耗时太长。东宝只给他几个月的时间,只得被迫转战放满模型的摄影棚,让演员穿着皮套去演一只大蜥蜴。

所以最开始,我们现在所称为特摄的东西,对圆谷而言只是一个下下策。
圆谷英二去世后,在1976年圆谷公司尝试还原定格动画技术,拍摄了《恐龙探险队霍恩弗利》,这是圆谷一直在实验电影里尝试的赛璐璐动画和定格动画合成的手法。但最终因为定格动画耗时太长而腰斩。

无论是《霍恩弗利》的定格动画,还是《星际之狼》的全程合成,还是《迪迦》和《梦比优斯和奥特兄弟》当中大幅度CG的使用,还是《超银河传说》里纯绿幕合成,还是到现在传统特摄和CG效果的相辅相成,圆谷一直都站在特摄革新的前沿。一方面不忘记传统特摄,一方面也抓住时代和技术的革新不掉队。

但是圆谷如果还在世的话,实际上现在的特摄技术。
会消失。
因为圆谷是发明家同时也是好奇心旺盛的人,一有新的家电和器械都会买回家拆来看看。
圆谷和手冢治虫一样,都是最支持科技发展以及走在科技潮流前线的人。

这样的人会在21世纪继续拍已经老掉牙,已经过时的东西了吗。
当然不会,况且他本身就不认为现在的特摄是特摄该有的形式。
圆谷心目中现在该有的特摄形式,应该是好莱坞现在用的形式。
也就是涉及到特殊技术的画面基本都是由演员穿着皮套或者是进行动作捕捉技术,在绿幕面前完成拍摄。爆破,背景一切都是后期合成的。

圆谷在世的时候,电脑动画只是还没有诞生。如果圆谷是生活在电脑时代的人,那么现在我们所称为特摄的技术就不会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圆谷和日本技术团队打造的CG影片。

虽然我们总是说特摄特摄。圆谷确实是特摄的发起人,但是现在特摄的概念已经在SFX和CG的应用后有所变化。

现在我们所说的特摄和国际上特摄基本上代表的就是日本传统的特摄英雄。只有懂特摄的人才会认为特摄是一种摄影技术,但仅仅局限于像《怪奇大作战》《日本沉没》《星球大战》《天外来信》《新干线爆破》《火烧东京湾》这样脱离于英雄VS怪兽题材的灾难片或者使用了特殊技术的影视作品。



即便是这样,也很难和漫威和DC,以及《阿凡达》《变形金刚》这样圆谷心目当中最佳效果的特效电影划等号。
因为美国人不承认,日本人也不承认。
欧美和亚洲的发展基本上是各自发展的,所以各自的文化历史都大不相同。
圆谷在提出特摄这个概念的时候,美国人虽然知道,也在用相同的技术。日本人当时管这种也叫做特摄,但是欧美人不承认。
在电脑特效兴盛开始,美国的特摄和日本的特摄更是产生了断层,日本的经费远远比不上好莱坞。

所以日本特摄很难做到好莱坞的效果。于是90年代开始,日本特摄逐渐落后于美国特摄,哦不,美国没有特摄,或者说是逐渐用先端技术超越日本的美国,已经不再认可自己所做的东西是特摄了。
美国“出师”了。

90年代确实日本有管先端的使用了SFX和CG技术的美国电影是美国的特摄,但是在《葛雷特奥特曼》宣传的时候,已经改为了“特摄与先端SFX技术的结合”,这时特摄已经与SFX划开了关系。

但实际上圆谷英二眼中,传统特摄和SFX理应是一回事,都是特摄技术里的一部分。
但是除了圆谷本人以外,没人这样认为。
而现在基本都采用CG打造的超级英雄电影,灾难电影,科幻电影,无一不标榜着SF电影,而不是特摄电影。
为什么会这样?理应说特摄技术就包含这些东西。
嘿嘿,超级大国美国会承认自己现在在用的技术东西是日本发起的吗?

世界上最早的报纸是我国西汉的《邸报》。然而欧美人并不认为,欧美人眼中最早的报纸却是凯撒时代的早早夭折的《每日纪闻》。
所有的世界首例,都必须是欧美的,而不是亚洲的。
欧美人的眼中,只有欧美的=世界的。
亚洲的东西我承认你存在,但是我不承认你是世界的。
所以在欧美人心目中,你特摄本来就不能等同于自己拍的特效大片。你特摄就是奥特曼这些东西。就是单纯实拍特摄的摄影门类。
但如果圆谷英二和黑泽明一样,继续活跃在70-80年代的话。

圆谷英二也会用特摄成为世界级导演,那就不一样了。
圆谷被称为特摄之神,黑泽被称为电影之神。
但黑泽在欧美范围内,地位和影响力要远远高于圆谷。
因为黑泽比圆谷更能活。

现在欧美电影导演巴不得能和黑泽明攀上关系,黑泽明已然成为了无数科幻电影的原型和日本电影的象征。

如果圆谷可以等到黑泽明高峰期的那个时候。圆谷身为国际导演,也可引领潮流,也可以把自己的特摄技术这个概念在全世界发扬光大。
我们就可以在漫威和DC电影初出茅庐的时期看到《新奥特曼》和《新哥斯拉》。

