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亚拉老师的文章】230816 — 关于冥想

原文链接:https://note.com/nyalra2/n/nce4a57e3a89f

阅读佛教书籍的过程中,必然会接触到有关冥想和正念的书籍,于是我对宗教、精神方面让精神安定的方法产生了兴趣。
从结果上说,我认为,至少南传佛教和大乘佛教对冥想的理解,应用到生活中也会很有趣。极其简略地说,佛教中的冥想、正念就是“集中于眼前的对象和自己现在的状况,冷静地审视它”,这与开悟等宗教观无关,应该是只要知道到就能产生效果吧。
比如说,在洗澡的时候,认识到:“现在自己泡在温暖的浴缸里,每天的疲劳都被治愈了,有休息的时间是很幸福的。”这样的现状。如果是吃饭的话,就带着感谢想着“我现在正在吃橘子。橘子又甜又好吃,又有营养。大地和农家是非常值得感谢的存在。”虽然这么写来有点精神主义,但我的解释是,关键在于“好好认识每一个行为并享受其中”。这是与重视时效、注重消费速度的现代完全相反的思想。
这也可以从修行的角度来理解,即使只是洗碗,如果认识到自己不是“在做杂务”,而是“现在自己在洗碗,承担着下次吃饭的全体人员的安全和清洁”,意识就会改变。去思考“为什么要洗碗”,会意外地能够“正确把握眼前的行动”,最终就能提高专注力,比道德和漂亮话的效果还更好。实际上,我现在这样正对着手机一点点地输入文字,只要一想到“每天坚持写文章,是为了保持自己的文笔,通过整理当天自己的思考来进行回忆和发现”,就会“虽然有些厌倦了……但还是继续写吧!”这样觉得。有时多少会有这种想法。犯懒是逃不掉的。
有趣的是,这与刚才写过的“时效”,即以可怕的速度获取内容的令和式概念完全相反。每天,视频、漫画、动画、书籍,还有名人的投稿都在不断增加,根本没法慢慢来。洗澡的时候也要用手机倍速看视频,吃饭时心不在焉草草了事,然后赶紧打开手机。这样的想法或许更能引起现代人的共鸣。在企业和创作者为如何剥夺大众可支配时间而疯狂的世界里,冥想是不可能的。
我读书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在骑健身车的时候。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是一边读冥想相关的书,下半身一边忙碌地蹬着踏板,动作上很不稳定。因为我会计算每天消耗的卡路里(我对这种状态管理很感兴趣),所以如果在读书的过程中消耗了最低限度的300kcal的话,是非常有效率的。
本来,基于佛教思想,我在读书时就应该想:“书中记载了先人们的智慧和经验,自己在吸收这些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思考的余裕。”吧。当然,虽然有这样的感觉,但下半身的活动并没有妨碍下半身的运动,所以就继续蹬着双腿。如果在寺庙坐禅时做下半身的运动,肯定会立刻被警策打。一动不动就是这么难。说起来我在听宗教讲义或坐禅的时候,也会因为乱动而啪啪地挨打。对于年轻人来说,比起闭上眼睛放松的安心感,无谓消费时间的焦躁感更大。
话虽如此,我现在明白了,“浪费时间”……虽然这样将冥想视为无意义的时间是相当失礼的,但从长远的眼光来看,能享受这种“奢侈”才更像人类。刺激的内容会无限增加,分享话题和攻略会非常开心。但是,被它追着跑的瞬间变成了时间的“消费”,并不是奢侈。因为只是被焦虑所驱动而已。小右(《寄生兽》里寄生主人公的生物)也把“内心的从容”当成人类的优点。相反,忘记一切,把手机放在远处,闭上眼睛,放空大脑地坐在地板上,正确把握自己的现状和感情,这样的闲暇和奢侈,或许才可以说是活用了人之为人的优势。
我并不想断言结果哪一方更幸福或善。但是,能感受到这种名为正念的概念本身就非常有趣,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