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悠悠梁晋---001 黄巢之乱

2023-03-02 19:52 作者:齐太祖熊通  | 我要投稿

踧踧周道,鞫为茂草。我心忧伤,惄焉如捣。假寐永叹,维忧用老。心之忧矣,疢如疾首。”

 


 

广明元年三月,信州北门外的官道上,走来了一大帮衣衫不整,兵器歪斜的军队,模样十分可笑。

 

领头的是一匹大白马,马上端坐着一位青年汉子,他神色慌张,犹如大病初愈一般,时不时回头望去,见除了“黄”字旗号以外,再无别的旗帜,这才放下心来。

 

一名小校发觉了青年汉子的异常,他快步向前走去,开口劝道:“黄将军,失败只是暂时的。那高骈张麟,不过皇帝老儿的鹰犬罢了,将军无需挂怀。待弟兄们修整好了,我朱某第一个将这两个狗贼的首级砍下!”话尚未说完,眼泪已如珍珠断线一般落了下来。

 

这青年汉子姓黄,单名一个巢字。那小校则是刚刚在岭南战场上失去兄长的朱温。

 

黄巢沉默许久,缓缓答道:“朱将军所言甚是,我刚才在想一些往事。”

 

“话说十几年前,那时的我还想为官府卖命,现在看来,真是愚之极也。为了些许功名千里昭昭奔到长安,本以为能够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到头来,那李獠子鼠目寸光,萧何张良在他面前,他都懒得看一眼,整天和一群狗奴才厮混。我当时就心想:‘长安不给我花看,我就自己造花看!’”

 

说到这,他不由地拿起鞭子狠狠的抽了马屁股几下。

 

“回到客栈,我当场就在提了一首反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其实那会我就在想如何拉起队伍和官府干仗了,但是时机未到。嘿嘿!他李獠子要是知道现在我把他的江山弄了个天翻地覆,那时说不定还会给我封个大官。呸!谁稀罕啊。

 

部将尚让在一旁插口:“黄大哥,这你给咱讲过很多遍了,来点新鲜的。”

 

黄巢笑道:“贤弟,别急嘛。我刚说哪来着,哦对。之后我继承祖业,做了私盐贩子。虽然没状元郎风光,但也是有点地位的人了。几年的光景过去,全国的形势越来越困难。”

 

“先是关东发生旱灾,河南、兖州、安徽、余杭等地的麦子产量只有平时的一半。秋天的收获聊胜于无,冬天腌的菜更是少的可怜。李獠子的税收的还跟平时一样重,即不考虑时情,也不管我们百姓的死活。唉,这笔钱要是在朝廷的库房里也就罢了,最致命的是这些血汗钱都入了狗官的腰包。男的将妻儿卖掉,却只够两三顿饭钱。秋冬之时根本没活路,只有春夏的时候,靠野菜桑葚之类勉强果腹。这些事弟兄们也是亲身经历过的,不然咱又为啥要造他奶奶的反?谁愿意干这种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买卖,回家老婆孩子热炕头才安逸呢。”

 

说罢,抽打马鞭,如离弦之箭一般往北门奔去。


 


 

为了帮读者们彻底地、客观地了解唐末五代这段复杂且不乏趣味的历史,我们必须打开上帝视角,将时间倒流至乾符元年。

 

那一年,全国各地灾害不断,百姓不堪其扰。私盐贩子王仙芝率领尚君长、毕世铎、李重霸等在濮阳起义,声势浩大,先后攻取濮阳、曹州(今山东菏泽境内)等地。

 

乾符二年,黄巢聚集千余人在家乡曹州起义,响应王仙芝。

 

几个月的功夫,河南十五个州县都在黄巢的把控之下,部队达到数万人。朝廷震动,急命平卢节度使宋威派重兵前去围剿,方才挽回了些颜面。

 

是时,天下承平日久,人不知兵。

 

只有十年前的庞勋之乱(咸通九年,庞勋率领徐州军在桂州发动的一次兵变,打响了唐朝衰亡第一枪,最终以失败告终)在淮南掀起了点腥风血雨,军队大都没有战斗经验。

 

唐僖宗初登大宝,朝政被宦官田令孜之流把持,君子道消,小人道长。有志之士不是享山林之乐,就是遭牢狱之灾。党争四起,藩镇割据,人人离心。

 

