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为何没有大型互联网公司?

全球互联网科技公司市值排行榜top20

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人口7.4亿,经济总量19万亿美元(中国14万亿 美国21万亿),人均GDP25600美元,有地球上唯一的国家联盟--欧盟。
这样的硬指标数据,怎么看都应该诞生几个大型的互联网公司。然而,看看全球互联网科技公司市值排行榜,前二十名里面美国11家,中国9家,欧洲为0.

欧洲作为近现代文明的开拓者,从蒸汽时代到电气革命,创造和输出了无数的现代科学和各种制度,然而在当今的互联网争霸格局中,为何却没了踪影。
一、缺乏体量巨大的单一市场
这里有两个关键词,“巨大”和“单一”。欧洲虽然有7亿人口,但却分布在几十个欧洲国家。虽然早在欧盟成立之时,6个创始国就已经把创建“欧洲单一市场”这个目标写入1957 年《罗马条约》,即把商品、人员、服务和资本的自由流动作为欧盟创立的主要目标之一。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具体到互联网领域就会发现,创业者想要真正在欧盟里面自由驰骋,那就是个梦。

什么是真正的统一和单一市场?
看看我们中国就知道了。统一的监管、统一的法规、统一的税收、统一的文化、统一的语言。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但确是其他国家的创业者梦寐以求的童话,而这些还都要感谢2000年前的秦始皇。

统一的语言
如果不是他,身处楚国的马云可能到了西安,还得再做一个秦版的淘宝出来,到了广东再出一个粤语版,要不然仅在中国淘宝就得有几十个版本。别忘了还有税收,几十个省份各交一份,年轻人别创业了,咱直接散伙吧。
中国的互联网大佬们真应该每年在2 月 18 日,秦始皇生日这一天,拜拜这位统一六国的大帝。
这不是在开玩笑,现实的欧洲就是如此。互联网产品不同于制造业,需要更多的考虑用户语言习惯和生活方式。德国的汽车可以卖到全世界畅通无阻,但是德国的互联网公司连家门都走不出去。
如果让一个比利时的互联网创业者做一款产品,他可能先要想想,我是先做荷兰语版的,还是德语版的,还是法语版,或者直接做英语版的。
什么?怎么这么麻烦?没办法啊,比利时就一千万人口,本国市场不够大呀,欧盟人口最多的国家德国也就8000万人口,就算一家互联网公司把所有用户都吃下也就8000万人口,而互联网最大的特点就是边际成本几乎为零(边际成本:新增单位产品带来的总成本增量)。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前期即使使劲烧钱,也从来不缺少投资者,而在欧洲,投资者更希望创业者能实现盈利后再进行投资,否则即使你有再好的想法,投资者也要再三考虑。

因此欧洲的创业者想要成功,就必须考虑整个欧洲市场,必须克服不同的语言环境,然而仅仅欧盟的官方语言就有24种。创业者本身资源就非常有限,往往很难承担前期巨大的成本投入。
而这些问题在中国根本就不存在。

曾经的中国第一代互联网创业者的张朝阳,都没来得及拿学位就回国创业,而给他第一笔投资的就是他的美国导师--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创办人尼葛洛庞帝,而且还帮他引荐更大的投资机构,而张朝阳说服投资者的方法就是一句话:Copy to China。这里艾特一下瑞星咖啡。

二、严格的监管和利益团体的绞杀
作为近代文明的发源地,欧洲在尊重制度和保护现有利益上做到了极致。然而这对互联网创业公司来说,就像是一座牢笼。纵观中美互联网公司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打破了现有的体制和既得利益。
让我们以共享出行领域为例。
2006年成立的法国BlaBlaCar网络拼车平台,比Uber还早成立三年,然而在成立之初,就面临着从数据保护法到知识产权法和出租车行业的不断打压,以至于发展了十几年仅仅只有15亿美元的市值。而比他晚成立多年的Uber已经546亿美元,滴滴估值也已经有600亿美元。

