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帝国(第一期)
历史起源
(一)俄罗斯帝国的历史起源最早可追溯莫斯科大公国诞生之初,莫斯科大公国以莫斯科城而出名,其民族主要为俄罗斯人。作为东斯拉夫人一支的俄罗斯人是一个善于流动的民族,早期生活在西起德涅斯特河、东到第聂伯河、南达黑海北岸的东欧平原上,这块土地的地理概貌以森林与沼泽交错、河流纵横、砂质黏土为主。1237年来自华夏北方蒙古草原的蒙古人在入侵欧洲东北部地区,1240年蒙古攻占基辅建立金帐汗国。由弗拉基米尔大公国分封出来莫斯科公国开始进行割据,并讨好蒙古人。

莫斯科大公国时期
一、伊凡一世

(一)伊凡一世是莫斯科大公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的儿子,1263年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去世后伊凡一世继任莫斯科大公。1240年蒙古人攻灭基辅罗斯建立金帐汗国,伊凡一世利用莫斯科优越的地理优势和以往积累的财力贿赂的金帐汗国统治阶层,从而免得蒙古人的摧残。伊凡一世又站在对清算封建分裂势力有利的教会一方抑制莫斯科大公国邻近的各公国,可谓是富于谋略、狡猾残忍。1327年特维尔公国的市民杀害负责收集税收的蒙古官员,金帐汗国君主月即别汗派五万人给伊凡一世命令他对特维尔公国进行镇压,伊凡一世欣然奉命。1328年伊凡一世靠蒙古人取得弗拉基米尔大公的位置,并掌握了从俄罗斯各地向金帐汗国缴收贡赋的征集权,伊凡一世常常把贡赋的一部分据为己有以作为自己的活动资金。伊凡一世在莫斯科建造乌斯平斯基大教堂,把作为俄罗斯统一象征的弗拉基米尔主教府也迁至莫斯科,伊凡一世利用宗教的权威让莫斯科成为俄罗斯的政治、宗教中心。伊凡一世对贫困者大方慷慨,因此获得“卡利塔”的外号。1340年伊凡一世去世,其子谢苗一世继位。

二、谢苗一世

(一)谢苗一世是伊凡一世的长子,1340年伊凡一世去世,谢苗一世继承莫斯科大公之位。谢苗一世通过支持金帐汗来抵御日益强大的立陶宛大公国的威胁,而且他始终对金帐汗国忠诚,因而能得到金帐汗国赐予的更多权力。1353年谢苗一世去世,临终前因自己无男性子嗣让兄弟伊凡二世继位。
三、伊凡二世

(二)伊凡二世是伊凡一世之子、谢苗一世之弟,1353年一生无子谢苗一世去世,伊凡二世因此继位。梁赞公国试图反对莫斯科公国,伊凡二世通过支持与梁赞公国敌对的公国来削弱梁赞公国的力量,特别是立陶宛大公国就非常支持伊凡二世。1359年伊凡二世去世,临终前让自己的10岁儿子德米特里·伊凡诺维奇继位。
四、德米特里·伊凡诺维奇

征服特维尔公国
(一)德米特里·伊凡诺维是伊凡二世之子,1359年伊凡二世去世,年仅10岁的德米特里·伊凡诺维继位。德米特里从懂事时起希望有朝一日成为弗拉基米尔大公,莫斯科的贵族们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也希望担任弗拉基米尔大公的是莫斯科人,于是纷纷主动帮助德米特里实现这一理想,因而不断地给金帐汗国送去礼物,终于在1362年德米特里得到金帐汗国受封弗拉基米尔大公的敕令。
(二)德米特里在位期间采取富国强兵的政策,加强中央集权,修建莫斯科石垒内城来防御外敌入侵。德米特里继续带领莫斯科大公国与邻近各公国作战,1375年德米特里征服经常莫斯科大公国作对的特维尔公国,至此罗斯诸公国没有一个能是莫斯科大公国的对手,于是莫斯科大公国当仁不让地成为诸公国的首脑。金帐汗国开始觉察到莫斯科大公国有功高盖主的意味,但此时金帐汗国因内讧不断而已今非昔比,使德米特里产生摆脱金帐汗国的统治念头。

沃扎河战役
(一)1378年德米特里率领罗斯诸公国对金帐汗国大打出手,金帐汗国权臣马麦派穆尔扎·别吉奇率领一支军队惩罚莫斯科大公国,两军在梁赞公国的沃扎河附近相遇。德米特里在山上一个占领很好的位置来设法阻止蒙古人过河,别吉奇从两侧包围俄罗斯人,但金帐汗国早已不复当年英勇而在俄罗斯人的反击中被打得落花流水、丢盔弃甲,许多蒙古人淹死在河里,就连别吉奇本人也被打死。

库里科沃战役
(一)金帐汗国权臣马麦对沃扎河战役的结果非常愤怒,发誓要亲率大军讨伐俄罗斯人。1380年马麦率领20万大军越过伏尔加河,其中包括切尔克斯人、奥塞梯人、亚美尼亚人、伏尔加河流域各民族和克里木热那亚人的雇佣军。同时马麦派出使节游说俄罗斯的敌人立陶宛大公国与金帐汗国结盟,两国商议决定共击莫斯科大公国,如果胜利就瓜分莫斯科大公国。

德米特里获悉马迈出兵后便号召罗斯各公国全力以赴保卫罗斯领土,并命令罗斯各公国在科洛姆纳集结,不久15万名士兵到达科洛姆纳。德米特里在科洛姆纳和谢尔普霍夫两地通往莫斯科的道路上进行设防,以防马麦抢先进攻,随后准备阻止敌人会合并向最强大蒙古人猛攻。马麦听到德米特里行动后急忙派出信使到科洛姆纳面见德米特里,提出议和条件称只要莫斯科大公国重新向金帐汗国缴纳贡赋以前双方的不快可以一笔勾销,否则蒙古大军将踏平莫斯科,德米特里坚决地拒绝马麦建议并将金帐汗国使节驱逐出去。
(二)1380年德米特里率俄罗斯军队出发奔向奥卡河,俄罗斯人到达罗帕斯纳河流入奥卡河的汇流点附近时停顿休息,过了一天德米特里派谢苗.梅里克指挥侦察队先行,当主力起身渡河时德米特里让韦利亚米诺夫保护渡河部队。一周后俄罗斯人进至涅普里亚德瓦河与顿河汇合处,马麦听到俄罗斯人出动后急忙扑向顿河,德米特里决定渡过顿河在库利科沃与蒙古人决战。德米特里渡过顿河的策略使抵达奥多耶夫城的立陶宛人无法进击,并造成有利于俄罗斯人而不利于蒙古人的作战条件,利科沃原野容量虽大但环绕原野的河道沿岸丛林密布,这就限制蒙古骑兵的迂回机动。库利科沃原野位于顿河左岸,是一片沼泽地,圆百里丛林密布、沟壑纵横,流入顿河的涅普里亚德瓦河、斯莫尔卡河、库尔察河、夏杜比亚克河就流经库利科沃。狭小和特殊的地形使用大批骑兵从两侧迂回包抄战术的蒙古军队难以施展拳脚,迫使他们必须使用所不习惯的正面进攻,从而为小股的俄罗斯军队实行伏击战术提供极大的便利。
(三)俄罗斯人准备趁着黑暗和大雾渡过顿河,渡河刚开始时俄罗斯人的前哨已经与蒙古骑兵发生正面冲突,马麦极力想阻止俄罗斯人渡河但为时已晚,这是因为蒙古人的大部分军队距顿河七、八里远,俄罗斯人利用蒙古人来不及大规模调动强行渡过顿河。已经渡过顿河的俄罗斯人在警戒团掩护下在库利科沃原野展开战斗队形,德米特里根据敌军战术和地形特点将军队布成纵深的战斗队形,其两翼在蒙古骑兵难以通行的地形上凭险据守,而主力之前配有警戒团和先遣团,警戒团的任务是与蒙古人首先接战,遣团的任务是抵御蒙古骑兵的首次突击并打乱其战斗队形。此外德米特里在大团中军后面配有骑兵预备队,还抽调精锐骑兵组建一个强大的伏击团隐蔽在左翼侧后的丛林中。俄罗斯人的这种布阵使蒙古骑兵不仅不能从两侧包抄迂回,而且不能前进和不能曲折绕行,此外后备队挡住顿河的渡口来切断蒙古人的最后退路。
(四)马麦军队分为轻骑兵先遣支队、热那亚雇佣步兵中军、左右两翼重骑兵,重骑兵成两列横队展开,各有自己的先遣支队和预备队。马麦企图以骑兵合围俄罗斯人,然后准备从正面和侧后实施突击将其歼灭。肩背蒙古弯刀和弓箭的蒙古骑兵穿着深色的衣服和戴有铁鳞片的革制头盔和甲胄,他们能在疾驰的马上准确的使用弓箭,在作战时可以迅速变换集中队列。马麦先让蒙古骑兵进攻俄罗斯的先锋团队,由于蒙古骑兵在人数和装备上有很大优势让先锋团队的士兵几乎全部战死,接着蒙古骑兵开始攻击德米特里亲自指挥的大团中军。狭小的场地里蒙古骑兵和俄罗斯士兵挤在一起,不少俄罗斯人被马踏死,大团损失惨重。大团中的亲兵武士队的战斗迫使蒙古人后退,将局势恢复过来,不过罗斯步兵在质量和数量上的劣势而只能一味的后撤。
(五)此时俄罗斯人的左翼团队的阵地被蒙古人攻破,左翼团队开始退却至涅普里亚德瓦河,下午3时蒙古人突破俄罗斯人的防线冲到大团后面,俄罗斯人的右翼团队因担心被蒙古骑兵包围而迟迟不动,使得大团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最后大团被迫后退,蒙古骑兵趁势长驱直入,在战斗的关键时刻伏击团对突入的蒙古骑兵的侧后实施突击,大团趁势转入反攻。本已伤亡惨重的蒙古人无法重新进攻,加之刚刚的败退致使蒙古人全线崩溃,最后俄罗斯人占领马麦大本营,马麦逃跑。俄罗斯人追击至50公里以外的克拉西瓦亚梅恰河时才停止,沿途歼灭蒙古人逃兵,此战俄罗斯人战死6000人、蒙古人战死7000人。

(六)战后德米特里被俄罗斯元老会议授予“顿斯科依”的称号,库利科沃战役对罗斯和东欧其他民族摆脱蒙古压迫的斗争具有重大历史意义,这次会战表明罗斯各公国渴求独立的愿望日益增长,并提高莫斯科作为各公国联合中心的作用。库利科沃战役虽未结束蒙古统治但却使金帐汗国遭到毁灭性打击,从而加速了金帐汗国崩溃,马麦也因此失去自己的优势被脱脱迷失所杀。1383年脱脱迷失攻陷莫斯科,使得莫斯科大公国脱离蒙古人统治的意愿取消。1388年脱脱迷失和帖木儿之间爆发战争,俄罗斯人站在帖木儿一边,脱脱迷失战败后俄罗斯人趁机废除对蒙古人的朝贡。1389年德米特里去世,德米特里在弥留之际以上帝要灭亡金帐汗国为由叮嘱继承人瓦西里一世不要向金帐汗国上贡。