综合以上几点原因,除了少数地方军(魏博军、武宁军、卢龙军等)以外,大部分军队的战斗力如同散沙。所以只要和义军接上手,都被打得屁滚尿流,鲜有胜绩。

 

 

乾符三年七月,诸道行营招讨使宋威连战连捷(升官了,河南军队一把手兼前线总指挥),又在沂洲(今山东临沂)城下大破王仙芝的部队,这是起义军出世以来的第一场大溃败。王仙芝率领少数残兵狼狈逃走。

 

宋威向唐僖宗谎称贼首已死,希望能揽个大官,任由帐下兵马回老家青州(今山东潍坊)。然而很多州县上奏说叛军还有很多没有消灭,最好快点动手,斩草除根。于是唐僖宗命令军队快速集结,这样一来,可坑苦了下面的士兵,刚到家,屁股还没坐热,又被调出去了。

 

这些人的都是些兵痞子、老油条,平时只干耍别人的事,怎么还耍到老子头上了?老子不干。因此军队虽然集结了,但开小差的大有人在。

 

王、黄趁着官军士气低迷之际,雷霆出击,迅速占领汝州和十余座小县城。此时义军离潼关就只差六百里地,随时可能逼近长安。一时之间,长安城人人自危,很多胆小的官员直接逃跑(仙芝去攻汝州...东都大震,百官脱身出奔)。

 

唐僖宗大惊,派重兵在潼关、陕县、邓州等地筑建工事,迫使义军打消西进的念头。

 

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其他州县的官员见皇上都吓成这个怂样,自己这破地根本不够义军塞牙缝的,纷纷关门闭户,只求自保,不图反击。于是乎自潼关以东的地区,义军四处掠夺,焚烧村镇,破坏设施。除了义军,道路上几乎见不到活人。

 

饶是如此,义军因为实力和装备相差和唐军相差太大,难以进入潼关。王、黄经过分析后决定先南下发展资源,再图西进。

 

官军见义军撤走,沿路追击。义军在撤退途中故意放些财物在路上,拖延时间。果然,官军看到遗留的财物就走不动了,互相争抢。义军顺利“转进”至安州,又取庐州、寿春等多座城池,起义军的势力再次壮大。

 

此时的宋威已经垂垂老矣,厌烦了戎马生涯,也有可能是老糊涂了。居然跟副手曾元裕商量:“以前康承训对于讨伐庞勋有很大功劳,结果呢?还是惨遭弹劾。我们即使将叛逆剿灭,难道可以永享富贵吗?现在贼兵势力很大,假如以后他们真的做了天子,我们还有可能得些封赏,至少脑袋可以保全。”

 

于是只命军队向前进三十里,望而不战。结果,退兵的事被唐僖宗知道了,僖宗勃然大怒,养寇自重,那还了得!

 

僖宗急令陈许节度使(即忠武军,掌河南中部)崔安潜为行营都统(方面军总司令),前鸿胪寺卿(外交部长)李涿代替宋威,右武卫上将军(长安保安团团长)代替曾元裕。唐军前线完成了大换血。

 

回过头来,再反观义军,因为前面宋老头耽误的时间,蓟州、黄州已经指日可破。

 

蓟州刺史裴渥不愿意这么快就死,派使者跟王仙芝商量停战事宜。王仙芝同意了,条件是朝廷必须给自己一个大官,不然想都别想。裴渥欣然答应,上奏唐僖宗说明此事。

 

一个官就让天下太平。任职了,就在把控之下,再杀不迟。僖宗虽然不太聪明,但这一点还是能看出来的。

 

没过多久,圣旨传来,任命王为左神策军押衙(类似中央军仪仗队大队长)。

 

这个官听起来就不是什么一品大员,但王仙芝是私盐贩子出身,格局都没黄巢大(好歹也是个落第进士),看见官帽子就眼馋。正准备上任,黄巢出来阻拦,他恨唐僖宗不给自己一个官。

 

怒道:“你这见利忘义之徒若去降了李獠子,五千名弟兄们怎么办?好!我走”又扇了王仙芝几个嘴巴,这才愤愤离去。

 

王仙芝也怕犯了众怒,最后群起而攻之,自己死无葬身之地。于是没接受官职,反而率兵袭击蓟州兵,杨渥等朝廷命官仅以身免。

 

义军从此分道扬镳,各干各的。尚君长在河南发展,打陈州。黄巢则拉出来五千多名弟兄,北上山东,破郓州,把新任节度使薛崇杀了。没多久,队伍又到了数万人。

 