三、美国互联网巨头的竞争
当年淘宝大战ebay的时候,马云曾经发出豪言:“如果eBay是海里的鲨鱼,那我就是扬子江里的鳄鱼。”
当时的eBay财力雄厚,技术又强,很多人觉得马云不自量力,但事实证明中国这片沃土给了他足够的营养,而他也更加了解中国市场,这才有了今天的阿里巴巴。而有些领域,我们的政府也会予以保护,这里就按下不表了。
而相比之下的欧洲各国互联网公司,在面对硅谷的巨头时,就像是池塘里的小泥鳅,被内外绞杀。

举个例子,以各国版知乎为例,美国有Quora,中国有知乎,德国有gutefrage,法国有Gozil。那么他们的发展现状如何呢,我们一个个分析。
Quora在英语国家攻城略地,知乎在中国也混的风生水起,再看看德国的gutefrage,翻译成中文叫“好问题”,别笑,就是这么翻译。人家可是比中国的知乎提前四年创办的呢,刚一成立就获得了几百万的用户。几年前我刚刚学习德语时,就注册了他家的账户。但后来发现他家的用户量越来越少,为什么呢?因为2017年Quora开了德语区,大量的用户被其吸走了。再看看法国的Gozil,哎...哎...怎么打不开了。。。尴尬。

四、保守的生活观念
“当中国人在地铁上玩手机的时候,欧洲人却在阅读书籍。”
是不是有内味儿了,这句话曾经在中国的互联网上流传很广,就像曾经有大V说“青岛的下水道存百年的“德国油纸包”一样,神话着欧洲人优雅的生活方式。然而现实却是欧洲很多国家地铁里信号真的是很差,流量费用也是贵的吓人。在欧洲上学的留学生肯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慢吞吞的火车上刷着微博看着360p的b站视频,突然发现自己本月的流量警报响了,于是只好乖乖把手机放下,要么看会书,要么睡会觉。
在中国,互联网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改变了整个社会的运转模式。我们早已开始了从PC端转到了移动端的生活。大爷大妈们刷着头条,看着快手,年轻人逛着淘宝,玩着抖音b站。出门吃饭先打开大众点评,在叫一个滴滴快车,吃完饭后别忘了再扫个码。互联网科技已经深深融入我们衣食住行的每一步。

再看看欧洲的情况。
最近有一条关于英国5G的新闻突然火了,是着火的火,纯字面意思。那个曾经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在疫情期间竟然有大量的5G基站被人为纵火,负责基站维护的工作人员也遭到人身威胁。而这一切的原因竟然是很多人认为新冠病毒的传播与5G有关,真是为人类抗疫迷惑行为再添一笔。最后英国的官员不得不再去寻求美国的社交互联网公司合作,向民众进行辟谣。其实同样的焦虑,欧洲人早在3G 4G时代的时候就一直有,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欧洲人对数字社会的恐惧。

优势:欧洲工业互联网
说了这么欧洲在互联网领域的不足,但绝不意味着没有可取之处。
欧洲虽然没有像中美那样成功的大型互联网公司,但也有一些小而精的幸运儿脱颖而出。比如荷兰的住宿预订平台booking--缤客,瑞典的在线音乐流服务平台Spotify和丹麦的通讯平台 Skype。但它们大部分都为了能够有更好的发展,而逃脱不了被美国巨头收购的命运。

2020年了,欧洲这才想起数据的重要性,于是现在打算向美国的互联网巨头发起数字税,这也成为欧美两家博弈的新战场。但为时晚已,自家的欧洲互联网市场早就成人家的地盘了。

以上我们提到的都是2C的消费类互联网公司,这些也是中国公司的强项。但在2C这些面对企业服务的工业互联网领域,欧洲确是一个巨人,比如德国的世界第三大软件巨头公司SAP。
有一年我在德国慕尼黑参加世界太阳能光伏展览会,那时的光伏领域已经是中国厂商的天下,英利 晶科等中国光伏巨头占据了大部分的展位,但就在这些大厂中间,会有几家SAP这样的面向企业服务的数据与软件公司。其中有一家很小的展台,我走近跟那里的工作人员聊了会天,才知道他们原来是为光伏企业在全球的工程项目提供太阳能辐射数据的公司。
而这种2C的工业互联网公司在欧洲的工业强国遍布各行各业,而中国在这些方面还是一个新玩家。
希望中国未来在工业互联网领域,也可以诞生出更多伟大的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