五、瓦西里一世

(一)瓦西里一世是德米特里·伊凡诺维奇之子,1389年德米特里去世,瓦西里一世继位。瓦西里一世用重金收买蒙古贵族和蒙古大汗,使他们同意把尼什哥罗德大公国并入莫斯科大公国。1397年至1398年间瓦西里一世夺取诺夫哥罗德公国的大片地区,并在诺夫哥罗德公国内驻军。瓦西里一世在拜占庭大主教支持下成为俄罗斯东正教的首领,1425年瓦西里一世去世,其子瓦西里二世继位。
六、瓦西里二世
(一)瓦西里二世是瓦西里一世之子,1425年瓦西里一世去世,瓦西里二世继位。统治前期以尤里及其子瓦西里和德米特里·舍米亚卡为首的封邑王公掀起封建内讧,1445年瓦西里二世在苏兹达尔被喀山汗国的军队俘虏,缴纳大笔赎金后才被释放。1446年瓦西里二世被德米特里・舍米亚卡俘虏,被德米特里・舍米亚卡刺瞎双目,因此有“失明者”之绰号,1446年底瓦西里二世在教会、服役人和部分领主的支持下把德米特里・舍米亚卡赶出莫斯科。1456年瓦西里二世大破诺夫哥罗德共和国,迫使其签订《雅热尔比齐条约》,条约中沃洛格达和沃洛克拉姆斯克地区并入莫斯科大公国的版图。1448年俄罗斯主教会议决定罢黜主张与天主教会合并的俄罗斯都主教伊西多尔,选举梁赞主教约纳为都主教,君士坦丁堡牧首认为这个决议非法而把俄罗斯逐出教会,从此俄罗斯正教会开始自主。1462年瓦西里二世去世,其子伊凡三世继位。
七、伊凡三世

迎娶拜占庭公主
(一)伊凡三世是瓦西里二世之子,1462年瓦西里二世去世,伊凡三世继位。伊凡三世七岁那年瓦西里二世在诸罗斯城邦的大公女儿中选中特维尔大公的女儿玛丽娅作为伊凡三世未来的妻子,这桩婚姻象征着莫斯科大公国和特维尔公国的和解。伊凡三世即位后发兵攻打喀山汗国那年玛丽娅突然暴病身亡,伊凡三世本打算在战事结束后在罗斯诸城邦中找一个妻子,但罗马天主教教廷出人意料地遣使来莫斯科提出和索菲娅公主联姻。1453年奥斯曼苏丹“征服者”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灭亡,拜占庭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弟弟带着自己的女儿索菲娅逃往罗马天主教教廷避难。之后奥斯曼人攻占巴尔干半岛,直接威胁意大利各国的东部边界。罗马教皇西斯科特四世以拯救基督教文明的名义说服莫斯科大公国向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发动战争,以减缓欧洲所面对的威胁。此外拜占庭帝国灭亡后罗斯诸城邦就成为东正教的最后支柱,而罗马天主教教廷一直试图将已经分裂达千年之久的天主教和东正教合二为一,建立一个以罗马为中心的统一的基督教会。以把索菲娅公主嫁到莫斯科大公国就是巩固欧洲西部和欧洲东部之间的联系,也为两教合并打下基础。

(二)伊凡三世表示同意这桩婚事,但提出一个条件称伊凡三世和索菲娅公主所生子女不得继承莫斯科大公之位,罗马天主教教廷河索菲娅公主一口答应下来。在当时的欧洲人罗斯诸城邦经济落后、自然生存环境恶劣、居民属于半开化的野蛮人,与蒙古人相比文明程度高不了多少,很多人惊讶索菲娅公主远嫁莫斯科大公国的决定。伊凡三世迎娶拜占庭末代公主在法律上意味着伊凡三世成为拜占庭帝国的合法继承人,至于西斯科特四世希望莫斯科大公国发动对奥斯曼帝国的战争则这个想法过于天真,拜占庭帝国的双头鹰国徽也就成为俄罗斯的国徽。对莫斯科大公国来讲首要的战略目标是统一罗斯诸城邦,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抵御外敌入侵,而不是以拯救宗教的名义贸然发动对奥斯曼帝国的战争。此外莫斯科大公国在当时也不具备和奥斯曼帝国交战的能力,至少要首先征服南方草原上的克里木汗国和哥萨克人,在当时这显然是不现实的目标。

(三)索菲娅公主从拜占庭帝国带来大量的书籍,这些书都是在拜占庭帝国灭亡前夕从君士坦丁堡抢运出来的,一方面批书籍对俄罗斯的文化发展起到一定作用,另一方面莫斯科大公国对拜占庭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自从索菲娅来了以后莫斯科大公国的宫廷制度就按照拜占庭帝国的标准进行制定,从此莫斯科大公国的各种规章礼仪日渐完整。索菲娅对宫廷制度的改革招致很多人的不满,守旧的大臣们采取消极对抗的办法对很多革新举措拖延或者找各种借口不予执行,索菲娅逐渐认识到想要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必须得到莫斯科臣民的爱戴,第一件事就是必须为伊凡三世生个儿子。1474年索菲娅和伊凡三世生下一位公主,在接下来的两年里索菲娅和伊凡三世生下的两个孩子还是公主,终于在1479年索菲娅和伊凡三世的第一个儿子出世,就是大名鼎鼎的瓦西里三世。索菲娅对瓦西里三世给予很大的期望,希望瓦西里三世成为莫斯科大公,但伊凡三世从未想立瓦西里三世为王储,所以索菲娅决定待机而动。
与金帐汗国断交
(一)1476年金帐汗国遣使来到莫斯科大公国索要贡赋, 此时莫斯科大公国和金帐汗国已经断绝关系很多年,只是在名义上和金帐汗国还有藩属关系。早在1241年成吉思汗的长孙拔都征服罗斯诸公国,1243年拔都背叛蒙古大汗贵由在建立东起额尔齐斯河、西至第聂伯河、奥卡河和伏尔加河流域的庞大的封建军事帝国——金帐汗国。拔都征服罗斯诸城邦后并没有将它们划入金帐汗国直属疆域,也没有派兵占领、指派行政官员来实行有效的统治,只是保持藩属关系。所有罗斯城邦的大公在即位前必须在金帐汗国得到汗的诰命,或者在即位时有金帐汗的特使在场,各个公国必须向金帐汗国缴什一税和贡赋,还要为金帐汗国服兵役和驿役,战时还要向金帐汗国提供车马和其他作战物资。为了维护统治金帐汗国利用手中的诰命权鼓动公国之间的不和,甚至挑起纷争,为了得到金帐汗国的诰命各公国中几乎每一个继承人即位时都要引发公国间的攻伐战争。

金帐汗国横跨欧亚、地域广阔、境内民族繁多,但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差距巨大,且宗教信仰和历史传统各异,最终金帐汗国的分崩离析是不可避免的。月即别汗在位期间金帐汗国把莫斯科大公国指定为罗斯诸公国之首,即弗拉基米尔大公。还月即别汗通过莫斯科大公国向其他公国征收贡赋、镇压叛乱,莫斯科公国地获得比其他罗斯城邦更高的地位,也逐渐地发展成为罗斯诸城邦中最强大和富庶的公国。十四世纪中期金帐汗国陷入内乱,蒙古王公贵族们为争夺汗位大动干戈而造成政局动荡,十四世纪后期来自中亚地区的蒙古同僚帖木儿汗横扫欧亚大陆建立帖木儿汗帝国,帖木儿两次攻入金帐汗国腹地造成金帐汗国元气大伤,从此金帐汗国一蹶不振。

(二)1423年穆罕默德汗继承金帐汗国汗位,此时东欧平原上的喀山汗国和南方的克里木汗国从金帐汗国中分裂出去,金帐汗国的分裂浪潮一发不可收拾,相继出现阿斯特拉罕汗国、西伯利亚汗国、乌兹别克汗国和哈萨克汗国。虽然金帐汗国是强弩之末,但国力尚未消耗殆尽,仍是莫斯科大公国的劲敌。随着莫斯科公国的日益强大伊凡三世逐渐产生统一罗斯诸公国的想法,为了对抗金帐汗国伊凡三世与克里木汗国、诺盖汗国和西伯利亚汗国结成联盟,面对金帐汗国特使伊凡三世做出拒绝。金帐汗国特使当堂和伊凡三世争吵起来,伊凡三世把金帐汗国特使带来的索要贡赋的国书撕毁,并下令将金帐汗国特使处斩,伊凡三世的举动宣告莫斯科大公国和金帐汗国正式脱离关系,也就是说帐汗国对莫斯科大公国的统治结束了。
舍隆河战役
(一)伊凡三世把莫斯科大公国周围一些城邦公国相继并入版图,通过外交手段把罗斯托夫、雅罗斯拉夫尔、韦列亚等城邦收为己有,罗斯托夫城几乎是伊凡三世花钱买下来的,之后将目光投向诺夫哥罗德共和国。15世纪后期的莫斯科人不仅需要提防金帐汗国的反攻倒算,也势必面对北方的诺夫哥罗德共和国,加上西面的立陶宛和南方的热那亚殖民地共同构成异常复杂的局面。

在东欧无论是大公、总督、首领还是大汗都不过是居于顶层的政治结构,他们以来源复杂的军事集团作为中坚统御着底层的众多农民,因此每股势力哪怕只求自保也必须尽可能多地争取到底层基本盘支持,考虑到宗教文化因素代表东正教势力的莫斯科与诺夫哥罗德就最有发展潜力。


自1385年的库利科沃战役开始莫斯科大公国的扩张就已成为定局,依靠帖木儿摧毁金帐汗国都城长期担任俄罗斯藩属首领的邦国就有了进一步发展空间,控制梁赞这类周边城市,只是考虑到己方间的实力对比莫斯科人还是明智地选择先向北方扩张。

诺夫哥罗德共和国长期受到西方赶来的德意志与丹麦商人的影响,由于在蒙古浩劫中明哲保身他们的传统政治架构没有受到干扰,他们虽然因地理因素而显得土地更为贫瘠,但还是靠着毛皮贸易致富。同时逐步升级为共和制的各个城市在内部维持自治,相比日益集权的莫斯科邻居诺夫哥罗德共和国显得松散不少。