另外一员大将柳彦章走江浙,克抚州(今江西临川)、江州(今江西九州)。在那块建立了庞大的根据地,江上水寨连绵不绝,有野史记载他的战舰规模甚至达到了百余艘。好家伙,这阵容给李云龙,他都敢在赤壁和曹贼死磕。

 

结果柳彦章没把握好,大意了,没有闪。被新任江州刺史乘小船偷袭,单点突破,全面瓦解,柳彦章被斩。唐军收复江西全境。

 

这个时候唐僖宗发现不对啊,虽然说我这地盘收复的挺多的,但我这败报咋跟着上涨,还不如老宋那会,肯定是人选有问题。又启用了宋威、曾元裕为统帅,派祖祖辈辈当宦官的杨复恭做监军,主要怕宋威又说出些反动言论,再让崔安潜等各回各家。

 

唐僖宗特地嘱咐杨复恭,让他把诏安证书再给王仙芝发过去,这会黄巢不在身边,事应该能成。因此杨复恭刚到营里,就差手下人送过去了。

 

王看了大喜,他自从义军分家以后,南渡汉水,强攻荆南。但败多胜少,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沉痛的打击,本来就难以坚持,这封信简直就是救命的稻草。

 

王于是派尚君长等向宋威请罪,表示自己以前真的是大错特错,皇帝陛下万岁!日后有机会我要亲自到京师谢罪。他还写信给宋威希望能够当一个节度使,宋威同意了,但他给唐僖宗上奏的折子上却说:“与君长战,擒之”

 

杨复光则很老实,跟唐僖宗说尚君长不是擒来的。僖宗虽然也派人调查了,但都没有结果。

 

最终王派来的使节团全部被斩首,无一幸免。

 

盛怒之下的王仙芝亲自率兵攻打宋威大本营洪州,虽然打进了外城,但还是被打退,义军死亡人数高达五万人,王仙芝自己被俘虏,最终首级被送往长安。

 

一个英雄的时代结束了,但这也是另一个英雄的开始,没有王仙芝,就没有黄巢。没有黄巢,就没有朱温。没有朱温,就没有五代十国。

 

接下来的十年,属于黄巢的十年。

 

王仙芝死的时候,黄巢正在围攻亳州(今安徽亳州),尚军长的弟弟尚让率领余部前来投奔,他才知道王仙芝已死,也不知道内心是喜是悲。

 

尚让等老牌成员都推举黄巢做新任统领,黄巢也不推辞,号称“冲天大将军”,建元王霸。

 

因为和唐军作战不利,黄巢率军退守饶州(今江西上饶)。江西招讨使高骈的部将张璘乘胜追击,黄巢又被迫退到信州,这才有了开头一幕。

 

黄巢侧马观瞧,只见鄱阳湖呈钳子形将饶州东部包住,鄱江自鄱阳湖往西行,直到饶州南部.西北方的鄱阳山地势宏伟,东方的信江则水流湍急,海军都难以越过更别说步骑兵了。黄巢心中大悦:“常言道,七县之会饶州府,景秀江南鱼米乡今日一见,所言非虚!这么好的双重天险,真乃休养生息的绝妙之处。”

 

怎料世事多变。义军士卒大都是北方汉子,到了南方,水土不服,疟疾肆虐。部将常宏又在危急关头率领数万名士兵叛逃,结果都被唐军杀死。如果不出意外的话,黄巢就快会被剿灭。但意外还是发生了,唐军根本就没有打仗的欲望,看到义军修整,自己也就跟着“修整”。

 

官军修整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老总在外面打仗那么辛苦,回来住一下愚民的房子、拿一下愚民的东西是可以理解的。愚民没招待好,把愚民的房子烧了、妻子抢了就更可以理解了。什么?愚民要造反!那更没的说了,直接把叛贼抓获上报朝廷。这三套组合拳打下来,士兵的军功和财产就有了,何乐而不为?一时间,江南百姓哀声遍地,不绝于耳。朝廷才不管你那一套,只要敌人表面上看起来节节败退,抵挡不住我大唐雄兵就可以。(时任宰相王铎甚至已经把讨伐叛逆成功的表彰写好下放了)

 