使用布景和皮套的传统特摄将不复存在,《假面骑士》和《超级战队》则成为粗制滥造和落后技术的代表而消失。
取而代之的则是圆谷和最尖端国际特效团队打造的CG特摄电影。
奥特系列真正意义上和漫威以及DC在国际上平起平坐。
由于奥特曼和怪兽在片中都是CG打造的,所以没办法使用皮套呈现,线下舞台剧和皮套见面会被取消。

特摄失去了原有传统手工特摄使用实景拍摄的韵味,最终和好莱坞特摄电影走上一样的道路。
特摄不需要拯救了,他是主流了。
但是这还是我们喜欢的特摄么?
至少我喜欢的,想要做的,不是这样的特摄。

现代特摄之所以应用的原因,业界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制作时间和经费只不过是好莱坞电影的四分之一,十分之一。除了特摄英雄系列是传承老技术以外,非特摄英雄影视作品采用传统特摄对于投资公司和电影业界而言只是一种折中的方法。

譬如《进击的巨人》《日本沉没2006》《举起手来2》《甲午大海战》《超强台风》《爱与和平》这些,采用传统特摄的方法并不是因为非特摄不可,只是因为省事便宜。而尾上和樋口,特摄拍摄《进击的巨人》,田口用特摄拍摄《爱与和平》只是因为情怀。


包括《斑马人》《大日本人》虽然是致敬特摄的特摄,但基本都是使用CG技术的特摄电影。


其实CG都可以搞定。
譬如漫改真人电影里面《齐木楠雄的灾难》《银魂》《寄生兽》《高达G SAVIOR》等等的特效场面都是纯CG打造。


之前的文章里我也提到过。欧美现在形成了一股特摄旋风。
每年都有外国粉丝喊着“今年是tokusatsu year!”。
圆谷也通过《泽塔》和《银河格斗》顺利收割了大量的欧美路人粉。美国漫威出版了《奥特曼》的漫画,《红超人》也推出了致敬的海外版漫画。


传统特摄的《超能战队》仍然是最令欧美孩子们魂牵梦萦的英雄作品,我在意大利的时候,也被战队在海外的老少皆宜的影响力所折服。

现在的特摄需要拯救么?
CG和传统特摄融合的技术已经登峰造极,现在正是这个技术逐渐推广应用,把传统特摄做成像模像样的“大片”的时候。
要我说,现在的特摄真的不需要拯救。


《假面骑士》通过挖掘新人演员和皮套人,顺利收割了圈外的女性粉丝,具有更大的潮流活力。
而《奥特系列》和《超级战队》则是有自己固定的儿童观众群,可以达到持续受益。
特摄需要拯救吗?
我倒是觉得它活得比以往还好。

特摄技术在圆谷英二眼里确实不应该局限成现在这样。
但这个梦该醒醒了。
因为早就没有圆谷英二了。
首先日本和好莱坞那样持续拍摄高成本CG影片本身就不可能。
另一方面,现役的青年特摄监督和片场人员都是见证着传统特摄发展起来的,渴望传承这门老手艺的匠人。
虽然大家同样使用CG,频率还很多,而且分量也很重。





但始终,传统特摄为主,CG特效为辅。
不得不承认的是,无论是特摄迷还是研究者,还是大多数片场的人。
无论是日本国内还是日本国外。
特摄,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使用盆景和布景,用真火以及火药和真人去拍摄的传统手艺。
而不是现在海外兴盛的CG捕捉和纯绿幕合成。


特摄,是人手建立在实景上的大地艺术。是影视文化的珍贵遗产。
而不是工厂造出来的批量商品。

人类演员的动作是不一样的,是有灵魂的,有生命的。

人造盆景在自然光下才能够达到最巅峰的自然美感。

实际引爆和真正的火焰,临场效果是CG模仿不来的。

或许圆谷英二时期,现有的特摄不过就是CG时代前的替代品。
但是经由特摄几代人的努力和传承,经由CG技术的扶持。
现在的特摄早已不是当年的替代品,传统特摄就是传统特摄,一种原始单纯而又焕发着新时代气息的艺术形式。
而不是一台戏只有一个绿幕跟几个拔罐演员。

现在的特摄,采用皮套演员和多以实景拍摄为主,实际上更加亲民。
小孩子们可以随时看到电视里的英雄,孩子们去见学,看到的也是实实在在的怪兽和奥特曼,以及布景。
这才是特摄的浪漫所在。

CG制作缺乏人文情怀,因为他是电脑做出来的效果。
始终是虚假的,不是真实的。
而这也不是我个人的推论,是日本学者的结果。
“这个CG做的多好,都很难让人们感动。因为再怎么样人们也只会说:这CG真是做的不错啊。
如果是实拍的话,这一幕奥特曼倒在大楼上压个稀巴烂,人们就会感到非常震撼,夸赞这一幕拍的真好。”



