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一颗宽容的心,做一个理智的人

我其实不太留意人际关系的问题,因为这都是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我今天之所以要拿这个说事儿,是因为我在最近的交流中发现了一些问题。
我希望大家都能用脑子来思考这些问题,分析问题不能任性。
第一个,我们去给周围的人定性是否合适。我觉得是不合适的。
自己定一个标准,然后把别人往里套,他是老铁啊,还是好朋友啊,还是普通朋友啊,还是婊啊,这种行为说实话有点蠢,也没有什么意义。
来解释这个问题,首先要说一件事,就是感情存不存在质变。我一直坚持的是,感情只是量变,至于所谓的各种“关系”的定义,这都是人为添加的。请大家想一想,你有没有对你最好的朋友说过“你是我最好的朋友”这种话。我想大部分人都不会这样吧。感情的实质是一种精神纽带,它的强弱是由我们在生活中的相互交流形成的。也就是说,一旦我们能说上话,然后聊得特别开心,那根本就不用说,我们就是好朋友,谁还会要求一个口头的确认呢?一般认为需要确认的,是情侣关系和婚姻关系。这其实也是社会压力作用的结果。情侣关系是婚姻关系的前兆,情侣具有对婚姻关系的预期,而法律规定婚姻关系中双方是有责任和义务的,所以情侣和婚姻关系因为有繁殖后代的生物义务以及一些法律义务和道德义务,需要一种口头确认。这是在社会责任方面,而我强调的是纯个人感情方面。假如抛开社会责任不谈,只考虑个人的感情,那么质变是不存在的。你和一个关系很好的人天天在一起,又和情侣有什么区别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如果两个人过的是情侣的生活,那么说不说“我爱你”又有什么区别呢?
此处需要指出的是,我这里使用的“情侣”是一般认为的关系内容,而不是主观表达的名词本身,希望大家不要就此批驳(“刚说没有质变,又用‘情侣’这种定义类的词语”这种)。
既然这样,关系本身是一个精神纽带强弱的问题,那么如果我们人为地去制造一些“定义”,会有什么效果呢?
会有不好的效果。如果一个人把他周围的人按照关系好坏去划分层次的话,势必造成他的朋友的内部竞争,或者说,他们会极力地去争做“最好的朋友”。这实质上类似激将法(当然佛系的同志不算在内)。设想一下,假如一个人给你说“你还不是我的好朋友”,那么你有很大的几率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好或者对方对你不满。所以去给人际关系做定义其实很容易伤害感情。
当然你可以在心里想一想在不同关系程度情况下,人与人之间应该是什么样的,这是你自己心里的一个预期,方便思考,但千万不能用这些定义去卡人,甚至去给别人说。感情的发展是自然而然的,如果用定义去给别人分类,会把本身自然的感情给弄成强扭的,把友善弄得硝烟味十足,这都是不好的。我们都是善良的人,正常的交流不会导致友尽的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正是来自友人的内讧,以及,定义者自为标准的高傲。详细解释请看下一部分。
第二个问题,我们在和别人相处时应该抱有一个什么样的态度。我总结了十二个字:放低姿态,坦诚互信,求同存异。
放低姿态,就是说我们与别人应该保持一个平等的关系,甚至谦虚一点。嚣张是不好的,无论你是人缘好还是实力强,都不要自诩“优秀”“优雅”。我们都是平等的,在大社会或者周围小社会中的地位或者个人能力不能在情感上作为一种资本。如果你觉得自己人缘好,不愁朋友多,就与身边的人若即若离而不推心置腹,一旦对方让你不满就立刻离开或者主动疏远,你其实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在消费感情的。有人觉得这就是“独”或者“孤傲”,但其实有一定的问题。
这就牵扯到求同存异了。真正的“独”是在一些问题上与别人看法不同,比较特立独行,但绝不是本身区别于别人,和别人不能友好真切地交流。
这时候就又与“坦诚相待”有关了,冷暴力和故意保持距离,以及所谓的不想让对方伤心而表面保持友好等行为会让对方猜测,因为对方得不到有关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猜测会演化为猜忌,容易导致感情的破裂。所以我认为,说话,说真话,坦诚地交流才能增进感情或者解决矛盾。
这样,我这三个词是彼此相关的而不是独立的。所以下面我就三个方面一起说了。
我想问大家:你有没有真真正正地彻底地讨厌一个人?至少我没有过。我觉得大多数人也没有过。我做出这个论断的依据是,人不是绝对脸谱化的,每个人都有很多面,会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甚至一些看似相悖的行为同一个人也会做出来。重义轻利的人也可能忘恩负义,这都是有可能的。人是复杂的,没有单纯的好坏,你也就不能单纯地去喜欢或者讨厌一个人。
人从来不是一条直线,人的性格的多面性注定了人是曲线,甚至往往像简谐曲线一样往复不断。而且作为人类这一物种来说,想法不可能完全不一样,也就是说,任何两个人都有不止一个交点,甚至无数个交点。我们自己能够把握的,是定义域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彼此的生活有多少交集,是我们自己决定的,而绝不是先天和所谓性格问题。
所以我们必须要尊重别人,去平等地和别人交流,去坦诚地说话,不要转弯抹角,不要随意猜测,承认并尊重(也就是题目所谓的“宽容”)其与你的不同点,欣赏其与你的相同点。
第三个,理智。我认为在日常交往中不能只用情商来分析谁喜不喜欢或者谁高不高兴;必要的理性,即应不应该,可不可以,也都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说,我们应该用情商和智商共同分析,综合考虑人际关系问题。比如说,不能背弃内心的原则去迎合别人;又比如说,不能仅以第一印象或某一方面的表现来判断一个人,别让一时的偏爱或感觉蒙蔽判断力。只把感情放在第一位,就容易意气用事,去做一些没有道理的事,也会伤害别人,到头来冷静下来也不知道当时为什么要生气。
插一句,之前有一个同学拿种苹果来比喻别人,这个比喻相当好。我推广一下,其实每个人都是种苹果的,因为人与人之间总是有牵制的,而我们自己在分析问题时一定是从自己出发的,我们只能想我们自己的问题。这样就类似果农与苹果,苹果是果农种的,果农希望苹果对自己有利,这时候果农就要去精心呵护苹果,也就是保持良好的关系。老是啃一啃尝一尝,苹果就都没有了,这个论述是没有问题的;然而我也希望那个同学想一想,你作为一个果农,等着一个合适的苹果砸到你头上,对其他没掉到你头上的苹果,就任由它们烂在地里,是否合适。
当然感情因素是人选择的重要依据,我想强调的,就是感性与理性,情商与智商在思考问题时的占比要科学。这个东西需要自己体会与把握,谁都不能提供现成的正确答案。
那么总结一下吧,我认为的最好的人际关系,就是:说真话,讲道理,直接说,不猜忌,信任别人,也不委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