莫斯科大公若需要领兵作战就不能不仰仗麾下的波耶尔军事贵族,依靠这个阶层组织起自己的权力架构和骑兵军队,其动员速度和战斗水准都胜于过去的罗斯乡绅。相比之下诺夫哥罗德在实际动员能力层面落入下风,他们当时的主要策略是委身服从莫斯科当局的遥控统治,期望以自身的经济价值谋得生存。但面对伊凡三世的步步紧逼终于发现自己实际上只是砧板上的待宰羔羊,考虑到金帐汗国不振和沿海德意志商人的不闻不问诺夫哥罗德只能向波兰-立陶宛求救,并将自己的效忠转嫁到对方头上,甚至准备为此放弃东正教信仰改为加入天主教世界。

(二)得到消息的伊凡三世便以诺夫哥罗德违约背盟为借口进行军事行动,5000人的封建军队迅速调集起来,除了莫斯科本部的人马也有其他藩属城市提供的各类部队和蒙古雇佣军,其中各类骑兵又占据军队的大部分,只有少量步兵是准备进行攻城的工兵和火器技师。莫斯科军队的推进速度极快,几乎没有给诺夫哥罗德获得外援的机会。

1471年诺夫哥罗德的2万大军在舍隆河附近集结,他们以临时动员的民兵的为主,并由自己城市的商业贵族带到战场。除了少量的骑兵部队诺夫哥罗德军队中大部分是步兵,而且装备良莠不齐、训练水平差强人意。按照常理这样的武装结构更适合据守城市待援,然而莫斯科人通过贸易等手段获得欧式攻城炮,让许多城墙显得异常脆弱,这也迫使诺夫哥罗德人必须走出城墙到旷野中进行抱团决战。

莫斯科军队中的蒙古骑兵首先出战,并以游牧战术中的打了就跑的策略对付诺夫哥罗德人。诺夫哥罗德人的各支联军都由自己的城市贵族指挥,完全缺乏统一的指挥协调,在使用弓弩逼退蒙古人后就有小队贵族骑兵发起追击,其他各支分队也在稍后陆续加入。之后因为步骑兵前进速度而造成很大混乱,结果有超过半数人在匆忙中进入莫斯科人的伏击圈,大批波耶尔贵族骑兵从几个方向杀出。波耶尔贵族骑兵先用弓箭射杀失去阵型保护的诺夫哥罗德骑兵,再挺着长矛冲入同样脆弱的步兵阵线,此时诺夫哥罗德人完全陷入自己无法缓解的糟糕局面。至于那些完全没有知情权的步兵还在源源不断涌向前方,最后与败退回来的友军撞在一起,莫斯科人抓住这样千载难逢的机会向着密集人群大开杀戒,最终莫斯科人用2小时结束混战。战后诺夫哥罗德人中有12000人死伤、2000人被俘,诺夫哥罗德共和国的军事能力在此战基本上被摧毁殆尽。


(三)数日后诺夫哥罗德人再次发动进攻,数量大跌的他们面对组织水平和军事理念完全胜于自己的莫斯科人又被轻而易举的击溃,至此诺夫哥罗德共和国的灭亡是板上钉钉的事情。诺夫哥罗德方面被迫和谈,伊凡三世提出莫斯科大公国是诺夫哥罗德共和国的宗主国,并将该城的司法审判和立法权收归己有,诺夫哥罗德共和国只好同意。此后诺夫哥罗德共和国中的贵族分化成亲立陶宛和亲莫斯科两派,前往莫斯科进行民事诉讼、经商的诺夫哥罗德人越来越多。
(四)1474年从诺夫哥罗德来了两个亲莫斯科的贵族,这两位贵族自称受城中贵族会议委派前来莫斯科觐见伊凡三世,他们反复称伊凡三世为陛下,这等于间接承认莫斯科对诺夫哥罗德的主权。伊凡三世对诺夫哥罗德的表态颇感意外,在兴奋之余派出特使前往诺夫哥罗德,询问诺夫哥罗德贵族是否如同这两位贵族所说承认莫斯科的主权。诺夫哥罗德的贵族会议上亲立陶宛一派的贵族声称从未派出特使前往莫斯科觐见伊凡三世,希望保留现有的半独立的法律地位,莫斯科特使悻悻而归,当晚亲立陶宛派贵族带领家丁捣毁亲莫斯科派贵族的住所,伊凡三世对此颇为震怒。1477年伊凡三世宣布莫斯科与诺夫哥罗德断绝一切关系,一周后伊凡三世带兵征讨诺夫哥罗德,2个月后伊凡三世的军队抵达诺夫哥罗德将对付都城包围起来。伊凡三世采取围而不攻、攻心为上的策略逼迫诺夫哥罗德贵族在粮草断绝的威胁下主动出城谈判,一周后诺夫哥罗德派出城中主教前往伊凡三世驻地谈判。伊凡三世没给诺夫哥罗德回旋余地,直接宣布诺夫哥罗德必须并入莫斯科版图,但城中贵族可以保留自己的领地,诺夫哥罗德贵族子弟不必为莫斯科军队服役,诺夫哥罗德人服兵役不必远离本城。等到第二年城中还没有回信,伊凡三世原有的条件上又加上一条,其内容为城中教会所有的土地和财产必须拿出一半来上缴给莫斯科,这个主意算计得可谓恰到好处,既不牵扯城中贵族利益又能让非常富有的诺夫哥罗德教会充实莫斯科的国库,于是双方达成妥协。
(五)诺夫哥罗德全城举行仪式向伊凡三世宣誓效忠,随后伊凡三世委派一位督军留在诺夫哥罗德代表莫斯科处理政务,同时把城中的贵族会议召开地址迁到雅罗斯拉夫尔以作为莫斯科拥有主权的象征,伊凡三世撤军时把城中议政大厅上的大钟拆下来运回莫斯科, 就这样诺夫哥罗德并入莫斯科版图。莫斯科兼并诺夫哥罗德之后金帐汗国君主阿合马汗和立陶宛大公国结成联盟,双方商定金帐汗国和立陶宛大公国从东西两线夹击莫斯科,这次战役注定是莫斯科公国和金帐汗国之间的决定性战役。
脱离金帐汗国统治
(一)1480年阿合马汗以教训桀骜不驯的莫斯科人为由亲自领兵攻打前来莫斯科,伊凡三世在兄弟们的军队未与自己会合前不希望开始军事行动,同阿合马汗进行不断的谈判。伊凡三世的谨慎差点断送他的国家,幸亏罗斯托夫主教的鼓励让伊凡三世转入进攻策略,随后伊凡三世立即派兵在科洛姆纳迎敌。阿合马汗的军队抵达距离莫斯科200公里的奥卡河南岸时看到河对岸的莫斯科军队严阵以待,阿合马汗决定避开锋芒改为迂回战术,随后绕过莫斯科军队的集结地从南方进入立陶宛大公国的领地,之后迅速推至乌格拉河南岸意图从南方向莫斯科发动攻击,同时阿合马汗派人疾驰至立陶宛大公国请求卡西米尔二世速发援军。阿合马汗抵达乌格拉河南岸后发现河对岸竟然又出现莫斯科的军队,阿合马汗因没有渡河船只而力跨河强攻,只好下令就地安营扎寨等待立陶宛援军的到来。当时已是深秋,阿合马汗希望进入冬季后乌格拉河上冻时与立陶宛合兵一处消灭对岸的莫斯科军队。
(二)1480年10月乌格拉河终于上冻,莫斯科前线的骑兵后退到30公里后卢扎河畔的小城克里缅涅茨与莫斯科主力汇合,但阿合马汗没有马上进兵,而是等待立陶宛的援军。而这时立陶宛的援军正忙于应付莫斯科的盟友克里木汗国的进攻,已经无力增援阿合马汗。阿合马汗在乌格拉河南岸等到11月时立陶宛援军还是没有到来,面对寒冷的天气踌躇再三的阿合马汗没能下达过河追击莫斯科军队的命令,望北兴叹一番后下令撤兵,就这样双方没来得及兵刃相见就结束这场乌格拉河对峙战役。乌格拉河对峙标志着金帐汗国对罗斯诸城邦的统治正式结束,阿合马汗在返回金帐汗国途中遭到西伯利亚汗国军队的阻击,阿合马汗战败被杀。金帐汗国不久因为内斗而分裂为几个小国,最终在1502年被克里木汗君主蒙哥吉雷汗灭掉。
吞并特维尔
(一)1484年伊凡三世获悉特维尔大公米哈伊尔同莫斯科的劲敌立陶宛大公卡西米尔四世私交甚深,伊凡三世以此为借口向特维尔公国宣战,莫斯科军队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占领特维尔。特维尔大公米哈伊尔希望立陶宛能够出动援军击退莫斯科人,卡西米尔四世仍旧不愿意和莫斯科发生冲突而拒绝,无奈之下米哈伊尔只好向伊凡三世请降。米哈伊尔还向伊凡三世保证中断和立陶宛的关系,但是在1485年伊凡三世的手下就抓获米哈伊尔派往立陶宛的信使,这一次伊凡三世决定彻底占领特维尔。同年9月莫斯科军队包围特维尔,两天后莫斯科人占领特维尔外城,之后城中的贵族们纷纷来到伊凡三世的军营中恳请伊凡三世原谅,并向伊凡宣誓效忠,当夜特维尔大公米哈伊尔逃往立陶宛。3天后特维尔人在主教带领下向伊凡三世投降并宣誓效忠,伊凡三世将自己的长子王储伊万册封为特维尔大公,此后特维尔逐渐并入莫斯科版图。
(二)伊凡三世相继在各个城邦指派代表莫斯科的地方官,各个公国的独立性因此丧失,逐渐形成以莫斯科为首的新型俄罗斯国家。这一时期喀山汗国势力日益衰退,伊凡三世大力扶植汗国中的亲莫斯科势力,终于在1487年把亲莫斯科的穆哈默德·阿明扶上汗位。接下来伊凡三世把莫斯科的势力渗透到乌拉尔山西部地区,相继征服彼尔姆、沃古尔、维亚特卡等地,短短十几年时间里莫斯科大公国一跃成为东欧平原上的一个大国。
得到欧洲的刮目相看
(一)1486年居住在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的西利西亚人尼古拉·波佩里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莫斯科大公国,回到欧洲后波佩里向欧洲人讲述他的所见所闻。在此前欧洲人普遍以为莫斯科大公国是和蒙古人类似的半开化民族,处于立陶宛大公国统治之下,波佩里的讲述无疑是给充满偏见的欧洲人上了一课,莫斯科大公国的强大富有给欧洲人留下深刻印象。1489年波佩里来到莫斯科大公国觐见伊凡三世,这一次他是以神圣罗马皇帝腓特烈三世的特使名义前来莫斯科,为了避人耳目波佩尔秘密觐见伊凡三世,并带来腓特烈三世的口信,其内容为如果伊凡三世向神圣罗马帝国请求册封为王腓特烈三世会满足这个请求。按照当时称霸西欧的神圣罗马帝国的逻辑向神圣罗马帝国请求册封为国王是名正言顺地获得一方领土统治权,也是获得欧洲认可其统治合法的一个途径。获得神圣罗马帝国册封从本质上讲是用欧洲对俄罗斯国际地位的法律承认换取形式上对神圣罗马帝国的附庸地位,当然伊凡三世不需要这种承认,更不会屈尊于他人。