此时,张麟是唯一一股来到信州的军队,它本来想乘义军内部骚动将它彻底剿灭。黄巢则使缓兵之计,一方面用金银贿赂张麟,另一方面则向高骈诈降,骈保奏一个好官,自己不想干反贼了高骈好大喜功,生怕其他军队的将领他的功劳夺走,他本身也不愿意折兵损将,于是欣然应允。告诉朝廷:“人很快就会,不用派都回去吧

 

 

朝廷见高骈这么自信,于是就同意了,将昭义军、武宁军等几万人马悉数遣回。

 

等到大部唐军北撤以后,黄巢军也恢复了元气,于是开始反攻高骈,张璘死于阵上,高骈大败。黄巢乘势占领了睦州(今浙江桐庐)、今杭州淳安)、州(今安徽宣城)。兵峰直逼扬州,高骈告急,朝廷只好再麻烦原先的部队重新南下救援。宰相豆卢瑑建议唐僖宗:“此时救兵还没到达,他黄巢不是使用缓兵之计吗,咱来个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我们给黄巢一个节度使,让他乐几天,再派精兵火速守住宣武,黄巢可擒。”

 

另外一位宰相卢携则执意不肯,他建议将全部军队囤积在泗水上游,迫使黄巢战略转移到东南江浙一带,不过多长时间,他们就会被困死。

 

卢携之前在唐僖宗面前举荐过高骈去打黄巢,高骈则不负他的厚望,时不时大破黄巢军。卢携也因此被唐僖宗看中,晋升为宰相。虽然他的建议明显就是祸水东引,让黄巢在江浙霍霍一番,补充完资源接着北上,不过拖延时间罢了。

 

可惜唐僖宗没有战略眼光,只要能让面子过得去就行了,同意了卢携的建议。

 

此时,唐军大部已经调到了溵水河畔,防止黄巢军北上。其中有三千徐州(今江苏徐州)兵在经过许州(今河南许州)时,主帅薛能考虑到军队的思乡之情,在许州城中大排酒宴,款待士卒。

 

许州军的一名小将周岌觉得这是在乱世中发家的资本,连夜率兵从溵水赶到许州,把徐州军打了个措手不及,将薛能全家老小都占了,并迅速控制许州军政大权,自称留后。

 

留在河阴(今山西广武)的徐州军也不想干了,跑回了老家,列将时溥带领这只部队将原来的留后赶走,自称留后。兗海节度使(掌管兖州,今山东南部一带)齐克让一看这局势不妙,怕手下学周岌和时溥,风紧扯呼!将军队撤回了老家。至此,溵水防线彻底瓦解。

 

黄巢再接再厉,引兵渡淮水,兼并光、宋、徐诸州,很快,又将东都洛阳拿下,欲进兵潼关。

 

僖宗是个小孩,居于深宫之中,对朝堂之事所知甚少,听闻黄巢离自己越来越近,吓得哭了出来。一旁的“阿父”田令孜急忙赶来劝慰:“陛下莫要慌张,我们将节度使的军队布置在潼关。四川风景优美,我们去那玩几天。假如黄巢败了,我们再回来也不为迟晚。”

 

唐僖宗这才止住哭声,欣然答应。

 

广明元年,十二月,黄巢在洛阳待不住了,驱兵东进,拿下潼关,直扑长安。

 

守在长安的炮灰也知道自己是炮灰,争相逃命,黄巢顺利拿下长安,改国号“齐”,设立百官,自称皇帝。

 

没过几年,二都被陆续被唐朝收复,原来的小校朱温降唐,屡破义军,被赐名“朱全忠”黄巢兵败被杀。

 

黄巢之所以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连克二都,动摇唐朝国本。究其原因,是因为唐末政府系统的崩溃导致的。军队不习战事,大都纨绔权贵把持,战斗力拉胯。

 

黄巢之所以又会在短时间内把自己玩完,部下纷纷叛变,身死而国灭。究其原因,是因为自身难以逃脱农民起义军的宿命:骄傲自大,最终走到灭亡。

 

英雄,既是一个个体,但他们也彼此成全并影响着对方,王仙芝的死,成全了冲天大将军黄巢之后十年的名声,而黄巢成名之后,却又想不到,自己手下的小校朱温,竟然是他命中的克星。而朱温,更想不到,彼时的一个小校,日后居然开创了一个让后世痛恨不已,却又人才辈出、将星闪耀的时代。这一切,冥冥之中似乎是天意注定,可是更多的,只怕是人心!


悠悠梁晋---001 黄巢之乱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