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器时代的陶纺轮到底怎么用?摘抄


纺轮的作用是将纤维旋紧成线。
纺轮由塼盘和塼杆组成,陶制纺轮中的圆孔是插转杆用的,当人手用力使纺盘转动时,塼自身的重力使一堆乱麻似的纤维牵伸拉细,塼盘旋转时产生的力使拉细的纤维拈而成麻花状。


工作原理很科学,使用也很方便。它巧妙地利用纺轮自身的重量和它旋转时产生的力偶作功,使乱麻似的纤维被牵伸加捻,撮合成纱线。纺纱时,先将要纺的散乱纤维放在高处或用一手握住,再从抽捻出一段缠在转杆上端,然后用另一手拇指、食指捻动轮杆,使纺轮不停地在空中向左或向右旋转,同时不断地从手中释放纤维。纤维在纺轮的旋转和下降过程中得到了牵伸和加捻,待纺到一定程度,把已纺的纱缠在轮轩上。如此反复,直到纱缠满轮杆,或麻纺完为止。纺出来的纱有两种捻法,顺时针转动成Z捻法,逆时针则成S捻法。
最先生产出来的线,并非仅用于编织衣物,如当时出现了鱼钩,织网捕鱼、钓鱼需要用线,骨耜与木把相连需要线绳,玉钺与木把相连需要线绳,串挂的装饰物需要用线连接,线作为生产工具的一种辅助工具,给生产力带来了很大的提高,纺轮为当时的农耕、渔猎及人们的生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最初用来记事的结绳也是由这种线纱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