尽管伊凡三世对欧洲君主们的傲慢和无知颇不以为然,但他还是做出谦虚但不失尊严的回答,他对波佩里说我们祖祖辈辈都是因为上帝恩典而成为大公,不是靠谁册封而继位的。伊凡三世觉得这还不够,特意委托波佩尔代为转达一封给腓特烈三世的一封国书,这里表明伊凡三世不是等待册封的国王,是和神圣罗马皇帝可以平起平坐的一位国君。
与立陶宛战争
(一)1487年伊凡三世念念不忘地在西部开疆拓土,首要目标就是把所有俄罗斯城邦纳入自己版图,哪怕这些城邦位于立陶宛大公国统治之下也要冒着和立陶宛开战的风险。为了避免和立陶宛的全面战争伊凡采取小步快跑的战略,加紧在西部边境上的蚕食活动。伊凡三世宣布只要这些斯拉夫人建立的小公国承认愿意削去公国藩号并入莫斯科大公国版图,那么莫斯科只保留在这些公国的国防和外交权力,同时允许原有的大公们保留自己的领地以及领地上所有财产。这样伊凡三世只是是通过掌握外交和国防权力、向各地派驻军队、任命督军的方式进行领土扩张,不再征讨周边的大小公国,这一时期别廖夫大公国等为首的西部城邦纷纷前来投降。

(二)1492年波兰国王、立陶宛大公卡西米尔四世逝世,他的两个儿子瓜分原本统一的波兰-立陶宛王国,王国的分裂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立陶宛的军事实力,立陶宛实际上已经无力抵抗莫斯科军队了。伊凡三世立即联络南方的克里木汗国共同发兵进攻立陶宛,战争刚开始莫斯科人深入立陶宛领土攻克一个又一个城邦,每占领一个城市以后伊凡三世指派一个督军前往统治。伊凡三世在加强对立陶宛军事打击的同时还向克里木汗国、罗马天主教教廷和神圣罗马帝国治下的各国王国派出外交代表对莫斯科的军事行动做出解释,这些代表们称莫斯科人占领的城邦原本就是罗斯城邦,这些以斯拉夫人为主的城邦原来就在立陶宛和莫斯科之间摇摆不定,伊凡三世的军事行动是巩固俄罗斯国家边疆的合法举动。这时莫斯科人占领梅晓夫斯克、谢尔佩伊斯克、维亚济马、梅采茨克等城邦,立陶宛大公亚历山大向伊凡三世求和,亚历山大认为自己无力和莫斯科对抗,于是想通过联姻和莫斯科达成和解来保护自己的领土。
(三)亚历山大提出要娶伊凡三世的长女为妻,谈判持续到1494年伊凡三世勉强答应亚历山德的请求。当年2月伊凡三世和亚历山大签订和约,内容为立陶宛承认莫斯科对梅晓夫斯克等城邦的主权。自古以来政治婚姻并非可靠的外交手段,很快亚历山大和伊凡三世的长女反目成仇,伊凡三世的长女立即离开立陶宛回到莫斯科。于是立陶宛和莫斯科边境上的一些小城邦纷纷倒向莫斯科,导致双方斗争加剧,1500年立陶宛和莫斯科终于爆发全面战争。莫斯科大公国的盟友克里木汗国全力而出,极大程度上促成莫斯科在军事上的成功,乌克兰各个城邦的大公们慑于莫斯科和克里木汗国双重打击的威胁纷纷向莫斯科宣誓效忠,此时家里出现的重大变故迫使伊凡三世停止军事行动。
被迫让位
(一)1490年伊凡三世的长子伊万患病卧床,伊万是伊凡三世和特维尔大公的女儿玛丽娅的儿子,伊凡三世的第二任妻子索菲娅在法律上是伊万的后母。索菲娅向伊万推荐她身边最好的一位拜占庭医生,但是过了两个月王储伊万不治身亡,顿时传言四起,说索菲娅借治病为名谋杀伊万,以便让自己的儿子瓦西里三世能够成为王储。伊凡三世认为是索菲娅在幕后策划王储之死的阴谋,但是没有真凭实据而把治病的医生处死,为了安抚伊万的妻子叶莲娜和城中贵族们伊凡三世宣布将伊万的儿子季米特里立为王储。索菲亚希望自己的儿子瓦西里三世为继承人而秘密地酝酿一场宫廷阴谋,阴谋败露后索菲亚和瓦西里三世遭到贬逐。1498年伊凡三世为季米特里举行加冕仪式,1500年瓦西里三世反叛伊凡三世投奔立陶宛,伊凡三世不得不做出让步在1502年授给瓦西里三世大公称号,并监禁季米特里和他的母亲。
(二)瓦西里三世即位后继续伊凡三世的开拓疆土事业,在西线莫斯科军队节节胜利,占领立陶宛三分之一的领土。1503年在丢掉了19个城邦、70多处领地、22个城镇和13个乡镇的情况下立陶宛大公亚历山大向瓦西里三世求和,双方再次签订和约,其内容为切尔尼戈夫、普季弗利、戈梅利、布良斯克等城邦并入莫斯科大公国版图。1505年退位的伊凡三世去世,享年65岁。
八、瓦西里三世

逼父退位
(一)瓦西里三世是伊凡三世和拜占庭公主索菲娅·巴列奥略之子,亲伊凡三世本来是要把大公位置传给自己的长子、瓦西里三世的异母兄弟伊凡·伊万诺维奇,1490年伊凡先于伊凡三世去世,这使伊凡三世必须要在瓦西里三世和伊凡的儿子季米特里·伊万诺维奇中作出选择。由于瓦西里三世的母亲在莫斯科并不受欢迎,导致大多数贵族支持季米特里,瓦西里三世决定铤而走险发动政变。瓦西里三世企图离开莫斯科夺取沃洛格达,然后以那里为根据地摧毁季米特里的势力,不幸的是这个阴谋在1497年败露了,伊凡三世把瓦西里三世抓了起来,他的支持者都被处决或流放。1502年伊凡三世监禁季米特里,原因可能是他的幕僚卷入谋害瓦西里三世的阴谋,1502年瘫痪在床的伊凡三世决定将莫斯科大公位传给长子瓦西里三世。1505年伊凡三世去世,临终前伊凡三世希望瓦西里瓦西里三世不计前嫌要照顾好季米特里,瓦西里三世向父亲做下了保证。不过伊凡三世刚刚过世瓦西里三世就违背诺言把季米特里关进监狱,1508年季米特里死在狱中,瓦西里三世违背诺言的行为使得自己和母亲索菲娅在贵族眼中成为不折不扣的篡位者。
(二)瓦西里三世即位后没能摆脱索菲娅和拜占庭近臣的影响,使得城中的贵族对瓦西里三世更加不满,对这些贵族瓦西里三世并没有采取相对温和的宽抚政策,反而采取高压政策,对稍有不满的贵族大加打压。在处理内政和外交的问题上瓦西里三世不按照传统听取贵族的意见,而是和周围的几个近臣私下里做约定,即便召集贵族杜马议事也是走走过场。一方面在当年争夺王位时瓦西里三世对莫斯科贵族产生深深的不信任,另一方面瓦西里三世确实为人专横武断,最终贵族对瓦西里三世离心离德。
开疆拓土
(一)瓦西里三世即位伊始就开始亲伊凡三世的未竟事业,要目标就是把西部边境上的所有俄罗斯城邦纳入本土,和伊凡三世相比瓦西里三世不是有耐心地采取军事和外交手段并用的策略,而是注重军事扩张,这样就和盟国克里米亚汗国关系逐渐冷淡,伊凡三世在位时的外交成果没有得到有效巩固。1503年莫斯科军队彻底击败立陶宛军队,立陶宛被迫求和让出大片领土。1503年莫斯科与立陶宛宣布停战,西线稳定后瓦西里三世不满足喀山汗国的藩属地位,决定将喀山汗国纳入莫斯科版图。1506年瓦西里三世以喀山汗国君主穆哈默德·阿明违反此前签署的和约为由发兵喀山汗国,结果瓦西里三世出征不利,还导致喀山汗国与莫斯科大公国反目成仇。瓦西里三世刚刚撤兵喀山汗国暗中联络克里米亚汗国、立陶宛大公国共同反对莫斯科,这一年立陶宛大公亚历山大去世,继位的是他的弟弟西格蒙德一世。西格蒙德一世要求瓦西里三世归还此前占领的城邦和土地,这一要求的结果就是双方的再一次战争,战争刚开始立陶宛国内一位非常富有、非常有影响的贵族米哈伊尔·格林斯基就倒向瓦西里三世,格林斯基的军队占领大片立陶宛领土。情急之中西格蒙德一世向喀山汗国、克里米亚汗国和立窝尼亚求助,但是这些盟国却袖手旁观,独木难支的立陶宛再次战败,只能承认莫斯科对此前占领的城邦和土地的主权,莫斯科一方也放弃林斯基占领的立陶宛领土。
(二)1510年瓦西里三世将普斯科夫彻底并入莫斯科版图,在瓦西里三世继位之前伊凡三世就把普斯科夫作为领地封给瓦西里三世,在此期间瓦西里三世主要任务是把原有的普斯科夫领地重新划分,接着就是着手进行领地内的居民同化工作。1512年瓦西里三世亲征斯摩棱斯克,企图一举拿下这个西部边疆上的重镇,正当前方战局僵持不下时克里米亚汗国大举入侵莫斯科。伊凡三世统治末期莫斯科大公国和克里米亚汗国大体上保持良好的关系,但克里米亚汗国还是保留游牧民族的打草谷传统频繁侵袭立陶宛公国、乌克兰诸城邦和莫斯科公国南部的城市和乡镇,主要目的就是抢夺人口和财产。掠夺人口、贩卖奴隶不仅是克里木汗国的传统生活方式,更是一项主要财政来源,这些被俘人口随后被当作奴隶出售到中东甚至欧洲国家。蒙古人常派出大队轻骑兵深入敌境腹地数百里,然后兜个圈子往回返,沿途掠夺所经过的城镇乡村因为蒙古人行动迅猛、兵锋凌厉导致斯科南部边境上的防御如同虚设,根本来不及做出反应。

