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三省有轨电车回眸(二)
在介绍连城有轨电车过往车型之前,先补充一点发展史和澄清一些谬误,以正视听。
1910~1935年之间,先后诞生过1型、51型、41型、601型、201型、301型、401型等电车,但这几种车到60年代就都没了,据说是转让给了沈阳,部分改造后给了鞍山。

1946年连城有轨电车由时旅大交通公司从满铁株式会社手中收回,部分因战乱停运的线路也从此恢复运营。
日本zm者离开连城时,留下的有轨电车大多已不堪一用,也就美国大木笼子勉强还能跑跑,在3000和4000被改造出来还有1000批量生产之前,11型是主力。
关于场站,在连城还是有轨电车主力时,其实车库还是很多的,但最有名的还是民主广场和解放广场的两个车库,其中民主广场一直保留至今,从电车工厂转变为电车修配厂、电车公司大本营。民主电车修配厂属于不可移动文物,未来规划的海底隧道因它而改变方向。

解放广场车库即最早的五一路客运站,原电车公司大本营,具体建造时间应是30年代左右,2006年201轨道改造开始时就逐渐荒废,2009年改为地铁一号线施工指挥部而大部分拆除,15年、17年改为极品汇农超大市场和海鲜大市场。


关于电车工厂,最早设置在民主广场车库内,80年代搬迁至后革羊圈子,也就是现在的公交大修厂,除建国后的各式有轨电车外,还生产过DL660、661(无轨电车)、662、663(A)、643、670、D52(无轨)、D72C(无轨)、D72CQ(无轨)、171(A)、6154、6924、6100HG、6992(小客)等多种汽车和无轨电车,已于09年倒闭。
80年代至今,日本人似乎很青睐大连,无论是照片还是视频,记录下来了很多有趣的东西,不限于原102路无轨电车和各种已经消失的有轨电车车型,较为知名的是出目里利吕井先生(1954~),其足迹遍布多座城市,主要拍摄各种老公交车。涉及到大连、鞍山、长春、哈尔滨四市,有轨电车总是作为照片上的主要元素出现,很有参考价值。尤其是鞍山和哈尔滨,有轨电车已成历史,主要靠老照片追溯。
可惜有一部分视频在油管上,需要翻墙获取,不过出目里利吕井先生所拍摄的照片都非常好找,同时期的类似摄影师和老照片还有很多。
以下是澄清谬误:
1、201、202、203路号的使用是从1983、1985年开始的,不是一开始就有,如果出现1951年的人物对话中提到201,那作者是个棒槌,好像在某本书中还真有。。。
2、现在普遍说法是3000/4000是1935~ 1938年制造的,实际上那时诞生的只是原型车501、701型,3000/4000的型号在日占时期并未出现,是5、60年代改造原型车之后的产物。
3、更错误的说法:有16辆仿古电车在线运营。3000不是仿古,不是仿古,不是仿古,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只是多次翻新后显得现代化一些,纯正昭和风格。4w那个没有量产的半吊子才是仿古,外观比较欧式。
4、3000和4000的区分,普遍认为3000和4000是按两端车门的位置来区分,门靠前的是4000,靠后的是3000。错!其实 3000也有门靠前的,3001~3015两端车门靠后,3016~3027(3027为回收沈阳旧车改造)两端车门靠前,而4000车门全部靠前。真正区分3000和4000的方法在97年之前是靠车辆自编号和驾驶室外两侧的水管,4000驾驶室两侧没有水管,自编号独立(4001~4006,4006为回收沈阳旧车改造)。由于97年车辆翻新,报废了几个3000和4000,两种车型混编,编号统一为3001~3030,驾驶室外都装了水管,所以才会造成误区。



5、“大连人”型号问题,6wa、b、c,现有车辆与样车型号谬误。2001年有3辆样车先行抵达原解放广场车库,样车内部与量产车大不同,性能上优于量产车辆,此为6wb或c,后续量产运营车辆为6wa,误区在于张冠李戴,日本车迷整理资料时便犯了该错误。
6、多出来的样车。3辆大连人样车有一辆出镜率高,颜色鲜艳,但由于当年拍摄设备落后等原因,导致该车在不同照片和影像中呈现不同的颜色,所以有人根据颜色判断不是同一辆车,错,其实就是同一辆车,不存在两种颜色的两辆车。


