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创作构思的思考(1)
这几天我差不多定了一个接下来大致一年的创作主基调。不过伴随着我对这个定位和概念的推演,又演化出非常多的新问题和不确定性的问题。当然,这也仅仅是对我而言。从我记忆中的经验来看,其实各类样本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也都有很多。有的创作者会把它总结为技法,创作理论体系等等。不过我觉得虽然那些东西事后可以作为一些概念性的补充,但其实还是有些问题需要在选用这些东西之前做一定思考的。这也是这篇文章的由来。
我们这篇文章主要想讨论的一个核心事情是有关文学的演化。不是那种从过来人的史学家角度的总结。而是回到创作最初的形态,讨论它作为一种理念,作为一种需求,作为一种产业是如何从一颗种子,从远古到今天,经历不同的时代贯穿,演化的。之所以要讲这个事情,是因为我接下来要演化一个专门属于接下来一年的整体战略计划。所以需要有足够的目标,灵活性,实验计划来支撑对接下来一段时间的行动意义。
讨论到文学,排除那些专家历史经验性的总结,其实它就是一个创作者和读者的关系所决定的。这里面涉及到这样几条重要的基本链条。谁决定了关系,关系如何维护与支撑,伴随着此消彼长的环境迁徙关系的演化。虽然说要是真的深究历史,那么每个关系都能专门写本书。但是为了本文的核心目的,我们还是就大概比喻一下就好了。
首先,我们先讲一下有关谁决定了关系这个问题。虽然我们在这仅仅高度总结为创作者和读者的关系。但是当我们把视野放到历史的长河中,你会发现其实存在非常多种原型。比如最早的游吟诗人,僧侣,官方布告,教师等等。他们的存在对于读者来说意义就非常不同。比如游吟诗人在早期部落制时代就可能存在,他们主要存在的意义是传递见闻,进行信息交流,并从此中获利。到了城邦制以后,商人和游吟诗人在职业功能上才开始出现分化。在这个过程中,游吟诗人最早的信息交流,其实是带着一些自利属性的,也就是靠卖消息,获得消息,使用消息来获利。但是伴随着时间的推移,类似通过信息差来获利这种行为,则由专属的商人来组织。游吟诗人则更加倾向于对读者的文化消费方向转型。讲故事,说书成了一种职业。而凡是能够职业化的东西,都一定有他的消费受众。靠信息差倒买倒卖的商人和讲故事收费的游吟诗人很明显决定其存在的基础是不同的。
而僧侣和教师,则是另外一种文化消费类型。我们其实可以将其理解为教育的一种非公共产品的早期形态。毕竟义务教育这东西,到了工业化以后才有。在人类漫长的早期历史中,知识能够管理人类,也能指导人类的生活。是人类文明必不可少的纽带。只不过这个纽带到底多少成分比较合适,那又是另一个故事了。不过很明显的地方在于,以教育为中心的文本跟游吟诗人那种传播信息故事的文本在创作目的和形态上肯定是大有区别的。一方面这是由其功能所决定的,另一方面这又跟读者的消费逻辑大有区别。
民间教育和国家层面的官学则又会有很大性质不同。假如我在这扯自由教育和精英教育可能会有点跑偏。不过回到创作者和读者的关系上来看。作为统治工具的官学,因为其效果主要是建立在跟统治效果挂钩,所以有着很强的强制力。你或许读着很无聊,很痛苦,但它就是有用,而且有大用。无论是对于想要参与统治过程的人,还是统治阶级自己想要维护自己的统治,都必须严谨的遵照教学内容执行。这就是圣人之学。而反观民间教育,除了后来演化出的官学科考以外,类似宗教类的,工匠行业协会的教育其实也是存在的,但它们相对而言就没有那么强的强制力。往往是先要有对学习者实际的功能,才能够引诱学习者的学习。比如你跟一个官二代谈打铁的技术,在大多数时候其实是不会被认可的。必须是愿意从事相关工作,或者有相关需求的人才愿意去学习了解相关知识。这种号召力就跟官学差很多。
通过对这种谱系的类比,我们会发现,创作者跟读者的关系其实是有很多种的。有读者渴求相关知识的强力愿望,也有创作者为了自身利益传播信息的情况,亦有为了取悦读者而编撰作品的情况。这些关系都是存在的,而与之对应的文本形式,目的,想要达到的效果却有千差万别。
我们第二点要讲的是对关系的维护。因为有着需求和被需求的差别。所以在对于特定关系的维护上,发起者和行为模式就有很大的差异。比如,小说家是靠买小说文本来吃饭,所以为了销量会尽可能的揣摩读者的喜好。那么他对文本的编造,夸大,在史学家眼里就非常糟糕了。因为史学家一般都是官学,都是以为了统治阶级对文明记录而做的描述,虽然有修饰,但不可能为了取悦读者,搞出关公战秦琼这种满足粉丝的玩意。
我们在这里举这个案例的主要目的,主要是给大家对于不同关系中,文本形态,内容的演化动机做一个展示。之所以我们生活中看到的文本会有如此大的差别,核心原因除了它的功能性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动态推动力,就是当时代变化时,为了维护这种关系。读者和创作者中的某一方,会出于某种特定的动机,而改变文本表达形态,来适应时代。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哪怕在某一个具体细分领域,也很难说有啥东西我们还想不到的原因。因为凡是有用的,被过去时代所需要过的,肯定都在历史上留过痕。只有未来才可能是空白的,因为适应未来需求的那个未来环境还没到来。