瓦西里三世因忙于在西部边境上开疆拓土而对克里米亚汗国的入侵采取消极的防御措施,主要是以巩固边境城防,每年征派数万人的军队前往边疆地区服役,此外还向克里米亚汗国缴纳岁币以求自保。1478年克里米亚汗国成为奥斯曼帝国的藩属国,蒙哥吉雷汗实际上成为奥斯曼帝国在克里米亚半岛的代理人。1512年克里米亚汗国突然进攻莫斯科,原因是西格蒙德一世用1.5万金币买通蒙哥吉雷汗,蒙哥吉雷汗很快就攻占梁赞。蒙哥吉雷汗因无心恋战而在大肆掠夺后撤军,从此莫斯科大公国和克里米亚汗国正式成为敌对关系,然而蒙古人的入侵也没能使瓦西里三世从斯摩棱斯克前线撤兵。
(三)在蒙古大军兵临莫斯科城下时瓦西里三世仍旧抓住斯摩棱斯克不放,尽管瓦西里三世亲自冲上前线但坚固的斯摩棱斯克还是久攻不下,无奈之下瓦西里三世只好将斯摩棱斯克围困起来,直至城中弹尽粮绝为止。1514年坚持两年的斯摩棱斯克实在守不下去而举城出降,瓦西里三世也效仿其父伊凡三世的做法委派一位督军管理这座新城市,随后返回莫斯科。瓦西里三世刚刚撤军时城中的教会和部分贵族就暗中私通立陶宛请求趁瓦西里三世撤军之际反攻斯摩棱斯克,斯摩棱斯克督军舒伊斯基截获立陶宛方面传回来的书信后发觉城中贵族策划的阴谋,因形势危急舒伊斯基舒伊斯基未及通报瓦西里三世,只能自作主张将所有阴谋参与者抓起来处死,同时组织城防准备应对立陶宛军队的进攻。立陶宛军队开始反攻后发现舒伊斯基严阵以待,原有的突袭计划未能实现,瓦西里三世闻讯城中变故也派军队回援,挫败立陶宛人的反攻。
奥尔沙会战
(一)十五世纪开始屈居于金帐汗国之下的莫斯科大公国日益壮大起来,自从莫斯科人在1385年的库利科沃战役中1385年宗主国金帐汗国后莫斯科人便一直小心谨慎的地扩张自己的领土和势力,最终他们在传统罗斯地区的东北部称王称霸,梁赞、诺夫哥罗德这样的传统罗斯强邦被莫斯科踩在脚下。不满于足继续在苦寒林地生活的莫斯科人将发展的目光投向西南方向的富庶地区,立陶宛人控制的代白俄罗斯地区和波兰人与克里米亚蒙古人控制的乌克兰地区都是莫斯科人垂涎三尺的目标,其中白俄罗斯地区的宗主立陶宛大公国最为靠近,是挡在莫斯科人向西扩张的重要绊脚石。十五世纪后期开始莫斯科和立陶宛战乱不断、争斗不休,直到十六世纪初期莫斯科人前进的步伐都被俄罗斯西部地区的主要城市斯摩棱斯克阻挡。

此时的莫斯科受到西方军事技术的影响在很多方面有别于过去那支落后低效的军队,尤其是从波罗的海方向传来的新式火器让莫斯科的精锐步兵力量有了强大的攻城能力,无论是大口径的攻城炮还是小口径的单兵用火枪都让立陶宛人的堡垒日渐不支,而这些武器对莫斯科守军来说也大大增强们的防御实力。

1512年莫斯科大公国大面积攻灭罗斯诸公国,欲占领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全境。斯摩棱斯克是当时立陶宛最东端的前哨,也是最重要的守卫要地,它屡次击退莫斯科人的入侵。但在1514年莫斯科人依靠300门火炮将其占领,次日瓦西里三世让将军伊万率4万大军继续深入白俄罗斯地区,在此期间伊万占领克里切夫、姆斯季斯拉夫尔和杜布洛娃。

(二)伊万的军队中包括大量来自俄罗斯各个城市的部队,些城市民兵与封建领地内的征召部队一起组成莫斯科步兵主力,但是他们中的大部分战斗力不足,无法成为战争中的决定性因素。莫斯科军队中的的贵族骑兵和莫斯科大公本人的私人卫队则是决定性力量,这些俄罗斯东部地区的贵族骑兵们佩戴伊斯兰风格的鳞片甲、锁子甲、尖顶头盔、圆盾、护腿来保护自己,一些精锐力量的战马身上也装备马甲。由于莫斯科骑兵长期与蒙古人或突厥人交战使得他们的作战样式也接近东方骑兵风格,莫斯科骑兵部队中的波耶贵族骑兵在装备长矛和砍刀之外也装备弓箭,同时莫斯科人还经常招募边境上的蒙古弓骑兵为自己作战,使得莫斯科骑兵部队看上去更像一支突厥骑兵部队。

赶来阻挡莫斯科军队的立陶宛军队以1.6万名骑兵为核心,作为联邦成员的波兰王国也派来1.4万骑兵,由于他们获得神圣罗马帝国的支持从帝国下属的波西米亚和西里西亚地区招募2500雇佣步兵,再加上波兰人自己的3000步兵总计3.5万人。

此时的立陶宛骑兵在波兰人的帮助得到加强,其中立陶宛贵族重骑兵力量装备板甲一类的欧洲新式铠甲,同时立陶宛人也大量保留轻装骑兵用于侦查、骚扰和支援重骑兵作战。波兰同僚一样以装备板甲的重装骑士为主心骨,并仿照匈牙利风格的骠骑兵发展出自己的骠骑兵部队,这些骑兵的护甲轻便、马匹不用马甲,刀剑、长矛和盾牌都是典型的匈牙利风格,他们非常适合在平原地带追杀传统草原式的弓骑兵。

在冷兵器时代对于波兰-立陶宛这样的骑兵大国而言步兵一直不被看重,随着炮兵与火器的崛起也让步兵成为战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来自波西米亚和西里西亚的步兵就是使用火器进行防御作战的高手,波兰本国步兵也大量装备新式的火绳枪。
(三)立陶宛-波兰联军以城镇鲍里索夫为指挥中心留下5000人守备,3万名骑兵主力则与莫斯科人对峙,除了在别列津纳和德鲁特河畔有了一些零星战斗莫斯科人始终避免大规模作战。莫斯科人率先控制奥尔沙和杜布罗夫诺对克拉皮夫纳河桥梁,他们在那里建立主营和工事。伊万相信立立陶宛-波兰联军不得不穿越两桥之间的第聂伯河,于是分兵把守这些口岸,然而立陶宛-波兰联军用两个浮桥向北过河通过伊万的沿河防线。莫斯科人一下子处于两难地步,他们不清楚北面的渡河行动究竟是主力来袭还是故意分散他们注意力的诡计,而且莫斯科军队中的低素质步兵大都依托工事部署导致大规模改变方向非常困难,等到联军过河后追悔莫及的伊万才出动全部骑兵赶去迎战,而联军已经利用间隙时间完成各部队之间的部署。

(四)不久双方在奥尔沙河进行决战,联军方面1.6万名立陶宛骑兵作为中军,其两翼由波西米亚和西里西亚的步兵掩护;波兰的大量骠骑兵分布在战线两翼,靠河的一侧由波兰步兵掩护,另一侧则由来自克里米亚的蒙古弓骑兵掩护,全军最后是波兰的重装骑士组成的预备队。莫斯科方面中军为贵族骑兵,两翼为波耶骑兵,后方为步骑兵预备队,都配有火枪或大炮。伊万让波耶骑兵从两翼包抄联军,但这些骑兵很快遭到联军两翼的波兰骠骑兵阻击,他们虽然击退莫斯科骑兵的骚扰式攻击但并没有盲目追击,而是死死守住阵地。

不死心的伊万继续发动两翼包抄,莫斯科骑兵遭到波兰步兵的火枪与火炮的反击,接着再次被波兰骠骑兵击败。在莫斯科人忙于两翼包抄时其的阵线已经自动分裂成好几个部分,相互难以支援,于是立陶宛轻骑兵从中路发起突击并在姗姗来迟的莫斯科步兵组织好防御阵地前成功杀入并分割莫斯科军队。如果轻骑兵力量不能成功击溃那些相互据守的敌军会在对手的防御火力下遭到重大伤亡,于是立陶宛轻骑兵在立陶宛大公奥斯特罗格斯指挥下开始后撤,结果这次撤退引发莫斯科人的注意,他们出动最精锐骑兵追着撤退的轻骑兵一起杀入联军中心部分。

以为自己即将反击得手的莫斯科骑兵突然发觉自己冲入陷阱,已经部署好防御阵地的波希米亚人和西里西亚人使用火器向莫斯科人射击,在火炮与火枪射击下莫斯科骑兵遭到重大伤亡,看准时机的立陶宛重骑兵从中路发起致命冲锋,迂回返身的立陶宛轻骑兵重新调头杀回,两翼的波兰骠骑兵也顺势反击。莫斯科大军被逐个击破,并抓获来不及逃跑的伊万,此战莫斯科人中有3万人死亡、3000人被俘,联军缴获300门火炮。莫斯科人为自己错误的部署而付出沉重代价,但仍然成功守住之前夺得的斯摩棱斯克。


