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从零开始独立游戏开发学习笔记(五十五)--编曲学习笔记(八)--《完全音乐理论》1

2022-07-03 23:23 作者:oyishyi  | 我要投稿

《完全音乐理论》是老师给的书单中的比较重要的两本之一,所以我开始读了。本书附带有作业和 dvd,所以最好还是买一本实体书。上海的朋友可以去当当网上买,淘宝京东卖这本书的店铺都不发货(这是 2022/7/2 号疫情还没完全散去的情况)。

而且这本书其实就是教材,前两堂课就是这本书第一章的内容,因此本系列和第 X 堂课系列会混在一起写,你看到下一篇文章的名字就懂了。

2022/7/2:一些翻译错误

  • pitch class 和 scale degree 全部翻译成音级,但后者才是我们平时说的音级,前者没有对应的翻译,可以直译成音高集

  • 音程也被翻译成音级

1. 前言

看书一定要看前言,尤其是工具书。所谓的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本书的前言就是在告诉你作者的哈姆雷特是什么,所以我强烈推荐大家看一看前言。

本书的前言介绍了本书的目的,行文架构,适合的人群(其实就是所有人)。

2. 音高领域:调性,记谱,音阶

在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以及浪漫时期(1650-1900)创作的西方音乐被称为调性音乐(tonal music),或者叫做共性写作时期(common-practice period)的音乐。这段时期出现的音乐作品有一个特点,就是都有一个引力点--一个或清晰或隐含的的中心,所有的音高都围绕着它运动,这种现象叫做调性(tonality),而这个引力的中心是一个单音,被称为主音(tonic)。当然,这种现象其实在很多国家的不同时期都出现过,不过本书只讨论欧洲共性写作时期的作品。

2.1 乐谱(scores)

基本就是第一堂课老师讲的关于五线谱的内容。

2.2 音高(pitch)与 pitch class

pitch class 指的是用相同字母来命名的所有音高,比如所有的 C 音构成了pitch class C。

2.2.1 音程(Interval)


虽然有十二平均律,但是大家最后还是统一认为,两个相连 pitch class 之间的音不应该是平均分配的,不同体系有不同的切分方式。西方音乐最终采用了八度关系。

八度关系里相邻两个音之间的音程分作两种,小的叫做半音(half step,B 到 C,E 到 F 就是),大的叫做全音(whole step),全音正好是半音的两倍。

2.2.2 音高的表述方式


音高还有一种写法,有时候,我们会看到所谓 C1 B3 这种说法,这个阿拉伯数字就是钢琴上的第几个八度,钢琴最低的 C 就是 C1,一直到 B1,进入下一个八度,然后是 C2,以此类推,一直到最高 C8。中央 C 是 C4。(当然 C1 左边还有两个白键,叫 A0 和 B0)

2.3 临时符号

升号和降号就是升降半音。
还原记号则是取消之前所有的临时符号。
此外还有重升号,重降号,前者为升两个半音,后者为降两个半音。
如果重升号前面已经升过半音,那就只升半音。重降号同理。可以理解为覆盖。

半音变化的效果只在这一个八度,且只在这一小节里生效。如果想要继续保持,那就要在后面的小节里都写上。

2.4 音阶

2.4.1 半音音阶


八度加上临时符号后,就有了十二个音高(相隔半音的音高之间升降不会产生新的音高,相隔全音的音高之间会有一个新的音高,合并后就是十二个音高)。相邻的音高之间的距离皆为半音。

我们把这些全部的十二个音高的集合成为半音体系(chromatic system)。

把这些音高按顺序排列,就是半音音阶(chromatic scale),半音音阶有 12 个音,每个音之间相隔半音。

2.4.2 自然音阶


不过,实际上被作曲家采用的,也是我们第二堂课讲的一样,是由 7 个不同音名组成的,既有全音又有半音构成的音阶。这种音阶是西方音乐的基石,建立在这种音阶上的作品被称为有 调(key) 的作品。

由于这种包含 7 个音高的音阶,所有的音名都不会重复,我们称之为自然音阶(diatonic scale)。

半音分为两种,自然半音和变化半音。自然半音是两个不同音名之间的半音(如 G# 和 A,B 和 C),而变换半音则共享同一个音名(A 和 A#)。

2.5 等音

像是 #B 和 C,bC 和 B,其实在键盘上是同一个键,同一个音高。
这些在键盘上同一个键,但是却有着不同记法的音叫做等音。

那么为什么会有不同命名的情况呢?因为音高命名取决于这个音在具体音乐环境中的作用。

在命名上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 遵循主调内的从属关系。

  2. 在半音环境中,记谱法的约定俗成惯例是,上行的时候使用临时升号,下行的时候使用临时降号。

而且实际上,实际演奏中的等音其实并不一定音高一样,钢琴因为都是等音高所以 #G 和 bA 是一个音高,但是有一些可变音高的乐器,可能会故意把 #G 演奏的比 bA 稍微高一些。

绝大部分作曲家都是采用自然音阶,不过有时候也会掺杂一些半音体系的元素,如果整体自然音阶的元素偏多,那整个作品就是自然音的音乐,反之亦然。

2.6 音级

第一堂课教过,这里 recap 一下:

