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员模拟战争82—现代化海战体系
对于1969年的世界来说,武器的种类与发展程度已经容许整个超视距战争加入常规战争的行列。而对于超视距作战体系的摸索则持续了将近10年,本篇中讲述的是第二次军备竞赛后的海战体系。
海战体系由中联带头更新,1969年4月中联参谋本部文章部门发布了论文《论导弹》,其中详细解释了在数次大型战争中导弹产生的巨大作用,比如在1968年影子舰队一颗1500千克当量弹道导弹直接摧毁一艘巡洋舰的记载。该年8月由中联大学研究部门写作的第二篇论文《导弹与制空权》被指挥部重视,也基本确定了将来的发展方向:更大当量的空射导弹、更强悍的战斗机与更大的轰炸机。该年9月,德国第四陆军士兵学院上交了一份关于直升机反舰导弹对海作战可能性的报告,随后同月,苏联发表了关于中吨位舰船用作小型导弹基地的战争构思。但最终决定这一模式的是1970年南美洲联邦的建立。南美洲联邦直接引用德国理论建造了一支以导弹为主要作战方式的舰队,并且利用盟国高新科技的力量,将导弹舰的威胁等级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尽管在1970年即使是潜艇发射的反航母弹道导弹也只能打到700公里的距离,普通的反舰导弹则更短,但导弹舰的出现还是让周围大国有所警觉。
1970年3月,中联军事财政拨款3千亿中联元要求更新装备与改造舰艇,重点针对战列巡洋舰、驱逐舰与巡洋舰的改造,4月德国拨款1.6万亿马克,分批召回航空母舰进行导弹改造,8月,苏联与中国开始了新舰艇的建造计划,旧舰艇全部退役为民用船只,打算在5年的短暂和平中尽最大可能淘汰过剩船只。
真正打破导弹至上僵局的则是苏联的方案,即超级战舰理论的提出:既具有优秀的火力与防护,又要有超视距打击的能力,在1970年苏联的造船技术仍然处于世界另一高峰,如果德国的战舰是科技的集中品,那么苏联战舰就是既得优势的最大发挥,一艘2.5万吨,在1970年仍然被称为重巡洋舰的导弹舰带着现代战列舰的火力在苏维埃港下水时,世界都看到了这种新理念的实力。
1970年5月,中联开始新一轮海军侧重调整计划,以接近40亿中联元的高价从影子舰队购买火控雷达并加以研究攻关与仿制,走上了“全用途雷达阵”的道路,一时间中联的100mm舰炮甚至能在100公里的距离打出100m的最大偏差。增程弹、多推进炮弹与炮射导弹全部在1970年9月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常规火炮的战斗力被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而在6月德国试射了第一颗以500公里为标准舰射距离的导弹Mac-30A-T,当量接近1000千克的它几乎能在没有任何阻拦的情况下重创任何一种舰艇(尽管是低超音速飞行),7月,苏联举行了黑海阅兵,第一个垂直发射单元被装备在“远东”号上。但是在铝合金的年代,飞机仍然不能携带过大的导弹,于是高音速被提出,在这个铝合金与钢铁的年代,高音速导弹尽管能被携带的数量很少,但是却能获得最高的打击效率。1971年最大的战斗轰炸机烟云十八与K-160B的载弹量分别为2颗与4颗,其中Mac-30C-T与G5-HG型的当量分别为500千克与550千克,尽管烟云十八是以空战为主要研发目的的,然而影子舰队的科技实力仍然强大。
1971年初,中联以日本战役为契机,向全世界宣布了“超级战舰”理论与“反击与压制论”的成功,首创了第一个以超视距打击击沉舰队的记录,宣告了旧舰艇“火炮”体系的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