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小时天才定理的原理
偶然看到书架上以前的那本书,那本被称作一万小时天才定律的书,整本书讲的道理很简单,在任何领域,进行一万小时的精深练习,你就能成为这个领域中的大师。
说白了,一句话,不断的有效重复能让你成为任何领域的大师,从大提琴家,足球天才,编程高手,无一例外。

不过其中作者对重复如何提高思维能力和速度的解读倒是十分有趣的,老师天天逼大家复习笔记, 重做例题,其实就是这个意思,下面我和大家说说其中的原理。
人的大脑中有数十亿的神经元,神经元之间是可以互相沟通的,沟通的方式就是神经放电,人都所有的动作和行为的完成都依赖于脑中神经元互相放电来完成,一个复杂的动作需要好多个神经元一起协同工作才能搞定。

把脑中的神经元比喻成小人的话,人们完成一个工作或者实现某个技能其实就是这些小人一起配合的结果,说白了,就是这些小人先后,相互的进行链接的结果。
但是问题是,某些特定的技能的学习,比如说思考数学这样复杂的问题,这些小人需要进行很复杂的配合,要想考的高,小人必须配合好。
要想配合好,就要配合的迅速,如何配合的迅速呢,那就需要小人间的信息沟通的速度非常的快。这些小人,也就是神经细胞其实之间是通过放电来进行沟通的,人脑有一个十分神奇的能力,就是如果一个回路经常放电,那么这整个回路就会在其表面包裹一层髓鞘质,这是一个绝缘层,髓鞘质越厚,整个神经回路的反应速度就越快。人的某些髓鞘质的层数能够厚度达到50层。

说白了,所谓一个同学能够熟练掌握某种数学解题技巧,其实就是他脑中的这个髓鞘质的厚度是比较厚的,越厚电信号传输就越快。
不断的练习导致的结果就是髓鞘质的厚度不断增加,继而导致神经元放电的传输速度越来越快,于是,人在从事这个技能的时候就会表现出比其他人要快,这就是所谓孰能生巧的神经学原理。
简单说就是:经常练习导致特定神经回路经常放电,继而导致髓鞘质厚度增加,继而导致这个回路的绝缘性更好,然后反应速度更快。
对于大题的书写,我的原则是能多写绝对不少写。
对于我们现在高中生的数学考试而言,绝大部分内容需要的是反应快速而不是创造新的数学知识,所以,同学们,继续练习吧,增厚你的髓鞘质。不成一万小时的大师,你也能成为考上清北的学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