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刚】居里生活笔记专访
200亿!他又全网爆红,却说:人生太顺,没啥意思
原创 居里 居里生活笔记 2022-02-16 22:20
何为震撼?
上周六,《闪光的乐队》,《床前明月光》。
李玉刚一开嗓,台下众人都倒抽了一口冷气。
若说张楚的声音是无边沧海,浮风跃影,那李玉刚便是那海生明月,荧魂抚魄。
他闭目,侧首,吟唱,如驾飞镜追乡愁,只向云间游。
在节目里,李玉刚的每一场演唱,几乎都会在社交媒体上刷屏,全因二字: 惊喜。
他和符龙飞在舞台上跳过街舞,他和苏见信在镜头前唱过摇滚。
他和金润吉改编过《千年等一回》,长桥晚照,一袭长衫。 隔岸无旧情,姑苏有钟声,字字可入画。

前段时间,居里飞到杭州和李玉刚老师聊了很久。当我问起“这些年,你有没有什么是想做却未做”时,李玉刚笑答:“没有。” “我想做的事,都做到了。”
的确,他连儿时的梦,都已实现了。
今年除夕,李玉刚没上春晚。 他回老家放炮去了。

直播里,李玉刚字正腔圆地说:“我现在在吉林省公主岭市朝阳坡乡中央堡村九屯。”
远处,一点烟火绽上夜幕,他下意识捂了捂耳朵,像40年前的那个孩童。
李玉刚歌唱天赋来自母亲,“过年的时候,他们回老家,去了KTV。听人说满KTV都能听见我妈的声音。”

很小,他便爱唱爱表演,嚷嚷着要当明星,但妈妈总泼冷水:别做梦了!
是的,穷人家的孩子,连做梦都是奢侈的。
有多穷?
李玉刚曾在节目里翻出他最骄傲的一张照片,镜头里的三姐弟第一次合照,身上的衣服全是借来的。

然而,在采访中,李玉刚有一句口头禅,每说起,眼里便有光:“我是在农村长大的孩子......”
因为,那是他的来处。

去年,是李玉刚出道15周年。 我提了一个刁钻的问题:用一个词,概括这15年......
“百转千回。”话未落地,他已答完。

我想,这个词,在他的心中,早已默念过无数次。
在凭《新贵妃醉酒》惊艳全国之后,李玉刚在采访中讲过一句话:
“我是因为别的门都撞得头破血流了,才会摔到这个门里去。”

18岁,他兜里揣了200块就出来闯江湖。
在街边卖过包子,在医院睡过长凳,在夜总会背过醉汉,在音像店打过零工。
他如一只漂泊的蝴蝶,在混沌里穿花。

最好的时候,他去深圳开家政公司,赔了个底朝天,如今见到那种公司大桌子,都心里哆嗦。
最坏的时候,他在长春火车站身无分文,无可奈何,拿了块纸皮写好了乞讨理由。
但最后,他没有跪下。

他跑去酒吧端茶倒水,看着那块被蹭得发黑的舞台直发愣,客人一杯热茶就泼他脸上。
很多年后,他开玩笑,那不是热茶,是醍醐,灌顶那种。
“我要登台,我要成名。”
李玉刚对自己说。 他说到做到。


2006年,星光大道,君乃牡丹真国色,一夜花开动京城。
李玉刚火了,火到老少皆知。
但他知道,这种火,是虚火。
爆红,没有想象中的合同双手奉上,不像别的选手亮相春晚。

2007年,国家大剧院落成,李玉刚专程去了一趟。
他望着着墙上展示的世界各地知名剧院,呆呆地站了好一会儿:
“心里有个声音跟自己说:我要用我的表演,用我的作品,一个个去征服这些剧院。慢慢来,我不着急。”
12月的北京城,寒风呼啸,他心念无声,却字字如怒吼。

20个月后,他等到了。
2009年,悉尼歌剧院,李玉刚《盛世霓裳》个演,座无虚席。
墨尔本的戏剧博士韦尔甚至给出了极高评价:
“李玉刚先生是奇特的天才,他的表演和唱技都达到人类的极限,这也是中国戏曲给他带来的特殊功力”。

2010年,《镜花水月》巡演30多场,从人民大会堂唱到东京艺术馆。
李玉刚的妈妈回忆道:“我这辈子都想进人民大会堂。”
她会坐公共汽车到东单,买一点豆浆油条吃,然后就到人民大会堂附近转转,一直转到7点半演出开始前进场,看儿子表演。
这个农村长大的孩子,用歌声征服了全世界,也实现了妈妈的梦。

