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也有“读书日”
4.23
WORLD
BOOK DAY

世界读书日

古代的“读书日”名为“曝书会”,一般在每年七月七,也有闰六月、八月时,以曝晒图书,去蠹,防虫蛀、霉变为初衷演变而来,最早记载可追溯至《穆天子传》:“天子东游,次于雀梁,蠹书于羽林”。《晋书》中也有记载:“魏武辟高祖,高祖避以风痹。七月七日高祖方晒书,令史窃知,以告。重辟之,而应命”。每年七月七“天门洞开”之日,大家把书搬出来晾晒,文人及藏书家们在这一天相聚在一起交流藏书并开展有关的文化活动。汉唐时期的曝书记载仍多为藏书家对图书的定期翻晒,到了宋代逐渐演变为“岁于仲夏曝书则给酒食费,谏官、御史及待制以上官毕赴”的曝书会,曝书会这一形式在宋代趋于完善并形成固定制度,后代亦参仿宋制将这一传统保留下来。

“帝所图书岁一开,及时冠盖满蓬莱”,曝书会是宋代文林一大盛事,曝书当天,官府支钱设宴,众多文人学士云集于此。据《宋史·职官四》载:“(秘书省)岁于仲夏曝书,则给酒食费。尚书、学士、侍郎、待制、两省谏官、御史并赴。遇庚伏,则前期遣中使谕旨,听以早归。”曝书会中最重要的是宴饮活动,这场“宴觞更盛华林会”的宴饮皆以年龄为序排座,无官职高低之分。会上“早食五品,午会茶果,晚食七品”饮御酒,吃珍馐,其中还有“地富秘真”般的书籍供人们恣意阅览,场面极其壮大。皇帝往往会在这时拿出自己的作品供参会者欣赏:“三元初识皇文袐,八法争看御墨鲜”,此举不仅可以展示出皇帝丰富的学识,还能拉近皇帝与众宾客之间的关系。待观赏完毕之后“陈图书古器纵阅之,题名于榜而去”,还要签名留下纪念并“分送书籍《太平广记》《春秋左氏传》各一部,《秘阁》《石渠碑》二本,不至者亦送。两浙转运司计置碑石,刊预会者名衔。”可以说,宋代的曝书会集历代曝书活动之大成,是一场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盛宴。

宋代的曝书会不仅可以看到卷帙浩繁的典籍,还包含了历代名人字画和各种奇珍异宝。《南宋馆阁录》卷六记载:“二十九年闰六月:是日,秘阁下设方桌,列御书、图画。东壁第一行古器,第二、第三行图画,第四行名贤墨迹;西壁亦如之。东南壁设祖宗御书;西南壁亦如之。御屏后设古器、琴、砚,道山堂并后轩、著庭皆设图画。开经史子集库、续搜访库,分吏人守视。”会上不仅陈列万千书籍,还将古器、琴、砚、图画、御书等分置各处供众人赏鉴,场面极其隆重。在宋代,防霉防虫俨然已不是曝书会举办的目的,它已经成为了一场集观书、赏玩、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集会。数以万计的珍品奇玩无不惹人驻足流连,诸多文人作品作于此。梅尧臣的《二十四日江邻几邀观三馆书画录其所见》:“羲献墨迹十一卷,水玉作轴排疏疏。最奇小楷乐毅论,永和题尾付官奴。”写自己与江邻几参加曝书会,见到“世间难有古画笔”,接触到珍贵皇家藏书的场景。苏轼在《次韵米黻二王书跋尾二首》中写:“三馆曝书防蠹毁,得见来禽与青李。”想象着诸多文人在曝书时一边检阅一边阅读观赏,他们津津乐道,好不惬意。

曝书会在宋代文人雅士之间广为盛行,它不仅以官方组织的形式存在,民间一些私人藏书家也会有每年曝晒图书以保护图书的习惯。馆阁组织的曝书会,其参会人员有一定限制,《蓬山志》一书中写:“是月,召尚书、侍郎、学士、待制、御史中丞、开封尹、殿中监、大司成两省官暨馆职,宴于阁下”可见,一般为品秩较高的文臣。在宋代,士大夫和读书人如司马光、苏轼、叶梦得等每年都会将自家藏书进行曝晒,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记录了自己的曝书:“今岁出曝书,阅两旬才毕。其间往往多余手自抄,览之如隔世事。因日取所喜观者数十卷,命门生等从旁读之,不觉至日昃。”对所有读书人来说曝书亦是一次十分难得的阅览图书,相互交流的机会。苏轼就曾在曝书时想起往日至友,写下《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这一至情妙文来悼念亡友。宋代尤重曝书,与宋代重视文教加之图书出版业的发展有关,在这样的背景下,涌出大批藏书家,曝书会活动也得到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宋代浓厚的文化氛围。

宋之后,各朝沿袭了每岁曝书的制度。元代文学家王恽在《王氏藏书目录序》中说:“至元四年秋七月曝书于庭,与儿子孺校而帙之,则各从其类也。”可见,到元代曝书制度也还是坚持的。明清两代的曝书也多有记载,如明俞汝楫《礼部志稿》卷四十六:“每岁三伏日,如宋朝曝书,给酒食费之类,先期奏请翰林院,量委堂上官一二员偕僚属,赴国子监晒晾书籍,而查算毕事,封职扃钥,岁以为常。南监钥则付南京翰林院掌印官收掌,其曝书给酒食亦如此之例。”清代大学士舒赫德上奏时还在奏折中写到:“案宋代秘书省每岁于仲夏有曝书会,其制綦重,盖亦慎守典策之意。……应请酌仿其制,再设文渊阁检阅官八员,由领阁事大臣于科甲出身之内阁中书内遴选,奏明兼充,令其于检曝书籍时,诣阁随同点阅,更足以昭慎重。”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各朝的曝书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宋代曝书会的影响,足见其深远而深刻的影响。曝书会作为古代藏书活动之一,不仅可以使与会者大饱眼福,促进文人学士之间的文化交流,还能使得古籍延续千年保存至今,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的延续与繁荣。

“已逢天上非常景,更约人间第一才”,从魏晋流觞曲水到宋代曝书会,文人墨客的风尚被延续至今,在历代文化爱好者的引领之下,璀璨的中华文化得以显现。林语堂曾说:“读书,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经典所蕴含的人生道路是永远鲜活的。今天,恰逢世界读书日,在这生机勃勃、书香氤氲的春日里,让我们紧跟古人的步伐,一起读书吧!
(原载于《黑龙江日报》2021年4月23日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