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名人姜房:稳定胶东局势,免百姓受战乱之苦
姜姓是胶东大姓,相传自“齐康公迁于海上时”就已经在半岛定居,延续至今,可谓历史悠久,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本土姓氏。
不过,胶东姜姓虽然历史悠久、族人众多,但在金元之前,鲜有名入史籍者。从现有的资料来看,金元时期宁海州的姜房,算是年代较早的一位姜姓名人。

编辑
按照现在的区划,姜房的故里在威海乳山市大孤山镇的万户村。实际上,“万户”原名“鲁宋里”,正是为了纪念姜房的官职和功绩,后人才将此处改名为“万户”。如今的万户村,还有一棵有名的大银杏树,很多朋友可能都曾闻名而去参观过。
生活在金末元初的姜房,最大的贡献是稳定了胶东局势,拯救黎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避免了更大的生灵涂炭。他明眼识时务,顺应了蒙古军平定天下的局势。蒙古军刚开始南下时,采用游牧族的战术,猛攻猛掠,不长占领,把攻下的城池洗劫之后即而放弃。

编辑
随着蒙金战争扩大,金朝迁都,大批金朝地方官吏,或战或降或逃或独立,使金朝在北方的行政建制土崩瓦解。同时河北和山东各地人民纷纷起义,反抗金朝的黑暗统治,使中国北方社会更加混乱。蒙古太祖十年(1215)五月,蒙古军攻下中都后,觉得胜券在握,开始改变烧杀掳掠弃城而去的做法,做久驻之基的打算。由于兵力严重不足。
所以采取“招集豪杰,勘定未下城邑”的做法。凡是归降的汉族地主武装和金朝地方官吏,一概让他们管辖原有的地盘,授以官职,以建立统治据点,逐渐扩大统治区。姜房这位地方贤达此时应运而出。

编辑
姜房主政宁海州,其历史贡献具体表现在:抵制了蒙古军在胶东的进一步烧杀抢掠的野蛮行为,阻止了蒙古贵族对胶东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破坏,保持了胶东的稳定。
由于姜房平定了各路匪伙盗贼,稳定了山东东部局势,得到了元太祖成吉思汗的赏识,特授其蒙古统治下的宁海州首任刺史,此后胶东再也没有发生烧杀抢掠的行为,对老百姓来说无疑是一天大幸事。
姜房任职后,“抚治有方,政崇宽简,躬行勤俭,以率其下,合境化之,风俗丕变,民之富庶,倍于邻郡。”修缮城池,招集流散人口,恢复生产,扩充实力和地盘,所以朝廷屡屡给予嘉奖,擢升为昭武大将军、元帅左监军、宁海州刺史。政治上的飞黄腾达越发使姜房“躬行勤俭,以率其下”,倍得蒙古统治阶级的器重,又加授胶潍、莒、密、宁海等州总管万户,并获得御赐金符的宠赏。卒后,功荫后代。

编辑
姜房的功绩还在于保护了原有的汉族封建文明传统。胶东是全真道的发祥地,金时宫观众多,但毁于金末元初战乱。元《重建玄都宫记》碑文记载,“本郡管民元帅长官与其弟元帅太守二姜公(指姜思明、姜思聪),以文德并播于英声,以武功同驰于伟誉,政成多暇,邃览重玄,喜捐珍物,茂赞仙风。”蒙古宪宗八年(1258),姜家兄弟资助修复毁于金贞祐二年(1214)年的昆嵛山全真道教宫观庙宇,使殿宇云房,斋庖寮舍、门垣库庾,烂然一新。
姜姓为胶东土著旧族,是境内大姓。传说姜房其远祖是姜太公后裔,战国末期为避战乱而迁居此地,初名山庄,后更名鲁宋里。“由远祖以来,为海滨望族,家谱散亡,不可世其次,意者其太公之苗裔乎?”给姜房撰写墓碑碑文的益都府学教授毛翼也这样揣度。

编辑
在毛氏的碑文中,对姜房一生的作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赞扬道:“嗣世而光昭祖考,没身而泽流子孙,此德义之可尊,人道之大备也。”其大意是:活着能够光宗耀祖,死后又能泽被后世,这是最值得推崇的品德,也是最完备的做人之道。由于姜房官职,后人更村名为万户。此名既纪念其姜氏家族的一时显达,又寓意吉利,祝福山村兴旺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