陆续吞并
(一)1517年神圣罗马皇帝马克西米连一世派出特使前往两国进行外交斡旋,莫斯科和立陶宛都坚持对斯摩棱斯克的主权导致外交僵持到1520年,最终双方达成和解签订期五年的停战协定,虽然条约中立陶宛始终没有承认莫斯科对斯摩棱斯克的主权,但是莫斯科仍然对该城进行有效占领。瓦西里三世不再向这些新占领的城市派遣督军,而是采取前所未有的手段——移民,他将普斯科夫、斯摩棱斯克等地居民大批迁往莫斯科居住,大批的莫斯科的居民则被瓦西里三世迁往这些新占领的城市。除此以外瓦西里三世把原有的行政区重新划分,直接把这些地区划入莫斯科的行政管辖。对于梁赞等一些小城邦瓦西里三世下令让他们来莫斯科,对态度比较好的就在别处赏一块领地,对反应比较激烈的进行毫不留情地剥夺。伊凡三世在外拥有领地的表兄弟相继早逝,瓦西里三世就名正言顺地亲领这些城邦,其他兄弟的城邦也要收回不过采取的手段相对温和,比如用别处的领地作为交换。通过这些手段沃罗茨科耶、卡卢加、乌戈利茨、梁赞、谢维尔斯科耶、诺夫哥罗德等城邦相继并入莫斯科版图。
与蒙古人战争
(一)1515年克里米亚君主蒙哥吉雷汗病逝,其子穆哈麦德·吉雷被奥斯曼帝国任命为新的君主,穆哈麦德·吉雷即位后频繁向邻国用兵。1521年克里米亚汗国北侵莫斯科,很快又占领莫斯科南方的门户梁赞,然而瓦西里三世却接连战败。克里米亚蒙古人在莫斯科城下久攻不克,不久后防出现漏洞,梁赞督军希姆斯基抓住机会率领精兵在梁赞卫城附近的敌方防线后方予以重击,穆哈麦德·吉雷见获胜无望后掳获大量人口撤兵。
(二)1523年至1524年间莫斯科大公国与喀山汗国反复攻伐,最终莫斯科人占了上风,喀山汗国再度俯首称臣。瓦西里三世任命一位新的喀山汗,并要求这位喀山汗的几个儿子到莫斯科军中服役,同时还在莫斯科领地内为喀山汗国的几位王子封地进爵。这实际上是以几位喀山王子为人质要挟喀山汗国,使之完全听命于莫斯科。瓦西里三世频频向普鲁士、丹麦、瑞典和罗马教廷遣使,游说建立反对立陶宛和立窝尼亚的军事同盟,此外还试图和奥斯曼帝国建立同盟关系以反对立陶宛,但奥斯曼帝国没有采纳莫斯科的提议。
政治斗争
(一)为了实现中央集权计划瓦西里三世进行大规模政治斗争,瓦西里三世最初主要依靠俄国教会中的禁欲派支持,从1510年起欲派思想家瓦西安·帕特里克耶夫是大公宫廷中最有影响的人物,1520年随着与贵族斗争的激化瓦西里三世转而扶持教会中支持他反对大封建主的约瑟夫派。1521年瓦西里三世开始策划除掉统治着诺夫哥罗德-谢韦尔斯基的封邑王公瓦西里·伊万诺维奇·舍米亚契奇,全俄都主教瓦尔拉姆因拒绝参与这个计划而被瓦西里三世放逐,大贵族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叔伊斯基和伊凡·米哈伊洛维奇·沃罗滕斯基也因此失宠。1522年瓦西里三世逮捕舍米亚契奇,结束诺夫哥罗德-谢韦尔斯基公国的存在。1525年外交官别克列米舍夫因批评瓦西里三世的政策而被处死,1531年马克西姆和瓦西安·帕特里克耶夫因公开反对瓦西里三世离婚而受到贬斥。在瓦西里三世时代贵族与王室诸王公的势力受到极大抑制,世袭大贵族的特权受到限制,而瓦西里三世刻意从中小贵族中提拔有能力的人来担当重要职务,这些人显然只能依附并忠实于大公。在经济方面地主土地所有制获得稳定发展。
(二)东征喀山汗国之后数年莫斯科没有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这使得瓦西里三世能专心处理内政,瓦西里三世在内政方面的主要任务就是削弱贵族们的势力,从而进一步巩固君主制的中央集权。瓦西里三世对周围的王公大臣一向疑心很重,所以不遗余力抓住一切机会打击贵族势力,他先是命令所有其他城邦的大公必须在莫斯科定居,还逼迫这些贵族立下保证书以保证他们不会私自离城。瓦西里三世怀疑贵族中有很多人反对他,因而加强对贵族的监视,在一系列举动之后瓦西里三世独揽大权,原有的贵族杜马更是形同虚设。与此同时瓦西里三世也对贵族做了一些让步,指派的反对派贵族到军中服役,并将他们任命为将领,一方面是惮于传统的保守势力的强大,另一方面也想通过这样的手段对反对派贵族进行安抚。
(三)1526年瓦西里三世因妻子萨布罗娃不能生育而与之离婚,这一年瓦西里三世因莫斯科大公国不能没有继承人而娶了格林斯基大公的女儿叶莲娜为妻,1530年叶莲娜为瓦西里三世生出一个儿子,瓦西里三世为了纪念父亲起名为伊凡四世,随后立为王储。这一举动遭到教会和很多贵族反对,按照基督教的教义大公不可再婚,再婚后所生子女也不能得到正式承认,自然更不能立为王储,但是在瓦西里三世的独裁统制下反对派的声音很快就被压制下去。1533年瓦西里三世病逝,年仅3岁的伊凡四世继位,年幼的伊凡四世在亲政之前由母亲叶莲娜摄政。

货币经济
(一)货币经济是指商品经济发展的最高阶段,指在某个经济社会中货币与商品生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交换、分配、消费等环节紧密结合,形成一种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它有四个基本特征: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很高,即社会各成员都是为市场而生产,几乎所有的产品都拿到市场上去出卖,所需要的物品也都到市场上去购买;商品的货币化程度较高,即大部分的商品交换都通过货币作媒介,既不是以物易物,也很少赊购赊销;社会经济生活对货币的依赖程度很高,货币不仅流通于商品交换领域,还广泛地并且是愈来愈多地服务于非商品交换领域;人们的货币意识强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经济已经是一种货币经济,货币经济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全球垄断主义的经济形态。是以市场交换为直接目的,包括股票和证券流通以及货币交换的经济形式。在股票、证券、外汇货币市场建立之后产生基金资本,在基金资本内部形成基金寡头和寡头基金及其垄断,这样货币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就形成了。基金资本是指基金组织通过发行投资基金证券所募集的资本金,其金额一般与基金证券面值总额相等。基金资本的所有权归基金持有人,基金资本数量等于基金的全部持有人所持有的基金证券总额及权益总量。在公司型基金中基金资本是指基金公司注册登记的资本数量,在基金证券按面值发行的条件下基金资产的数量等于基金证券的面值总额,因而等于基金资本。在基金证券按高于面值发行的条件下基金资产的数量大于基金证券的面值总额,因而大于基金资本。在信托关系中基金组织委托给基金管理人管理运作的资金数量可以高于基金资本,但不能低于基金资本。可以说货币的职能存在吞掉它的物质存在,可见在交换中曾经具有实体的金银货币升华为观念上的想象上的货币,只要在交换过程中发生的许多笔支付作为正数和负数互相抵消,那就根本用不着现实货币参与。

(二)就连纸做的价值符号也没有必要参与其中,货币完全成了观念上的计账单位,即虚拟货币,所以说货币经济所强调的是在生产领域之外的商品与货币的交换。作用:规定货币材料,即确定哪些商品可以作为币材;规定货币单位,即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和货币单位的“值”;规定主币和辅币:主币是一国流通中的基本通货,辅币是主币单位以下的小面额货币;自由铸造和限制铸造,即金属货币流通下货币铸造权的规定;有限法偿和无限法偿,即法律规定货币具有多大的支付能力;准备制度。有限法偿是指在货币流通条件下国家对辅币在法律上所赋予的有限支付能力,金属货币流通时期由于辅币多用贱金属铸造,且都有不足值特点,名义价值大于其实际价值,故它不能凭其法律效力使用。国家规定每次的辅币使用量不得超过一定限额,否则允许拒绝接受。所谓的有限法偿其实就是有限的法定偿付或者说支付能力,就是说如果支付方用辅币支付的数额达到法律规定的有限法偿标准,那么收款方可以拒绝接受。也是指在一次支付中若超过规定的数额,收款人有权拒受,但在法定限额内不能拒受。偿付能力又叫法偿能力,指货币所具有的法定支付能力,分为有限法偿和无限法偿两种情况。有限法偿和无限法偿是和货币制度有关的一个概念。一国在制定货币制度是要规定一国的本位币和辅币,同时还要规定本币和辅币的支付能力。本位币就是一国基本的流通货币,用法定货币金属按照国家规定的规格经国家造币厂铸成的铸币称之为“主币”或“本位币”,本位币一般都具有无限法偿能力。辅币即辅助货币,是指本位币单位以下的小额货币辅助大面额货币的流通,供日常零星交易或找零之用。有限法偿主要针对辅币而言,辅币一般是有限清偿货币,即每次交付的辅币数量有一定限制,超过限额时收方可以拒收,不过不少国家规定辅币和主币一样具有无限清偿的能力。
(三)不同的国家中辅币的支付能力不同,可能无限,也可能有限。也就是超过规定金额的部份,债权人可以拒绝接受仅具有限法偿的货币。无限法偿是指在货币流通条件下国家对主币在法律上所赋予的无限支付能力,即每次支付的数额不受限制,任何人都不得拒绝接受。金属货币流通时期由于主币的名义价值与内在价值相符,而辅币的名义价值则大大高于内在价值,故国家规定主币为无限法偿货币,辅币为有限法偿货币。纸币流通时代主币和辅币均为价值符号,都凭国家赋予的权力流通,故都是无限法偿货币。所谓的无限法偿也就是有无限的法定支付能力,不论支付的数额大小,不论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即不论是购买商品、支付服务、结清债务、缴纳税款等,收款人都不得拒绝接收。一般来说本位币都具有无限法偿能力,而辅币则可能是有限法偿的。在纸币本位制下纸币的发行权由国家货币管理当局所垄断,主币和辅币的名义价值都高于其实际价值,所以无限法偿与有限法偿的区分已无意义。有限法偿和无限法偿是和货币制度有关的一个概念,一国在制定货币制度时要规定一国的本币和辅币,同时还要规定本币和辅币的支付能力。所谓本币就是一国基本的流通货币,辅币即辅助货币,是指本位币单位以下的小额货币辅助大面额货币的流通,供日常零星交易或找零之用。本位币的面值与实际金属价值一致,是足值货币。辅币一般用贱金属铸造,其包含的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辅币可与主币自由兑换。所谓无限法偿是指不论支付数额多大,不论属于任何形式的支付,对方都不能拒绝接受,本位币一般都具有无限法偿能力。货币本位制亦称“自由本位制”,是以国家发行的纸币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货币本位制的特点是国家不规定纸币的含金量,也不允许纸币与金(银)兑换。纸币作为主币流通具有无限法偿能力,同时国家也发行少量金属铸币作为辅币流通,但辅币价值与用以铸造它的金属商品价值无关。

