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万寿宝塔·后记

2019-09-01 00:11 作者:景育  | 我要投稿

万寿宝塔·后记

正如开头所写,是2018年拜年祭《逆浪千秋》让我有了灵感,因而用言和这个角色写了这篇同人文。这是我第一次写言和单人的同人文,无CP向,无其它歌姬,避免了很多麻烦,也能让诸位观众更好地阅读作品的内容。

这个题材的文章,应该不止我一个人写过。凭《逆浪千秋》的影响力,其同人文应该不少,但是我暂时还没有看过别的。

《逆浪千秋》概述了我国古今人们与水的故事,提及了很多事件,这里不作介绍。当时我也犹豫过,选取哪一个事件作为本文的背景。我犹豫了一会儿,最终选取了离我们最近的1998年特大洪水。

我没有真正亲身经历过,我是在娘胎里经历过的。但是这场洪水几乎是母辈们抹不去的记忆,留下来的遗迹也很多,民间也流传着各种各样的故事。小说里“把火车装满石头推入决口”就是来自民间传说。

选取了1998年特大洪水后,我想选取一个典型,这种几万字的同人小说要背景大、故事小。如果搁在四五年前,我刚刚开始写同人文的时候,我可能会给主角安排个市长什么样的角色,而现在的我不会。文中的言和只是一个平凡的高中生。

我选择了荆州,主要是因为荆江分洪区的缘故,有了分洪区,本文的主要情节就可以展开。我查到荆州有一江矶,名曰“象鼻矶”,又名“观音矶”,观音矶上有一宝塔,名曰“万寿宝塔”,又查了观音矶和万寿宝塔的一些资料。觉得这里最适合小说的行文,便把万寿宝塔及其周边作为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景。言和——自然就居住在了这宝塔边上。

观音矶的位置 高德地图
万寿宝塔照片
观音矶照片 不过这个石头文中根本没提

1998年是不如现在的,例如没有智能手机,多用寻呼机(BP机),空调少、挂扇多。当时自建房应该不少,言和家就是这样的两层楼的自建房。

这样的建筑估计很多城市都有,现在可能少了些。我脑补的这种自建房大概像下图这样,文中的言和就是住在这样的家里,一楼是个小商铺、

某小城市 河边自建房

不知道为什么,我选择取材喜欢选小城市,不大喜欢灯红酒绿的大城市。之前的南北组同人文《冬》也是,以及原创曲《与你相约 高考之后》等等。

虽然我不喜欢住在小城市,但是感觉小城市有一种别有韵味的气质。这不是那种摩登的气质,而是一种风土人情。我更喜欢写小城市里形形色色的人,倒不是喜欢打领带穿皮鞋的“霸道总裁”。

这是言和店里的客人:

那男子穿着拖鞋,粗布的背心和长裤,站在玻璃柜台前。

这是言和的父亲:

父亲从厂里回来,他穿着蓝色的粗布大衣,戴着有不少油污的白手套——手心早已不是白色。

这是言和的老师:

思政课的老师夹着方言口音,扯着嗓子念着,光着头,穿着格子衬衣,手上拿着一沓白花花的稿纸。

等等。(这个思政老师的原型是我高中化学老师【狗头】)

不过本文没有过多地考虑配角的形象设计,无论是外貌还是人格,把笔墨都花在了言和身上。父亲大概是设定成了一个比较严厉的人,在文章刚开始时安排了父亲教训言和堂哥的情节,后面有言和去网吧回来被骂的事情。

这个父亲的原型是我的一个亲人,TA就是这样对我的,很严格,动不动就大骂,脾气不好,但是心还是好的。

母亲的戏份不多,为了衬父亲,就设计成了传统的“慈母”,比较善解人意。

不知道诸位读者在这方面有没有什么共鸣?

再说说情节,这个主要说给阿卿、浅棠、玄降、花间四个人的。

我可能私聊问过他们,为什么要安排XXX情节。我现在把我的逻辑链说一下:

  1. 洪水十分危急,要动用分洪区,动用分洪区就会让公安县城毁于一旦。

  2. 要毁坏公安县城,言和不舍得,所以要会去一次。

  3. 读者不知道什么是“分洪区”,所以前文言和要去图书馆、网吧,把分洪区是什么交代清楚。

  4. 言和要自己去网吧,所以之前要有堂姐带她去。

整个情节就这么顺理成章了,再加上一些其它的插曲。比如李叔叔高密,后面言和威胁李叔叔。

文中有许多东西是真实的,包括水位的数据,我都是千方百计查到的。

某论文中的表格
1998年8月17日水痕

文中也有很多东西是虚构的。比如寺庙里的碑林,这个我没有查到荆州万寿宝塔下面碑林的资料,是虚构的。为了反映历史上经常发洪水,以至于1954年洪水。

言和很小就知道这里有很多碑,也知道上面的大概内容,今日却感到一股阴森与恐怖。这不是墓园,却比墓园更让人毛骨悚然,碑面上几十个轻薄的小楷,背后可能就是几千条人命。

不知不觉地,那老人和他的亲友已经离开了,只留下言和一个人在碑林中。那一个个石碑,大多比人还高,许多都模糊不清,言和站在这里,感受到莫名的孤独。夏日炎炎,气蒸云梦,言和的汗水在背上留着,倒是冰溜溜的。

