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长治县交顶山石窟

2022-02-14 09:43 作者:考古快递  | 我要投稿

长治县交顶山石窟

《文物世界》 2008年02期 张喜斌

山西省长治县地处太行山西麓,北为长治市区,南与高平市、陵川县接壤,西为长子县,东为壶关县。交顶山石窟位于该县西火镇南大掌村北300米的交顶山山腰(图一)。石窟坐东朝西,窟前GPS点为N:35°14′19.3″,E:113°10′52.2″,H:1225米,误差6米。

一、石窟现状

石窟为单窟,位于山腰的一块巨型岩石中。面宽165、进深140、高195厘米。石窟四角攒尖顶,四披素面。三壁三龛,四周有低坛,坛宽 20、高15厘米一遇儿:

正壁正中设一龛,龛为"凸"字型龛。龛面宽146、高92、深28厘米,平顶。造像组合为一佛二菩脚 图三)。佛结题趺坐于方形座上,露右足。佛像高65、座高30厘米,座高出鑫内平台4厘米。佛身后有舟形大背光,素面,背光尖伸出鑫外;头后有阴刻的四圈头光,不规则圆形∶佛高肉髻,面相长圆;内着僧祇支,胸前结带下垂,外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右侧衣领下垂至腹部后上绕左小臂,袈裟外摆呈锐角覆座,下摆分三层呈水平状覆于座前;右手上举施无畏印,左手下垂施与愿印。左侧胁侍整高54、像高 46、座高8厘米。座分两层,下层高5厘米,单瓣覆莲;上层座高3厘米,无纹饰。胁侍跣足立于座上,头部已毁,残留有桃尖形头光,披帛于胸前交叉后下垂至膝再上绕两侧手臂,下身着长裙,裙裾微外侈,双手合十。右侧胁侍整高 52、像高44、座高8厘米,座分4层,每层高约2厘米,最下层为单瓣覆莲,其上为一周突起的弧纹,再上为一层仰莲,最上一层无纹饰。衣着同左侧胁侍,左手上举于胸前,右臂曲肘下垂提一瓶状物 图四)。龛外右侧及上部残留有线刻千佛8尊,褒衣博带,有舟形背光。主尊座前右侧刻有题记"都佛主口和平";主尊座前左侧题记"口主□"图五)。

右壁正中开设一龛,龛亦为"凸"字型。龛面宽132、高89、深24厘米,平顶。壁面左侧可见线刻龛梁外卷。造像组合同正壁,为一佛二菩萨 图六)。主尊结踟趺坐于方形座上,像高 64、座高30厘米。有舟状大背光,没有头光,面部漫滤不清,造型、服饰同正壁。左、右侧胁侍造型同正壁。左侧胁侍像高 45、座高8厘米,座分两层,下层覆莲座.高 5厘米,上层圆台无纹饰。左侧胁侍宝缯微上翘后下折,双手合什十胸前。颈部饰有桃尖形项圈 图七)。右侧胁侍像高 44、座高8厘米,座也分上下两层,左手上举于胸前,右臂曲肘下垂提一瓶状物。龛外左侧壁面线刻10尊干佛,千佛高12、宽8厘米,褒衣博带,有舟形背光。主尊座右侧及座前壁面有造像题刻"为父母开明主□买"、"王方达"、"和伏仁"图八)。

左壁风化严重,造像漫溥不清。从现有痕迹看,整壁开设一龛,龛内右侧为一坐佛,像高60厘米,风化严重,仅可见裙裾覆于座前。坐佛右侧有一胁侍,仅剩轮廓。龛内左侧为一立像,高88厘米,仅可见轮廓,立像右侧有一胁侍,形体较小,高31厘米,褒衣博带;左侧也有一立像,风化严重,高62厘米。形体较大图九)。

窟门内侧左壁风化严重,右壁及窟门上方残留有千佛造像8尊。

窟门长方形,高 112、宽 84厘米。窟门外两侧原雕凿有门柱,现仅剩右侧门柱部分痕迹。柱为圆柱,直径8厘米,门柱上部饰两道束帛,间距5厘米。柱顶站立一回首状鸟 图一O)。残留有门楣,饰火焰状忍冬纹图一一)。

窟外右侧散落有一块砂石,长116、宽 68厘米,砂石表面残存线刻千佛龛17个,龛为尖拱龛。龛长10、高12厘米,内雕千佛漫滤不清。

二、石窟开凿年代推断

交顶山石窟本身没有明确的纪年,文献中也未记载,因此关于洞窟的开凿年代只能从洞窟型制、壁龛型制、造像风格、题记以及与该地区和周边地域的比较中推断。

交顶山石窟平面长方形,四周设低坛,四角攒尖顶,三壁三拿,这种洞型制在北晚期较为流行。山西境内平定开河寺石窟中东魏武定五年 547年)第2窟,北齐皇建二年( 561 年)的第3窟,北齐河清二年 563年)的第1窟叫,高平羊头山石窟中属于北魏晚期的第 2窟因,开凿年代在北朝晚期的榆社响堂寺石窟围,洞窟形制都为此种类型。交顶山石窟的窟门雕上小下大的圆门柱,门梁正中束一莲,门楣饰忍冬纹,这与羊头山、高庙山印北朝晚期诸石窟相同。因此,就洞窟形制而言,交顶山石窟的开凿年代当在北朝晚期。

交顶山石窟的壁龛型制稍为特殊,左壁龛形不清,正壁和右壁正中各开一龛,龛为"凸"字形,龛内正中为主尊,龛内两侧各有一胁侍。这种类型的龛在山西的其他地区也有过发现,平定开河寺石窟属东魏的第 2 窟、北齐的第 3窟就是这种"凸"字型龛叫

造像风格方面,交顶山石窟造像主尊衣纹呈水平状覆于座前,这种风格同太原西郊出土的东魏兴和二年 540年)造像目昔阳出土的东魏武定六年(548年)造像相同,而与北魏晚期流行的豪衣博带式袈裟下摆呈"八"字形覆于座前不同,与北齐时期的短裙摆也不同。菩萨宝缯先上翘再下折的样式为龙门北魏造像所常见,山西地区榆社圆子山北魏洞窟0昔阳石马寺北魏洞窟的菩萨也采用这种装饰风格。这种样式在东魏时仍流行,寿阳出土的东魏武定六年 548年)菩萨立像宝缯也是先上翘而后下折。北齐、北周时期,这种样式被宝缯滑双耳外侧下垂及肩的样式取代。故从造像风格分析,交顶山石窟应属北魏晚期至东魏时期。

三、结 语

交顶山石窟也有其自身的特点。虽为三壁三龛,但左壁的造像组合为一坐一立二佛,这种整体组合方式在北朝晚期的石窟中并不多见,并且单壁这种一坐一立的造型也较少∶"凸"字形龛,正壁主尊有四圈阴刻头光的形状,胁侍宝缯先上翘再下折的装饰,这些特点在同期的石窟艺术中都不常出现。这种特殊的组合、造型、装饰说明当时小型石窟的开凿在大环境下的地域性的特点,反映了民间在佛教信仰方面大趋势下的变异性。

长治县交顶山石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