(四)由于发行纸币是国家的特权,在中央银行国有化之后国家便委托中央银行发行纸币。中央银行发行纸币的方式是通过信贷程序进行的,所以纸币实际上是一种信用货币。纸币本身并无价值,它之所以能成为本位币是由于历史上磨损的铸币可以在相当时期内继续充作本位币。银行券也可以代表金银在市场上流通,因而政府得以通过法律强制和调节经济的措施使人们相信纸币代表着价值,并以纸币作为其他支付手段的最后兑现对象或作为信用货币创造的根据。资本主义国家曾以金银作为纸币发行的保证准备,对信用货币的创造也有一定的约束,这在一定程度上还能限制货币的过量增加,维持公众对纸币的信任。但随着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激化和经济危机的频繁到来,增加货币量被看作是防止物价下跌、刺激经济上升和解决财政困难的手段。于是资本主义国家便滥用权力,自行减弱或解除对纸币发行的限制。纸币的发行既成了政府任意的行动,以纸币为基础的信用货币也可以随便扩张,纸币本位制便成为最不稳定的货币制度。货币的本位币地位和发行量虽可以由国家规定,但货币所实际代表的价值量却不是法律所能强加的。所以国家滥用权力、多发货币和在此基础上过度扩张信用,其结果必然是货币所代表的价值跌落,物价水平上涨,形成通货膨胀。但通货膨胀成为持久的世界性现象,是在纸币本位制普遍流行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及战后年代。曾经有人把纸币本位制称为管理本位制,理由是这个制度使国家得以充分地管理货币的流通,任意地增减货币量,以谋求物价和生产的稳定,不像金本位制那样为维持固定汇率而一任国内的物价和生产波动。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20世纪20年代曾竭力鼓吹此说,而把金本位制贬为“野蛮的残余”。但是半个世纪来的经验证明纸币本位制既未能使资本主义国家摆脱30年代的特种萧条,也未能刹住60~70年代的严重通货膨胀。
(五)20世纪70年代当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备受滞胀的折磨时又有人提出要恢复金本位制,但在资本主义总危机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时代要把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金本位制再搬出来是无法实现的。货币制度主要有以下几种: 银单本位制,是以白银为本位币的一种货币制度,历史悠久;金银复本位制,是金银两种铸币被同时法定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金本位制,是以黄金为本位币的一种货币制度,包括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是“单本位制”的对称,“复本位制”的全称,是指以金银两种金属同时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特点:金银两种金属同时被定为法定货币;金银两种铸币均为主币,均可以自由铸造,都具有无限清偿的效力。复本位制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金银两币按其各自实际价值流通的“平行本位制”;另一种是两币按国家法定比价流通的“双本位制”,或称“两本位制”,即通常所称的复本位制。复本位制是一种不稳定的货币制度,因为金银同时充当本位币与货币的独占性、排它性相矛盾,并可能导致商品价格和交易处于混乱状态,所以较少有国家采用。单本位制是指由国家法律规定用具有一定重量、成色和形状的金币或银币作为单一主币的货币制度,有银单本位制和金单本位制两种。其特点是:流通中只有单一的铸币 (金币或银币),它具有无限法偿的能力;主币有一定的含金量和形状;流通中的货币除本位币之外还有作为零星交易和找零用的辅币;对辅币实行限制铸造,它只有有限法偿能力,以此保证本位货币在货币制度中的主导地位。与复本位制相比时单本位制具有相对稳定性,其主要表现是国内流通的通货价值对金属不发生贬值,外汇行市也相对稳定。银本位制又称银单本位制,是以一定重量和成色的白银作为法定的价格标准和最后支付手段的一种货币制度。银本位制产生的时间较早,在古希腊和古罗马帝国就有银币流通,持续时间较长。

(六)直到19世纪时墨西哥、日本、印度等少数国家还保持银本位制,1935年中国才废除银本位制。银本位可分为银币本位和银两本位,前者是将银铸成特定形状的本位币,实行银币流通的货币制度;后者则是以银的重量单位“两”作为价格标准,实行银块流通的货币制度。银本位制下本位币可以自由铸造与熔化,具有无限法偿效力,并可以自由输出输入。金本位制是以一定重量和成色的黄金作为法定的价格标准或货币单位的一种货币制度,英国于1816年率先实行,19世纪70年代以后欧美各国和日本等相继仿效,金本位制成为世界范围内占主导地位的货币制度。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金本位制中止施行。10年后又以新的形式在各国先后恢复,但在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中全部崩溃。主要形式:金币本位制,法律确定金铸币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是金本位制的典型形式。其特征是金币可以自由铸造和熔化,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金币或黄金,黄金在国际上可以自由输出和输入,因此它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单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又称生金本位制,是银行券只能兑换金块的金本位制。其特征是规定本位货币的含金量,但不铸造金币,国内不流通金币,只发行代表一定重量黄金的银行券流通。银行券可以有限制地兑换金块,规定黄金官价,允许黄金自由输入,外汇自由交易;金汇兑本位制,又称虚金本位制,是银行券只能兑换外汇的金本位制。其特点是将本国货币与另一金本位制国家的货币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并在该国存放外汇准备金。银行券在国内不能兑换黄金和金币,银行券可以兑换外汇,国家通过无限制兑换外汇来维持本国货币的稳定。因此金汇兑本位制本质上是一种经济附庸国的货币制度,多为殖民地、附属国和战败国所采用。平行本位制是金银两种本位币均按其所含金属的实际价值流通,国家对两种货币的交换比率不加规定,而由市场上金和银的实际比价自由确定金币和银币比价的货币制度。
(七)在实行平行本位制的条件下市场上每种商品都必然有两种价格表现形式:一种是金币价格,一种是银币价格。由于金银市价不断变化,金、银铸币的兑换比率也不断变化,用金银两种铸币表示的商品的两种价格对比关系也随市场金银比价的变化而变化。这就使货币价值尺度职能的发挥受到影响,对商品价值的衡量缺乏统一的标准,因此平行本位制是一种不稳定的货币制度,这种不稳定的根源在于货币具有的排他性、独占性的本性不容许金、银同时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金银复本位制有三种具体形式:平行本位制、双本位制和跛行本位制。在平行本位制下金币和银币之间不规定比价,按照各自所包含的金和银的实际价值流通,金币和银币的比价就是市场上生金和生银的比价。在双本位制下国家规定金币和银币的比价,两种货币按法定的比价流通。平行本位制的特点:金币和银币都是一国的本位货币;二者均是具有无限的法偿资格;二者均可自由铸造和熔化;金币和银币之间的交换比率完全由金币的市场价格决定,由经济力量调整,不为任何人为力量所管制。但金币和银币之间的自由交换比率随金币市场价格的变化而变化也可以说是平行本位制的缺点,因为各国的金银兑换比率不同,而使得金币流向金价高的国家使得该国家成为金本位制国家。银币流向银价较高的国家,使得该国成为银本位制国家。双本位制是金银两种货币按法定比价流通,国家依据市场上金银比价为金本位币与银本位币规定固定的兑换比率,两者的交换比率不受市场上金银价格波动的影响。在双本位制下金币和银币按决定比价流通,这就克服平行本位制下那种混乱的局面。但在双本位制下当市场上金、银的比价发生变化时会引起金币或银币的实际价值与名义价值背离,这时实际价值高于名义价值的货币(良币)就会被人熔化,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劣币)则会充斥市场,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规律”。

(八)因此在双本位制下虽然法律规定金银两种铸币可以同时流通,但实际上在某一时期内市场上主要只有一种金属铸币流通。银贱则银币充斥市场,金贱则金币充斥市场。在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下实行双本位制的国家不得不将劣币的铸造权收归国有,以保持流通中金币和银币的法定比价。19世纪末世界白银过剩,银价暴跌,金银币比价日益脱离市场比价,双本位制日趋没落。这些国家或者是由于流通中的银币一时难以收回,改铸费用太大,或者缺乏黄金,于是只好改用跛行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有三种具体形式:平行本位制、双本位制和跛行本位制。在平行本位制下金币和银币之间不规定比价,按照各自所包含的金和银的实际价值流通,金币和银币的比价就是市场上生金和生银的比价;在双本位制下国家规定金币和银币的比价,两种货币按法定的比价流通。双本位制是金银比价由政府参照市场比价规定的金银两本位制,双本位制也不是理想的货币制度,因为这种货币制度虽然克服平行本位制下“双重价格”的缺陷。但是由于违背价值规律,又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格雷欣法则)。在双本位制下官方的金银比价与市场上金银的比价平行并存,官方比价弹性小,市场比价弹性大。当市场比价发生变化而官方比价没有及时调整时就会引起金币和银币的实际价值与名义价值相背离,从而使实际价值高于名义价值的货币被收藏、熔化,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充斥市场,市场上实际只有一种货币在流通。跛行本位制是指由金银复本位制或银本位制转化为金本位制的一种过渡性货币制度,是拉丁货币同盟诸国在1878年以后采用的一种临时性币制。法律规定金银同时为本位货币,但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而银币则不能自由铸造。
(九)19世纪70年代世界银价暴跌,为维持白银作为本位货币的地位及金银的法定比价,法国和美国决定停止白银的自由铸造,由金银复本位制改为跛行本位制。有些国家如德国和荷兰则直接由银本位制过渡到跛行本位制,金本位制在各国确立之后跛行本位制即宣告废除。跛行本位制不完全具备复本位制的特征,虽然规定金币和银币都为本位币,但同时规定金币可自由铸造,而银币不能自由铸造。严格地讲跛行本位制已经不是复本位制,而是由复本位制向金本位制过渡的一种形式。为了克服双本位制下“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许多国家实行跛行本位制。在这种货币制度下金币和银币仍然同为本位币,仍然按法定比价流通和兑换,都具有无限法偿能力,但是只有金币可以自由铸造,银币则不能自由铸造。由于限制银币自由铸造,这样银币的价值不是取决于金属银而是取决于金属金,银币本位币的地位大打折扣,银币成为金币的附属货币,起辅助作用。在这种货币制度下两种货币的地位不平等,所以叫跛行本位制。跛行本位制的特点:金币、银币都是一国的本位货币;两者均具有无限法偿性;只有金币可以自由铸造,银币不得自由铸造;金币、银币的比价由政府以法律形式规定。这种币制的出现主要是由于19世纪70年代世界银价暴跌引起的。银本位制是指以白银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其特点是:国家规定白银为货币金属,并要求铸成一定形状、重量和成色的银币; 银币可自由铸造或持生银到国家铸币局请求代铸;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银币或白银;银币或白银可自由输出或输入,以保证外汇市场的稳定。在货币史上银比金更早地充当商品的价值尺度,在中世纪不少国家就把白银作为本位货币。在货币史上银比金更早地充当本位货币,但在充当货币商品方面黄金远胜于白银。