  • 主音-上主音-中音-下属音-属音-下中音-导音-主音

  • tonic-supertonic-mediant-subdominant-dominant-submediant-lead-tonic

2.7 大小调

这个在前两堂课也说了很多了,这里只说一些没提到的。

第二堂课说过总共有 24 个大小调式,因为半音体系总共有 12 个音高。每个音高都有大小调,就是 24 个调式了。(注意,C 大调和 A 小调虽然没有调号,但不代表它们不是调式哦,也算在 24 个调式里的)

2.7.1 大调


2.7.1.1 五度圈大调顺时针

五度圈顺时针为 C-G-D-A-E-B-#F-#C,升号个数依次提升。
不过好在除了主音半身是五度,每次新增的升号和上一个新增的升号之间也是五度关系。 G 大调调号是 #F,D 大调则是在 #F 基础上加一个 #C,#F 后面五度就是 #C,以此类推。
比如说 D 大调就再新增一个 #G,也就是(#F #C #G)
一直到 #C 大调,最后一个新增 #B(#F #C #G #D #A #E #B),再往下就重复了,所以一般写到这里就结束了。

  • #F #C #G #D #A #E #B 之间是五度关系,可以直接记成 F C G D A E B,反正音名顺序不变,整体降半音五度关系也不会变。

逆推关系

从升号逆推大调调式也简单,最后一个升号升半音就是调号。
比如说最后一个升号是 #F,那调号就是 G。
如果最后一个升号是 #E,那调号就是 #F。

2.7.1.2 五度圈大调逆时针

逆时针旋转则是降号调号,注意依然是大调。
逆时针旋转,主音为 C-F-bB-bE-bA-bD-bG-bC,仔细看其实就是顺时针的音名反过来,只不过升降号不同。
逆时针的这些调的调号用的是降号,同样具有五度关系。
F 大调的调号是一个 bB。
新增降号的顺序是 bB-bE-bA-bD-bG-bC-bF。

逆推关系

逆时针的这些大调,逆推没有明显的规律。不过我观察后发现音名可以通过加五度算出来,降号可以硬记,因为逆时针除了 F 都有降号。
当然,感觉也没有必要,对应关系记住了,顺推逆推都一样。

2.7.2 小调

小调调式相对于大调来说,就是在中音,下中音,导音这三个位置降半音。

小调还有和声小调和旋律小调的变形,这个在第二堂课中已经提过了。

在调性音乐中,旋律的级进总是通过半音级来增强,而自然小调因为没有导音,因此导向性不强。和声小调和旋律小调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以及衍生问题诞生的。

此外,在旋律小调中,下行还原的时候,第七个音被称为 subtonic(下主音),这个比较特殊需要注意一下。

小调的这三种形式,虽然音程关系不一样,但是确实是同一个音阶,只是进行了变形。

2.7.2.1 小调调号的五度圈记忆法

小调的调号并没有多出新的调号。
需要记住的是对应关系,C 大调对应的 A 小调,两者都是无调号。然后继续五度循环即可。

  • 顺时针为 a-e-b-#f-#c-#g-#d-#a

  • 逆时针为 a-d-g-c-f-bb-be

同样的位置,对应同样的调号,需要记住的是升降号。

然后正如第二节课所讲的那样,调号相同的这些调互为关系调式。在五度圈上就是同一位置的大小调互为关系调/音阶(relative key/scales)。如果是大调小调,那就是某小调为对应大调的关系小调,该大调又是这个小调的关系大调。

平行调/音阶则是同一主音的不同调号。也有平行大调,平行小调这种说法。

2.8 练习

自己练吧。

2.9 调性与等级制


没想到练习里面夹杂着一些知识,今天老师说第一章里有长强音的时候我一脸懵逼,原来在这里。

书里这一节叫:分析应用巴赫《E 大调小提琴帕蒂塔》的前奏曲的开始段落的调性与等级制

听完 dvd 的这一段,再结合着看谱,最明显的音是什么呢?

  • 是频率出现最多的 B 吗?

  • 但是我们在听感上觉得 E 是最突出的,而实际上 E 经常出现在每一小节的开头。

在调性音乐中,每一小节的第一个音具有特殊的功能,因为它们都是重音(accented)。
我们注意力之所以会被吸引于这一点,是因为它预示着某种新的或者不同的东西,比如形态的改变。然而如果改变过频繁,也会导致杂乱无章,因此需要掌握好新奇与稳定之间的平衡。

  • 以这个前奏曲为例,一开始是下行,然后 3-6 小节是重复,随后出现两小节的上行趋势。因此,这些变化的第一个音必须带有重音,来突出这种变化。

此外,还会注意到,有些音的时值比其他音要长,这些音通常会构成音乐的重音,成为长强音(agogic)。(书里翻译叫长强音,但是中文互联网我搜到的叫缓急法),这个音本身音量并没有更大,但是因为时值长更引起我们注意。

还有,那些在拍子上的音也要比在两个拍子之间的音要强,就像强拍的音要比弱拍的音要强一样。

当长强音和拍子上的音统一时,就会感到一个特别强的重音。

然后我们再从上下起伏,静态轮廓,时值布局上来看,会发现大多数小节的开始都是在音乐线条的大跳之后。跳进和强拍结合,就像是长强音和拍子结合一样,会更加引起我们的注意。

回到这首前奏曲,当两个或以上的重音强调搭配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 E 在不同的视角中都是关注的焦点,因此 E 就是最重要的音。此外,这一片段中,E 比其他音都更有休止的感觉。(其实也很符合调式规律,因为这个曲子就是 E 大调)


从零开始独立游戏开发学习笔记(五十五)--编曲学习笔记(八)--《完全音乐理论》1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