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萎缩共济失调也会出现震颤吗
小脑萎缩共济失调会出现什么?动作性震颤,疾病名称,是小脑损伤病人的症状表现之一
小脑损伤患者,随意运动出现障碍:运动过度或不足、乏力、方向偏移、失去了运动的稳定性,特别是动作的开始、停止和改变方向更受到障碍,表现出一种所谓共济失调性震颤。例如临床指鼻试验时,发生辨距过度或不足,方向发生偏移。又如令患者从鼻尖移动其手指去接触检查者的手指时,出现明显的震颤运动。如附图所示,当患者移动手指接近检查者手指时,震颤性运动表现更为明显。此种震颤又名意向性震颤或称动作性震颤。小脑之所以能调节肢体运动的稳定性,使之达到目标,主要是由于小脑具有对大脑运动皮层和脑干结构所必需的易化和抑制关系,以合适的方式来协助这两个系统开始和停止运动,达到有效地、完善地控制运动所需的状态。
(1)意向性震颤:也称动作性震颤。是指出现于随意运动时的震颤。特点是在随意运动中或将要接近目标时震颤最为明显,主要见于小脑及其传出通路病变时。意向性震颤也可以不伴肌张力的减低,只是在肢体运动时才出现。
(2)静止性震颤:是在静止或肌肉放松状态下出现的节律性震颤,一般频率多为4-g次/秒,一般要比单纯性震颤稍慢,幅度稍大,而比动作性震颤的频率快,幅度略小。在静止状态下出现,运动时减轻或消失,多以肢体远端比较明显。静止性震颤是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之一。帕金森病的静止性震颤常伴肌张力增高,于检查时可发现“齿轮样”或“铅管样”强直,在头颈伸屈及肘、腕关节被动活动时容易发现。其键反射可以正常,也不伴病理反射和感觉障碍。震颤累及的部位、震颤频率与幅度具有特征性;震颤是否影响运动功能取决于震颤的严重程度。
(3)姿势性震颤:是在身体主动地保持某一姿势时出现震颤,多见于肢体的远端,震幅较小者,肉眼觉察不显着。偶尔也可能在动作时震颤略微明显,但大多在固定某一姿势时最为明显。一般较静止性震颤细而快,一般频率8-12次/秒。是特发性震颤的主要临床表现,特发性震颤是最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主要为手、头部及身体其他部位的姿位性和运动性震颤,往往见于一侧上肢或双上肢,下肢较少累及。特发性震颤(也叫家族性震颤、良性原发性震颤)具有相互矛盾的临床本质,一方面这是一种轻微的单症状疾病,另一方面,又是常见的进展性疾病,有显著的临床变异。本病的震颤,在注意力集中、精神紧张、疲劳、饥饿时加重,多数病例在饮酒后暂时消失,次日加重,这也是特发性震颤的临床特征。特发性震颤病因并不清楚,一般认为这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大约60%的病人有家族史,在65~70岁前完全外显,也有报道不完全外显和散发病例,散发者和有遗传者临床特征完全一致,通常认为是同一疾病,但目前尚未确定相关基因异常,易与其他疾病产生的震颤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