(十)西方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银本位制先是过渡到金银复本位制,19世纪20年代后又为金本位制所取代。到了19世纪末随着白银采铸业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白银价值不断降低,金银之间的比价大幅度波动,影响了经济的发展。除了中国以外各国先后放弃银本位制,银两本位是以白银重量“两”为价格标准,实行银块流通。银币本位则是国家规定白银为货币金属,并要求铸成一定形状、重量和成色的银币;银币可以自由铸造成和自由熔化;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银币或白银;银币和白银可自由输出或输入,以保证外汇市场的稳定。十九世纪后期世界白银产量猛增使白银市面价格发生剧烈波动,呈长期下跌趋势。白银价格的起伏不稳,加之体重价低不适合巨额支付,因而不同国家先后放弃银本位制。金币本位制: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辅币和银行券可自由兑换成金币,黄金可以自由输出入国境。金币本位制:是一种比较稳定的货币制度,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金币本位制的稳定因素遭到破坏。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是残缺不全、不稳定的货币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是一种没有金属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以不兑现的信用货币为法偿货币。信用货币制度亦称“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不兑现本位制”,指既不规定含金(银)量、也不能兑换金(银),完全取消流通货币的金银保证,流通中的货币通过中央银行的信贷程序投放出去的货币制度。它是在各种形式的金本位制度垮台之后出现的通行于各国的币制,在金本位制时期流通中就存在有银行券等信用货币,但这时的信用货币规定有含金量,能随时与黄金兑换。特点:由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本位币,政府发行的铸币为辅币;
(十一)实行不可兑换制度,即本位币不与任何金属保持等值关系,纸币不能兑换金银,不兑现的银行券由国家法律规定强制流通。发行权集中于中央银行或发钞银行,成为无限法偿货币和最后支付手段;实行自由本位制度,即纸币的发行可以自由变动,不受一国所拥有的黄金数量的限制;银行券由银行通过信用渠道投入流通,存款货币通过银行转帐结算。随着金融发展程度的提高,现金流通的数量和范围越来越小,而非现金流通成为货币流通的主体;实行管理纸币本位制度,即发行者为了稳定纸币对内对外的价值,要对纸币的发行与流通进行周密的计划和有效地管理,因此经济学家又把信用货币制度称为管理纸币本位制度。西方货币总量指标的改革:现代西方主流国家货币总量指标的统计模式始于货币学派的经验研究,自从弗里德曼在其名著《美国货币史—1867-1960年》中采用按照流动性的顺序逐级累加的货币量,并划分M1、M2和M3的口径以后经济学家纷纷效法。后来美国的联邦储备体系也采用同样的方法编制货币总量指标,其间历经多次重要的改革。1982年美国联储确立的统计标准延续至今,调整后的数据上溯到1959年,其它各国的经济学家和货币当局基本也是沿着同样的模式编制货币总量指标。由于这种简单加总的货币总量备受理论和实践的质疑,西方学者提出许多改革方案,进行大规模的实验性工作。西方学者的改革思路是既然不同的货币成分是不完全的替代品,可以利用其差异指标调整货币量,多数方案选择的差异指标是货币资产的收益率或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 是指企业为从事某项经营活动而放弃另一项经营活动的机会,或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另一种收入,另一项经营活动应取得的收益或另一种收入即为正在从事的经营活动的机会成本。通过对机会成本的分析,要求企业在经营中正确选择经营项目,其依据是实际收益必须大于机会成本,从而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佳配置。

(十二)准货币亦称“准通货”,可随时兑换成货币,但不能直接用于支付的银行定期存款和政府债券。由于银行定期存款和政府债券本身并不是货币,因此不能直接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但它很容易兑换成一定数量的货币。因此准通货是一种潜在的货币,对货币流通有直接的影响,特别是在通货膨胀时期它们随时有可能转化为现实的货币,从而增大货币供应量,加剧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准货币主要由银行定期存款、储蓄存款以及各种短期信用流通工具等构成,如国库券储蓄存单、外汇券、侨汇券、金融卡等。 从货币层次上看准货币=M2-M1,准货币是潜在购买力,准货币=M2-M1,即广义货币与狭义货币之差成为准货币。具体包含以下几项: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单位定期存款、证券公司保证金存款、其他存款。狭义货币(M1)是“广义货币” 的对称,流通中现金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总和。构成狭义货币的现金,是法定通货的存在形式。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存款人随时可签发支票进行转让或者流通,具有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两种职能,是狭义货币中的存款通货。狭义货币的供应量是中央银行制定及执行货币政策的主要观测依据。广义货币:广义货币是和狭义货币相对应的一个经济学概念,在经济学中以M2来表示,其计算方法是社会流通货币总量加上活期存款以及定期存款与储蓄存款。广义货币是“狭义货币” 的对称,狭义货币 (M1) 加商业银行定期存款的总和。由于各种定期存款一般可以提前支取转化为现实购买力,把它算作货币可以更全面地反映货币流通状况,便于分析和控制市场金融活动。依此类推,储蓄存款、可转让定期存单、易转手的短期债券等作为具有通货性质的准货币也可按其流动性状况囊括进来,通常用M2、M3等作代号进行分类统计,依次递增的准货币在流动性上依次递减。各国中央银行对这些分类指标的规定有所不同,广义货币分类指标的多少在一国经济、金融发展的不同时期也不尽相同。
(十三)广义货币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和狭义货币相对应,货币供给的一种形式或口径,以M2来表示,其计算方法是交易货币(M1,即社会流通货币总量加上活期存款)以及定期存款与储蓄存款。但由于历史原因,在不同国家其统计口径及表示方法会有所不同。例如在美国的经济统计中常常以M3表示广义货币;而在英国则以M4表示。基准利率是金融市场上具有普遍参照作用的利率,其他利率水平或金融资产价格均可根据这一基准利率水平来确定。基准利率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前提之一,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融资者衡量融资成本、投资者计算投资收益以及管理层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客观上都要求有一个普遍公认的基准利率水平作参考,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基准利率是利率市场化机制形成的核心。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它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利率市场化是指货币当局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货币当局则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间接影响和决定市场利率水平,以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融资成本是资金所有权与资金使用权分离的产物,融资成本的实质是资金使用者支付给资金所有者的报酬。由于企业融资是一种市场交易行为有交易就会有交易费用,资金使用者为了能够获得资金使用权就必须支付相关的费用,如委托金融机构代理发行股票、债券而支付的注册费和代理费、向银行借款支付的手续费等等。

(十四)企业融资成本实际上包括两部分:即融资费用和资金使用费。资金使用费是指企业支付给投资者的报酬,包括无风险报酬和风险报酬,它构成资本成本的主要内容。无风险报酬是指投资者将其资本投向无风险项目所获得的报酬,如国库券或银行存款利息率加保值率计算所得的报酬,无风险报酬的高低一般受资本市场对“资本”这一特殊商品供求关系的影响。风险报酬亦称风险溢酬,是指投资者将资本投向风险项目所要求得到高于无风险报酬的补偿。由于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诸如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等各种风险的客观存在使得企业未来收益带有不确定性,因此投资者要求风险越大,补偿率越高。股市换手也称“周转率”,指个股日成交量与其流通盘的比值,反映在一定时间内市场中股票转手买卖的频率,是反映股票流通性强弱的指标之一。实战操作之中对量的研判是非常重要的,其中换手率是值得长期关注的指标。流通盘是指股票能在二级市场进行交易的流通量 ,流通盘是指上市公司流通股本的规模,描述单位为万股,股份公司发行股票总股本中分流通股和非流通股 。周转额是资金在一定时期内完成的工作量的货币表现,全部经营资金或流动资金在一定时期内完成(实现)的周转额通常为销售收入(或销售成本),经营过程各阶段占用的储备资金,生产资金和成品资金所完成 (实现) 的工作量的货币表现,分别为计算期材料耗用额、计算期完工产品成本和计算期销售产品成本。企业的资金从投入生产到销售产品而收回货币,再投入生产,这个过程重复进行,谓之周转。总量指数由两个不同时期的总量对比形成的相对数,它可以由不同时期的实物总量对比形成,如不同时期的粮食总产量或工业总产量对比形成的总产量指数;也可以由不同时期的价值总量对比形成,通常称为价值指数,如不同时期的工业总产值、产品总成本、商品销售额等对比形成的价值指数。
(十五)改革陷于困境的根源是西方主流经济学存在的理论缺陷,在微观上西方学者缺乏对货币的辩证理解。西方学者普遍认为计算单位、流通媒介和贮藏手段是货币的三个基本职能,按照这三个职能来评价时西方学者对货币的理解存在三个主要问题:缺乏对货币本质的深刻认识,货币代表价值,是价值的尺度,货币形式的变化丝毫不能改变这一本质。西方学者鉴于现代货币形式的变化,将价值尺度改为计算单位,而且往往将这一职能排在最后,满足于孤立地解释这个职能。忽视代表价值是货币的本质,是其它职能存在的基础;缺乏对三个货币职能关系的辩证理解,货币的三个职能在质与量上是互相依赖的。计算单位的本质是代表价值,而代表价值的量则取决于货币量、货币速度与经济交易总额的比较。货币量等于贮藏手段的总量,货币量与货币速度的乘积等于交易媒介发挥的功能,所以货币代表价值的量的确定依赖于贮藏功能与交易功能的总量。这种辩证的关系说明虽然可以在微观层面孤立地讨论货币的职能,但货币的代表价值量涉及到三个职能的相互作用和经济总量的动态平衡只有在宏观领域才能解决;西方学者对于流通手段和贮藏手段何者为主存在很大争论,这种争论掩盖最核心的问题。核心的问题是每一个货币职能都必须有恰当的质与量的表达方式,西方学者恰恰是选择错误的方式来表达流动性。贮藏手段的本质是资产性,可以用货币量和货币的收益率来表达。交易媒介的本质是流动性,速度才是它的灵魂。货币的使用者成本只是货币的租赁价格,它怎么可以反映货币的速度和货币承担的交易额?在这个问题上古典经济学的智慧仍然是值得推崇的。货币作为经济学意义上的耐用品,它的持有成本(价值)可以用使用者成本来表示,但货币的使用者成本(价值)与货币的使用价值是不相同的。

(十六)货币作为流通媒介的使用价值是代表价值的不断流通,它在质上和量上与使用者成本相距甚远,最重要的是货币流通所包含的经济信息远远不是持有者成本所能代表的。在宏观上西方主流经济学存在严重的结构缺陷,凯恩斯发表的《通论》虽然对经济学有重要的贡献,却基本否定货币的作用,过分强调利率在宏观经济学中的重要性。货币学派恢复货币数量的重要性,却遗弃货币的真实速度。西方主流经济学合力废弃真实的货币速度,其结果已经危及到对货币重要性的客观认识。在这样的理论结构缺陷的背景下探讨货币指标的改革不仅会完全忽视货币的真实速度(收入速度不是真实的货币速度),而且更多的是导致对货币指标的怀疑。在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上西方学者也缺乏科学的界限,科学研究的对象不同,表现规律也可能不同。物理学中经典力学的适用范围是宏观、低速的物质运动,量子力学的适用范围是微观、高速的物质运动,界限是分明的。经济学原理的运用也要有限度,货币与其它商品有本质的区别。在所有的经济交换品中货币是极其特殊的,现代货币完全依靠法律的强制。它的边际成本是递减的,且远远低于代表价值。货币是最普遍的、最无差异的、传递速度最快、传递成本最低廉,货币的代表价值只取决于各种经济总量的比较,货币的真实的有意义的速度只在宏观领域才观察得到等等。正因为存在如此多的特殊性,对货币的研究不能简单地用微观经济学的原理来确定。从西方学者的改革方案可以看到他们简单地使用效用函数理论来分析货币的流动性,将使用者成本与货币服务等同起来(或者将利率作为货币服务的替代指标)。由于货币服务包括流动性服务,使用者成本的高低也就似是而非地反映货币流动性的强弱。主流经济学忽视一个极其浅显的事实:流通手段的本质是运动必须用速度或动量这样的矢量来表示。最终经济学原理的简单移植导致对货币的严重误解,导致经济学结构的严重缺陷。正是由于存在这些深层次的理论缺陷,西方学者不能将真实的货币速度转换为权数来建立具有速度特征的货币总量指标。这是西方学者在货币总量指标的改革上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而且在历经半个世纪且耗费巨大的经济学资源之后仍旧看不到西方学者有自我解脱的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