“因为人眼只会察觉到和人同样的生物的运动和生物创造的产物。CG是电脑制造的,无论多逼真还是有局限的,人眼是无法识别的。”
但是如果把实拍的布景破坏掉,从而用CG深化其特殊效果,这个影像不单有了新时代的气息,同时也有实拍独有的韵味。


我很喜欢拿手冢治虫举例子。
手冢治虫是漫画之神,但是他的最大理想是做出心目中最佳的动画。
他是在用漫画养动画。
自称:“漫画是我的老婆,动画是我一生的情人。”

但是截止到他离世,没有任何一部动画是他满意的。
因为手冢治虫的梦想是打造一部“和现实世界一模一样的动画。”
他的长子手冢真表示,如果父亲看到现在日本动画能够做到的流畅效果,一定会很眼红。


但我始终觉得,手冢自己梦想的效果,不是现在精美的手绘动画。
而是CG动画。
CG动画可以自由的打造出和真人一样的效果,这才是手冢梦寐以求的东西。
但是这样也就不再是手冢一直坚持的手绘动画了。
《白箱》当中有这样一个桥段:
骑着摩托车的女主角在枪林弹雨中飞驰,身后一颗炸弹爆炸。


针对这一幕究竟是用手绘还是用CG制作,动画师班和CG班大吵特吵,各自对立。
但是最后当CG班和动画班二者互相看到对方所做的成品后,都为之振奋不已。
认为不应该彼此批判。

手工和CG的争论,一直没有停过。
十月,动画电影《姜子牙》上映,完全采用CG制作。
开头一段手绘动画的代入,令我在内的所有观众惊呆了。
动画流畅,画风也更贴近华夏画风,很多人认为姜子牙如果全篇都用手绘动画,效果或许会更好。

但是现在世界上,动画(Anime)只用来形容日本的手绘动画和日本风格的CG动画。
其他的动画作品,被称为卡通(cartoon)。
如果真的按照手冢梦想的作画新方式,
全日本的动画工作室都会涌入CG动画的领域。
手绘动画的时代,也许就这样过去了。


实景特摄和CG的关系也是如此。
动画也会在手绘当中添加适当CG增强效果。
特摄也会在实景当中加入CG特效和合成让效果更加出彩。
但是这只是融合,而不是替代。
我们现在改革开放,虽然引入一些资本主义的要素,但我们仍然是社会主义。
这和特摄如今采用的融合方式是一样的。
还记得苏联最后的下场吗?
改没了。




这让我想到绘画艺术。
为什么会有印象派这样的艺术流派会诞生,正是因为受到了照相机的冲击。
最开始画家们画画,单纯就是为了为商人和名流画像赚钱,或者是画景色卖画赚钱。
但是照相机的诞生,可以让名流们获得更加逼真的“画像”,而且不需要忍耐长时间当模特的痛苦。

所以某种意义上催生了印象派这种追求写生和瞬间,以及个人主观情感的新画派。
而不是单纯追求现实感。
印象派这种画派在当时被追求写实的保守派批评为“涂了色彩没晾干的画布”和“绘画草稿”。

但是正是印象派的努力,最终让绘画艺术继续保存了下来,让绘画从商品变成了艺术。不再需要受到照相机的挤压。
而新时代,很多艺术家通过电脑和CG技术合成自己的绘画以及画像艺术品。
达到了融合。

特摄也是一样。
在CG诞生之前,实拍特摄和光学合成是唯一能够达到写实的摄影方式。
而CG诞生后,可以轻松制作出形象和布景以及光线。
只要有优秀的技术,一个幕布和捕捉就可以做到。


实拍特摄受到了挤压。放任不管的话,实景特摄就会彻底被CG技术所替代。




所以为了给实景特摄带来更新鲜的血液,让原有的技术更加写实,开拓新的领域。
老一辈和新一辈的技师开始率先将CG引入特摄。
从而诞生了现在实景特摄和CG技术融合的新方式,为特摄添加了新的活力。
所以我认为特摄还是应该延续这样的路子继续走下去。

随着技术的更新,谁都可以在家里自由的用绿幕合成以及CG捕捉拍摄独立电影的时代迟早会到来。
人人都是特效导演的时代,很快就会来临。

但是特摄,作为团体协作和以实拍为主,特效为辅的理念,始终会焕发着新的活力和其朴素的韵味,吸引着更多的年轻人前来尝试。
这也是无数欧美人也对原汁原味的特摄感兴趣的原因。

我们以前的民乐,用编钟和古筝的时候,如果有钢琴和电吉他,也不会用这种落后的乐器。
传统乐器和传统服饰和传统特摄一样,确实都只不过是一个阶段性的产物。
但是我们为什么要保护他。
因为他的韵味和美感不是电子时代能够呈现的。
我们可以用古筝和二胡跟交响乐团,跟爵士,跟电子乐,跟摇滚乐融合,共同演奏,通过融合让民乐获得生机。

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些都是落后的东西了。
为什么不直接用电子合成器做呢,这才是进步啊。
就和特摄一样,
有时候对于先人的遗物,比起用现代人的手段去“拯救”,
不如尽量利用现代人的手段“挽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