我们第三点要讲的伴随着此消彼长的环境迁徙关系的演化。主要是想说明这种演化的有限和无穷的关系。假如我们站在过去的立场去看未来,其实你所能够看到的,就是今天。我们很多学生在上学的时候,好像是在跟今天接轨。但实际上,他们不是把今天的东西拿起来就用。而是从一张白纸开始,先回到过去,走到现在。有的人死记硬背,只看了个皮。有的人是真的从字里行间,回到了过去,摸着前辈搭好的梯子,又走回今天。这是完全不同的。
某种意义上讲,对于那些死记硬背的人来说,他们所理解的世界,只是一个纸面上的世界。他们所以为的有限,是自己能力的有限,他们所以为的无穷,是历史上前辈创造的经验的无穷。而对于那些真的从过去走回到今天的人来说,他们所理解的有限,是历史的有限。他们所困惑的就是,历史上没写的无穷到底是否存在。所以某种意义上讲,能够意识到经验局限性的人,最起码是真的勤奋的。最起码他们真的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了。
那么,面对未来的未知,到底是不是真的还有新东西,而且是有无限新东西的呢?答案是肯定的。不过这个东西虽然依托于人类文明史的积淀,但是又必然是超越这个积淀的。所以用当下的方法论,只能穷尽这个方法论架构之下的可能性。可假如你在逻辑架构上提供了新的功能,打破了原有的逻辑局限,那么它就又可以产生新的可能了。这其实很简单,只不过问题在于,假如不考虑实际效果的添加,也只会产生无意义的东西。所以真正的难点其实在于,如何确保在方法论上的创新,对实际社会也会产生有意义的实际效果。
这也就是我们第三点讲,根据环境变迁所对应的具体关系的此消彼长的演化问题的关键。举例来讲,假如完全不考虑对现实的写实性。那么科幻小说跟胡编乱造的武侠小说是无法用虚构水平这个因素来区分写作水平的高下的。就好比在当下这个时间节点,无脑爽文打败了过去那种还有承转起伏的励志写作套路,更容易大行其道。更容易实现的成功和体验苦难成就自己这两个叙事逻辑,是无法用写实还是虚幻来做价值上的鉴定区分的。
虽然过去有很多专家试图用市场经济,价值理念这些玩意来对这些现象做解释,指导和鉴定。但都没啥实际影响效果。说白了,这是因为他们其实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在用自己圈子里那套东西在批判别人圈子里的东西,是不是那么有用?或者说他们其实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根据我们在第一点提到的逻辑来说,我们不是说有些专家的思想就过时了,而是他们所在的圈子价值体系本来就不是跟文学圈一个序列的。瞎套其实屁用没有,属于狗抓耗子多管闲事。
======================================》》》》
讲完了上述这些概念以后,我们大体上应该了解了这样几个基本概念。用当下的话来说,文字是工具,但文学是有赛道的。这个赛道说的不是你选的题材是科幻还是武侠。而是指你创作所在的圈子,跟读者的关系到底是什么?你到底是写教材的,还是写小说的?你是搞娱乐的,还是要推广价值观的?这完全不是一回事。从创作的角度讲,有些人非要把这些东西硬拧到一起,结果就是自讨苦吃。
客观的说,我在搞直播转型的时候,其实第一个困境,其实就在于我是搞教育的。我做了一年的视频,直播,在心态上我其实还是个搞教育的。不是我讲的内容没用,而是把教育功能的东西放到娱乐的平台上让人们随缘,断章取义的去看,这种能匹配上的随机性是非常低的。教育类内容强调的是指导人们行动的效果高低,而不是以讨好观众为基础卖唱。有好学之心的人学了当然是有用,但我们不能假设一个娱乐平台上每个人都是求学若渴的好学生。一般人都是学校学废了,来着减压的。娱乐时间还不忘学习,这是极少数。
不过你要让我彻底转型成一个卖唱的,这很显然又违背了我一开始创业的初衷。所以对于我个人而言,这里就需要有一个折中,或者说与现实情况互相结合的点。虽然从客观条件上讲,我最初创业的时候是计划跟官学渠道挂钩,革新整个教育体系的。但因为一些原因,想要在娱乐平台模拟出官学的渠道效果的计划,也被人给人为破坏了。虽然即便是年初的时候就算我这么干了,也不一定会有非常大的进步,能证明这就是成熟体系了。这里面不是只有一个渠道分发量的问题而已。各种外部制约条件的因缘际会下,在结合我最初的对传媒领域的理解基础上,我做了一年的各类测试。首先是认清了客观问题所在,其次就是找这个折中点的思路的研究。
根据我当下的思考,认清现实,因为官学走不通,所以娱乐化是现在唯一的选择。这是一个基本盘。但深究起来,所谓的娱乐到底是指什么呢?是美学意义上的审视需求?是游戏的体验共情?还是经验的观测与了解?当下大众对于娱乐的概念肯定跟农业社会那种梨园听戏,看江湖卖艺的认知有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我们必须深究大众对娱乐化的渴求到底有哪些?有没有可能,存在一些娱乐形式是可以方便我操作,能够实现寓教于乐目的的?
