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会感到羞耻吗?
前不久霉霉在纽约大学毕业演讲中说“Learn to live alongside cringe.(学会与尴尬共存)”。尴尬、羞耻这类词好像经常折磨着当代社恐人,并且奇怪的是似乎生活习惯越中庸规矩的人越是会感到羞耻。他们处于孤僻者与社牛分子之间,想融于群体却又畏手畏脚,就像身旁有一圈无法冲破的隐形围墙,越挣扎越疼痛。
无法吐露恰恰是羞耻最锋利的武器
我非常喜欢《Skam 2》的女主Noora,在她身上能够嗅到新时代女性的味道。可如此完美的人却也会因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幸而感到羞耻。有段剧情是这样的:Noora和男友William已相爱多时但Noora却迟迟不愿与William发生亲密关系,在William的多次询问后 Noora终于吐露实情:自己曾被初恋欺骗,因而对亲密关系有着强烈的排斥感。在Noora身上我感觉到了恐惧和无措,这是一种无法吐露的情感。
《Sex Education 2》里的Aimee在公交车上遭遇了性骚扰,从那之后,她的内心开始一点点封锁起来:她装作无事发生却无法再和男友建立亲密关系,不敢再独自乘坐公交车和夜跑,不敢穿裙子和高跟鞋。慢慢的从前那个阳光开朗的Aimee消失了,更可怕的是到后来Aimee甚至出现了自我怀疑的情况:“是我对他微笑了,他才会这样做”。直到有一天,当Aimee和好友们被英语老师误以为是对其进行荡妇羞辱恶作剧的凶手时,她终于崩溃了。她开始向好友坦白自己痛苦的心迹,令人没想到的是她的倾吐竟然引起了好友们的共鸣,原来在场的所有人都曾经历过性骚扰。从那之后,Aimee的生活也奇迹般的逐步迈入正轨。
心理学家Jams Pennebaker及其团队对创伤幸存者隐瞒自己的经历时会发生的情况做了研究,研究发现,对创伤事件只字不提或者不向他人倾诉都有可能比事件本身更具破坏性,相反当诉说这一行为发生时,压力荷尔蒙会发生显著下降,健康情况将得到改善。
羞耻感是一种极度痛苦的感受或体验,它让我们认为自己有缺陷,因此不配拥有爱和归属感。
由羞耻感引发的痛苦让我们陷入不配拥有爱和归属感的怪圈,本质上这是由于我们因害怕自己的行为与社会断开联系而形成的无措感。越害怕失去越是留不住,种种失败会让自己越来越厌恶自己继而恶性循环。
而羞耻感在女性身上发生的概率似乎更是远高于男性。女性常常因为偶遇一些发生概率极低的小事就开始自我厌弃:网红美女的素颜、身材比自己漂亮、富家千金的家境比自己优渥、名校学霸的学历比自己高… 似乎因为这些自带的buff,以至于只要我们比别人差一点,我们就会暗示自己是是坏人,是社会的残次品,我们必须要轻而易举的赢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女孩们好像永远觉得自己不够好,
永远觉得只有变得足够好才能获得拥有的资格。
“只要我足够好,我就能让别人喜欢我,换言之,如果别人讨厌我,也一定是因为我是坏人。”
它就像是一道隐形的门槛,一个难以启齿的诅咒,它让女孩们的羞耻心从很小的时候就萌芽了。
可是女孩们,我们真的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吗?
“应该”是虚无是幻想是还未发生,是可以掩埋掉自我天赋的毒药。
羞耻感让我们不仅折磨自己也羞辱他人。
羞耻感的毒性腐蚀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研究表明,羞耻自身具有破坏性与成瘾性,它会促使人类做出自我攻击或者羞辱他人的行为。
《Sex Education 1》里的时髦女郎Ruby常常对闺蜜Olivia进行“言语攻击”:“你的睫毛结块了”“你的大腿很难看”“你背的是假包”久而久之,忍无可忍的Olivia将Ruby的隐私照放到了社交平台继而引起轩然大波。
同类间为何要如此自相残杀?
Ruby的家庭并不富裕甚至还有一位生病的父亲需要她照顾,她唯有将自己包装成万人迷才能摆脱由家庭因素带来的羞耻,外貌、财富、高富帅男友是她与社会链接的必需品。
Olivia眼中的Ruby是闪耀的、完美的、众星追捧的。作为Ruby闺蜜的她却从来没有受到过类似的宠爱,现实的落差以至于让Olivia听到某些在Ruby眼里是好言相劝的话,她却觉得是羞辱。
研究显示,我们会在自己容易感到羞耻的领域对别人进行评判,我们互相苛责,是因为我们把彼此当做摆脱羞耻感的跳板。
我们该拿羞耻怎么办?
以下是《无所畏惧:颠覆你内心的脆弱》的作者布琳·布朗女士给出的关于羞耻感复原力的tips,希望能给正被羞耻感绑架的你提供帮助:
羞耻感复原力tips:
认识羞耻感并理解其诱因。
羞耻感有其生物学和人文学来源。当你感到羞耻时,你能从身体上意识到它存在,用你自己的方式去感知它,并找出触发它的信息和期望吗?
练习批判性觉察。
你能面对那些让你感到羞耻的信息和期望吗?它们能实现吗?能达到吗?它们指的是你想成为的人还是你认为别人需要/想要你做的事?
敞开心扉。
你有什么故事可以拿来分享吗?如果我们之间没有接触,我们就无法产生同理心。
谈论羞耻。
当你感到羞耻时,你会说出自己的感受并寻求帮助吗?
所以现在,你还会感到羞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