以及和小说结尾相互照应:

多年后,言和在此走过万寿宝塔,塔上的灌木吐着新叶,几只黄鹂穿梭其间,不过是,塔下的碑林里,多了一块言简意赅的新碑。

碑林里的石碑,多是古人所作,所以又多有“之乎者也”“呜呼悲哉”的语句,和现代的碑文形成对比。

文中虚构的1954年碑文 红字、瘦长、繁简混合

碑林的原型主要是七月份浏览的苏州寒山寺。

文中的网吧是虚构的,主要原型是我小时候家附近的一家网吧。它的招牌很有可能是这个画风,很符合那种小城市的气质:

虚构的网吧

文中的火车站是虚构的,在1998年荆州应该没有火车站,我查不到相关的资料。

图书馆同样是虚构的:

白色瓷砖铺了墙面,玻璃都是蓝绿色的,金色的行楷字“荆州市图书馆”放在了建筑物的顶端。

这种建筑在中国其实很多才对,我觉得比较典型。

一个建筑要是裹了一层白瓷砖,就立即有了一种特殊的味道。

某市某建筑 白瓷砖的外表
蓝绿色的窗户

蓝绿色的窗户也是一种时代的印迹。同样,金色的行楷字也是,这些东西现代都很难看到了。

P的图,没有P钢架,所以看上去假。

荆州博物馆则是直接参考了真实的博物馆:

不过这种挂牌太艺术了,黑底金色字,还是隶书,不符合我脑补的画风。

荆州博物馆

因而文中又虚构了:

“湖北省荆州市博物馆”,白底黑字的牌子,竖着排列着粗宋的大字,挂在了旁边的柱子上。两层楼高的建筑,红墙青瓦,古香古色,蓝底鎏金楷书的牌匾,汉白玉雕砌的栏杆,与荆州古城的气质相当。

挂一个竖着的牌子,有一种计划的气息,比较严肃,而不是那么有艺术感。

虚构牌子
虚构

竖着的牌匾与柳公权的楷书很配。这是明清两朝惯用的画风。

文中博物馆的内景也是虚构的,根据我浏览的多个博物馆综合起来的。博物馆中的展品,比较重要的有一个:

最后一幅蓝色的版画,则让言和笑不出来。

“中国人的躯体能抵挡住洪流吗?”

画面里,十几个中国士兵手挽着手,背后是滔天的洪水,他们肩并肩,背对着洪水,脸上是无奈的表情。天上则是美国的两架轰炸机,机翼上写着US的字样。

其历史原型如下:


美国侵略朝鲜时的宣传海报

把这幅图和1998年特大洪水联系起来,也是之前看了某些作品时才有的灵感。

对了,文中还有一个虚构的地方,也是本文最大的虚构之处,便是公安县的居民早已撤离了县城,并非到了启用分洪区前一天才撤离。虽然在准备启用的时候并没有启用。

今后的打算

写完了《万寿宝塔》,以后可能不会再写VC的中长篇同人文了,已经不止一位朋友劝我去写原创文。事实上,原创文我也写过,观众少得可怜。可能是我发的平台不好吧,是个冷门平台。接下来两年要实习,还有毕业设计什么的,应该无暇写中长篇的小说了。

我写VC的同人文有三十几篇了,五六十万字,这里介绍一下其它的VC同人文作品:

1.《白雪貂》

南北组的同人文,这是一篇悲剧,是我迄今为止自认为写得最好的悲剧作品了。

https://tieba.baidu.com/p/5211452042

2.《寻》

南北组的同人文,两个少女在黄土高原上寻找宝藏的故事。

https://tieba.baidu.com/p/5559277112

3.《辛年》

洛天依、乐正绫、言和的同人文,之前给大家安利过。

无链接

最近几天在设计原创的世界观,非常有意思(比玩游戏还让人上瘾)。今后可能会在原创的世界观里写文。

另外,我可能会写VC的一些短篇小说,虽然没空写中长篇,但是短篇还是有空的。

在此感谢读者@花间有鹿来 整理我的小说,并制作适合Kindle阅读的电子书。感谢包括浅棠、阿卿、玄降、兰亭等读者一直以来的陪伴。

另请参阅

1.《挥师三江》纪录片

此纪录片中的万寿宝塔
纪录片中荆江分洪区的闸门 1954年使用
纪录片中被淹没的监利水文站

2.知乎回答“如果 1998 年长江中下游抗洪抢险失败的话,会有什么后果?会不会改变如今的长江中下游乃至中国的命运?”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893616

3.知乎回答“98年的洪水到底有多大?”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227388

4.论文

黄伯明. 欣欣向荣的长江水利水电科研事业——建国40年回顾[J]. 长江科学院院报, 1989, 6(4):1-5.

https://www.ixueshu.com/document/3d815963a8c67b7c318947a18e7f9386.html

5.散文

蔡祥斌, 王彬, 郭静. 刻骨铭心的经历[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1998(11):23-25.

https://www.ixueshu.com/document/4cea80131c612188318947a18e7f9386.html

(本文图片多引自互联网,侵删。)


万寿宝塔·后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