根据我上一篇文章的讨论,我觉得相对于短期社会事件的吃瓜,我其实更擅长从容的处理长线记忆的一些诉求。虽然在我的计划里,明年也会搞一个短期吃瓜逻辑的脱口秀。不过那就是另外一篇文章要讲的内容了。我们今天主要还是以长线这个为例来讲。
我个人觉得,如果把整个社会,视为一个整体的人的话。那么长线记忆的主要作用,是为了应对生活中一些常识性问题。换句话说,就是潜意识协助我们快速处理日常频率出现较高的问题。就好比走路,你跟人聊天的时候,脑子的显意识主要是处理跟别人的对话内容。走路什么时候看车,什么时候拐弯其实是由潜意识来做处理的。人们在小的时候,很多事情手忙脚乱就是因为缺乏应对生活的基本策略。长大了从容,是因为有足够的经验面对各种复杂问题,无需每件事都交给显意识来集中注意力研究思考。
从这个角度讲,提供长线记忆的核心作用,观众渴求这些东西的核心目的,就是通过了解对日常生活中还比较复杂无法处理问题的解决方案,降低显意识负荷来实现放松。这其实也是一种娱乐化。毕竟,娱乐就是为了放松嘛。而帮助人解决问题,本身就是教育传承知识的应有之义。只不过教育往往强调高度凝练的思维工具,而不是一件件小事的案例。虽然从我这个教育者的角度出发,讲案例其实有很强的摸鱼嫌疑,但是对于读者的阅读习惯来说,这反而是人们最容易接受的一种娱乐化形式。
=======================================》》》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很简单了。到底讲什么故事,以及怎么讲故事呢?相信读到这里的观众,肯定都有了属于自己的想法。要是能看到我电脑文件夹的,或者以后才看到这篇文章的人,可能早就知道答案了。对于当下的读者来说,我觉得你们还是有必要在吸取经验的同时,避开我选题的范围,不要难为我是不是?要不然大家怎么愉快的玩耍?
这第三个部分要讨论的内容,其实就相对开放一些,对于某些专业人士来说,其实也就回到了他们更加擅长的领域。也就是娱乐化的叙事技法,叙事架构的组合与得失问题。我这两天做了很多推演,但是还是觉得我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士,在这方面读书还是比较少。可能还需要引用专业人士的智慧,来增加一下可以用来组合设计的要素。
我现在主要想到的组合因素大体上有三个。第一是叙事的篇幅问题,第二是叙事架构的自洽问题,第三个是娱乐成分的设计问题。
有关叙事篇幅中,最大的问题在于我到底是搞成一个系列短篇故事集,还是搞成一个有连续性的承转起伏的长线故事,亦或者是有固定特征人物的小品舞台剧?不同篇幅在架构设计,写作难度,叙事逻辑上肯定有很大区别。作为脱口秀形式的叙事,最长不少过20分钟的视频,到底如何做这个架构设计更方便我铺陈,或者后续填充新内容。我确实还没想好,具体细节也没相关对比案例做技术支撑比较分析。
有关叙事架构的自洽问题,这主要涉及到对叙事的连续性上。我现在想到的就是以特定标志人物特性来展示一类特定的人物命运。揭示我们生活中的各种常见问题。但到底这个人物是孤立的主角,其他人都是工具人。还是每个人都是特定的样本,复杂叙事好一点。可是复杂叙事由涉及到时代背景,以及整体故事的时代命运演化问题。扯起来就会非常复杂,虽然这样创作最后故事会很好看,但怎么搭这个开放性架构,我并没有经验参照。
有关娱乐成分的设计问题,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说人话就是,经典永不衰亡。只要是有效的勾起人阅读兴趣的技法架构,就可以一直用下去。毕竟我卖的是内容,娱乐化只是佐料。说复杂的话,就在于我其实对于这方面技法了解也很少,适合当下这种流量平台形式的成功技法,以及还有哪些可以被吸纳借鉴的,我心里有点没谱。可能需要通过一些专业化的阅读来接触。这个对于追热点的视频其实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可能需要有人给我专门搜集一下资料补补课。
====================================》》》
有关目前研究的进展差不多就这么多。等我后续再研究明白一些,再细化细节跟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