在该纪录片中样车颜色又变了
7、老“摩电”、“电动小火车”。这是鞍山、沈阳、长春、哈尔滨及外地游客对有轨电车的称谓,大连人不用的。但是由于大连的北面人口增多,该谬称开始普及。“摩电”一词的诞生也成谜,根据自行车的摩电灯来的?摩擦生电?
8、“电车”误用。越来越多的公交迷喜欢把纯电动公交车称为电车,这是极大的误区,和武汉电2换了比亚迪k8以后还叫“电”2一样可笑。电车一词在日语语境中范围较广,包含了电力机车和有轨电车,JR、新干线、乃至地铁列车都称电车。
9、“轻轨”误用。大连人上线时现地铁3号线也开始运营,坊间都统称“轻轨”。错,现地铁3号线原先的官称是“快轨3号线”,“大连人”电车归为轻轨车辆没有问题,但真正意义上的轻轨还是在长春,202本质还是有轨电车。
10、“电铁”与有轨电车。有人把1904年通车的抚顺电铁也归为有轨电车,错,抚顺电铁是按照日本的铁路规制来的,本质是火车。日语语境下的电铁也很大,一般指电气化铁路,例如桃子电铁。现在日语中说到有轨电车都称路面电车或者市电,东京的则是都电,例如函馆路面电车(市电)、都电荒川线,目前日语的有轨电车一词我只在《从大连的街开始》这首歌里听过。也有把路面电车归入电铁的,例如广岛电铁、江之岛电铁、土佐电铁(也叫电交通)等。二者车辆还可以通用,江之岛电铁的车辆确实不是路面电车,筑丰电铁用的是路面电车型车辆。还有一个对路面电车的称谓是电轨,如长崎电轨。
这个称谓还是很乱的,冈山电气铁道也属于路面电车,伊予铁道包括了伊予电铁和路面电车。
有人也把大连日占时期的有轨电车称作电铁,至今百度百科还有大连电气铁道这一词条,内容介绍的是有轨电车。大连曾经真正存在过的电铁是在甘井子煤码头,运营车辆目前放在大连港。

11、铛铛车。一般是把香港电车和北京、上海曾经的有轨电车称为铛铛车,这些车辆偏欧式且挂有铜铃,开起来会叮叮作响,故而得名,连城日殖时期运营车辆暂未考证出有此特点,一概而论有失偏颇。目前只因翻新3000/4000后都加装了铜铃,所以也有人叫它们铛铛车,不能说错,但不准确。银隆仿3000外形的纯电真是欺世盗名,不配。
12、五一路客运站。就是02年投入使用的202新车库,实际位置是北河口,黄浦路和旅顺南路交界处,但五一路范围很大,该命名不能说错,但不准确。此五一路为彼五一路的精神延续,真正的五一路客运站原先位于解放广场,已有数十个年头,2009年因改为地铁施工指挥部而拆除,15年、17年改为极品汇农超大市场和海鲜大市场。
13、分类问题。一般归纳连城轨道交通,都会把201、202主动排除,分到公交系统,因为带了线路号,归公交集团管理,但严格意义上它们还是属于轨道交通,长春54路同理。
14、编号与车型。早期连城有轨电车的车辆和日本一样编号与车型是相对应的,如1001~1035是dl1000、2001~2005是老dl2000,以此类推。97年以后因3000和4000混编,统一为3001~3030,编号与车型开始不完全对应,到了4w弄出1801(与一辆原一汽公司的DD6112HQ重复)这样的编号,第一批“大连人”电车6w编号从9001开始,叫它9000型不算错,但就是别扭。06年公交集团成立后,编号与车型就完全不对应了,3000/4000与第一批“大连人”为22号段,第二、第三批“大连人”为35、36号段,日本车迷不知变通在游记中闹了笑话,出现了2200型和3500型,不存在的。



15、有轨电车存废问题。关于202的争议,从地铁一号线施工开始就一直存在,主要还是因为一号线后半段与202高度重合,于是有人一直挑202的毛病,恨不得令其彻底消失。这于情于理都不合适,一号线和202是互补关系,沿途站点并不完全一样,202还具有票价优势,在感情上也比地铁更深,没有取消的道理,何况地铁一号线全线通车后202的客流并未减少太多。
可恨的是二极管,有些人反对拆除202,却把矛头指向201,都是一群笨蛋。
最大的谣言是在2017年上半年到8月这段时间,某营销号对新闻断章取义,斩钉截铁地说202会被拆除,整得车迷圈大震动。
16、有轨电车的起源。这条和上一条是相呼应的,有人指出有轨电车是日本产物,带有zm色彩,不该留。大错特错,有轨电车最早起源是德国,后来逐渐从欧洲往外传播,日本只是把一个舶来品带来了而已。而且,其本质还是交通工具,不应赋予过多zz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