但对李玉刚而言,他有一个梦,未圆......
2012年除夕前夜,李玉刚没回老家。 他在中央电视台,完成了春晚的最后一次排练。
他在《北京青年报》的采访中回忆,那夜,他躺在台面上,眼泪沿着太阳穴淌下,头上的灯光、装置、机器,渐渐漶漫。
他未发一语,任泪静流,天花板泛滥成一片星河。
无人知晓,在那个夜里,他的脑海里曾忆起多少难关和非议,回荡过多少黑暗和寂寥。

10年后的今天,我问李玉刚,如果和最低谷的自己说一句话,你会说什么?
他望着前方:“还好你没趴下。”

前尘往事,化作一声笑叹:
“人生,太顺了,也没意思嘛。”
“我特别感谢那些不认可我的人,是他们让我特别的清醒。”

若非夜幕无边,怎见繁星璀璨?
不遇风霜残雪,何来红梅傲寒?
在过去10年,人们给了李玉刚很多身份:
明星、演员、角儿......
但他摆摆手:“都不是。”

“我只是在证明着,没有科班的学习经历,仍然可能去成功。”
“我出生在农村,现在是一个戏剧演员,我一直在验证,只要你敢想敢做,人人都可以去创造你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可这个“敢”字,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这些年,和李玉刚同期的,有人早已销声匿迹,有人依然吃着老本。
一首神曲唱到老的,比比皆是。
但李玉刚没有,他选了一条最难的路,最孤独的路。
他是少见的,同时参与舞台剧创作、导演和出演的艺术家。

《般若号角》,初到李玉刚手里只有“云耕子堤、疏贤德玥、天鼓雷音、金莲席地”短短16字。
他以此为根,开枝散叶,和团队熬了数十个通宵,打磨脚本,终得盛境。

《昭君出塞》,李玉刚为了舞台剧服化道的尽善尽美,甚至卖掉了一套房子。
单是昭君在临辞大会的一个头饰,就镶嵌了五千多颗施华洛世奇水晶,其奢华可见一斑。

在李玉刚看来,表演不仅限于“钱”,他对居里说:
“我只是一条桥梁,我想要更多人的踩着我、通过我,去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动人的一面。”

因此,他觉得自己有义务、也必须去成为那个扛起大旗的人。
他将这一切,概括为两个字—— 使命。

去年,李玉刚的《万疆》刷爆全网。
截止目前,其播放量已突破200亿。
200亿是什么概念?
全球人类(约78亿)人均循环2.5次。
“真的没想到那么火,”连李玉刚都惊讶,“对音乐,我并无太多功利心。”

2021年4月28日,离《万疆》发布时间五四青年节不足5日,但李玉刚的录音最终版还未确认。
他早录好了一版,好是好,差点东西。
换作别人,急都急死了,但李玉刚却偏要“较劲”,和团队连夜驱车奔赴金山岭。
凌晨4点,他站到城头之上。万籁俱寂,天地渊黑。
忽而,一缕金光自东方绽露,红日高升,晨曦烁金,山河入目,川林顿明。

“红日生在东方,其大道满霞光,我何其幸生于你怀,承一脉血流淌。”
此刻,李玉刚知道,他要找的东西,找到了。

在网易云音乐,《万疆》底下最热的一条评论是这样写的:
“有人问《觉醒时代》有续集吗?
我们的幸福生活就是续集啊。”
李玉刚的《万疆》,就像借了历史里的一道霞光入曲:
你看,山河无恙,盛世如愿!

《万疆》被无数人翻唱,掀起了一阵国风音乐潮,我请教李玉刚个中缘由。
他开怀大笑,字字铿锵—— 文化自信。

正如7年前,他在采访中所言:
“我们不用去和别人争论。”
“只要我们强大了,自信了,就知道自己的东西是真的好!”

这是我们血脉中流淌的自信和强大。
谁也偷不走的强大。
今年春节,李玉刚在老家玩得那叫一个欢。
他去雪地里打滚,坐在苞米堆上唱歌,朝阳坡日光正好,身边不时传来一声炮响。

我说起粉丝给他取了一个绰号:
玉三岁,像三岁小孩一样。
李玉刚一听就笑:
“哈哈哈哈,取得很好,这是他们对我的爱~”。
他低下头,搓搓手。

后来,我脑海里不停回想起他的这个小动作。
那似乎是专属于李玉刚的心境。
过尽千帆,他未失纯真初心,风光万丈,他却总是想家。

采访最后,李玉刚和我聊起他在北京的“玉空间”,让居里有空一定要去看看。
看到照片里,有他写的一幅字——莲。

我突然想起李玉刚在很多年前,说的一句话:
“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在她身上,我看到的是任何时候都能找寻初心。”
致那从泥淖中盛放的刚勇,在孤独中映日的姿态,在逆风中玉立的骨身。
花开时,他震耳欲聋。
花落时,他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