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人间失格》的一些想法
第一次听说这本书时是因为“网抑云”,流行的丧文化让我对这本书的第一印象就带着偏见,以至于在那时我放弃了接触它的机会。现在选择看这本书时,倒是一个朋友将它递给我的缘故。看完之后我可能更反感“网抑云”了,因为我从头到尾都没有看见“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这些人为了表达自己的丑陋的想法却遮遮掩掩,托名他人,实在可耻。
话归正题,我在阅读中,尤其是太宰治写自己童年(这是半自传小说)时对自身及他人内心的时候,我总认为:他拥有着能将人复杂的情感细致地描绘出来的极其敏锐的内心。
而我的第二个看法则是:他的独特的家庭环境及地位再加上自己的性格竟跨越了时空,天才地预见了如今的一些社会心理(不是预测,因为预测是逻辑推演)。 “虽然整个地球连接得更加紧密,但每个人的生活却比过去更加孤独。”— —《今日简史》。比如文中所说“因此只好将独自一人的懊恼深藏在胸中的小盒子里,将精神上的忧郁和过敏密闭起来。”或“一旦别人问起自己想要什么,那一刹那反倒什么都不想要了。怎么样都行,反正不可能有让我快乐的东西。”这些都恰恰与现在年轻人中的一些心理相似,我相信看过的人一定会感同身受地说声“确实”、“真实”。
谈些内容。内容之一,当叶藏(即主人公)发现良子被奸污时,他第一反应不是愤怒,不是心痛,而是呆若木鸡地站着,很符合他不与人争,将所有思绪埋在心里的性格。有趣的一点是,他是并不看重世间道德的,可他竟补了一句“甚至忘了去救良子了”。为什么是“救”字?“救”她的动机是什么?“救”她至何处?
作者很快给出了答案,是救她“信任他人的天才”,是“从不猜疑别人”的美质,而这也因为他的怯懦使她由“绿叶的瀑布”变为“黄色的污水”。为此叶藏不禁三次问道,“信任即罪乎?”“果真纯洁之信任心即罪恶之源乎?”“纯真之信任心即罪乎?”说明他不在乎道德培育的后天品质,而是天生而来的美质,这是绝无仅有的。
内容之二,“怯懦的人甚至会惧怕幸福,棉花也会让他受伤。”
这句话能像水一样地渗进一个坚硬外壳包装的内心,我因为对此句思虑过多,忘了第一次的感觉,故在此不提。
内容之三,在后记一段中,老板娘作为一个与叶藏有过几次接触而又为局外的旁观者,她对其的一句评价“我所认识的阿叶,是个非常纯朴、善于体谅别人的人。他只要是不喝酒的话,不,就算喝酒也⋯⋯是个上帝一样的好人。”这句话让我将叶藏的心理与书中的现实区分开来,因为作者用大量笔触描绘他的心理,以至于他的内心似乎与现实融合起来。然而在旁观者看来,他是一个寡言少语,不敢伤害乃至轻易接触任何一件事物的人。他有着明显的无限心事,可他却不能像常人一样袒露出来,他又像一团无力的棉花,无论是对其施出多大的力,他也不会有丝毫抵抗。正因如此,他成了于人无用又无害的好人。
而更有意思的一点是,在整本看似信马由缰的笔触下,内容是有些接近杂乱无章的,可在后记老板娘那一句话,也是全文最后一句话,“是一个上帝一样的好人”,像是在全文拎出了贯穿全文的一条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