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孔门四贤侍坐中的教育智慧

2022-07-29 19:36 作者:当代小二黑  | 我要投稿

    近来讲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教师用书和配套资料都涉及到探究孔子在本文中流露出的教育思想问题。其实关于教育思想的探究,不该交给学生去完成,也不该由老师向学生大讲特讲,。这个问题针对的主体是老师,需要搞教育的老师去琢磨,去私下取经,然后学以致用。毕竟对于教育思想和理论,老师要懂得多一点,属于她们的一亩三分地。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理解,谈下本文中孔子流露出来的教育智慧吧。

    “以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这句开场白,道出了孔子平等的教育观,和提前营造亲切的交流氛围。虽然孔子强调长幼尊卑有序,但在进行教育时,他希望学生不必拘泥于年龄,而放不开口。尽管孔子当时比最小的公西华大了几十岁,并非“一日长”,但他还是主动降低姿态了,希望大家跨过年龄的鸿沟,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解除顾虑,畅所欲言。如此放低年龄姿态的做法,在极度看重年龄,“长兄为父”的古代,的确难得。当然,体现平等思想的除了夫子那句开场白,师生围坐在一起的方式也算。大家围成一圈,彼此距离极近,没有高低之分,目光相接,呼吸相闻,就是一个整体,除了师生关系,还有尊长、长兄关系,大家内心是打通的。可也得补充一句,孔老夫子带的可是小小班,虽有弟子三千,可七十二贤都是小班化教学成果,是团坐一起,倾囊相授的结果。

    唯有放下架子或故作谦虚,才能拉近与受众对象的距离,无论是教学或演讲,都需要这么表示一下,如“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学校分我带你们班,压力大呀,怕带不好。”老师谦虚了,排除一切潜在的交流障碍,方可为接下来的讲授环节打下了基础。

    “居则曰:不吾知尔,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这里孔子用了“刺激—反应”教学法,或兴趣导入、循循善诱法。摆明了给学生们讲,平时你们憋得慌,找不到别人谈理想,今天好了,天时地利人和,舞台交给你们,赶紧说,我孔老夫子就想听听,别遮遮掩掩,有什么都说出来。这个环节,给学生创造表达情境,激发其表达意愿,继续为高效交流奠定基础。

    “夫子哂之”则体现教学中克制与包容。有云“你可以嘲笑我的能力,但不能嘲笑我的理想。”孔子就是这样不嘲笑子路那急于求成,不大可能的理想。一些资料认为“哂之”是“嘲笑子路”,这纯属扯谈。如此有涵养以及“有教无类”的孔子,会“嘲笑”自己的学生?“哂之”不过“哑然一笑”或“苦笑一下”罢了,潜台词大概为“你小子慌啥?三年你就能搞定?”这是对弟子的“率尔”冒失行为颇有失望,对其一出手就要管“千乘之国”稍显不满,对其“三年”便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的急于求成目标不能认可,但最多也就来一个“哂之”的表情,让子路自己体会,并未当场批评他,打击他的信心,也影响后续学生的发言。

   “求,尔何如”、“赤,尔何如”、“点,尔何如”?的提问方式,亲切简练。呼唤学生名字,是尊重,“尔何如”则提问有聚焦,针对性强,也表明在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非常尊重学生。再就是各学生回答完毕,夫子并不立即作出点评,而是先听一遍下来,暗中忖度。如果对上一个学生的内容点评,可能会无意中导向到教师自己的理想观点上来,势必或多或少干扰接下来的学生发言,也就达不到完全尊重个性,让每一个都能充分发声的教学目的。

    孔子对曾皙言“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则表现差异化教学理念。尊重不同个性,充分给予学生表达的权利,不将德育目标框定在齐家治国平天下中,也认可个人精神层面的追求,允许个人追求美好生活。从孔子赞同曾皙那种踏春游玩,且行且歌的生活方式,可看出他育人的最高目标还是要让学生健全身心,幸福生活,当然这得建立在国泰民安基础上,也就是建立在前几位学生的“励精图治”后。

    “鼓瑟稀,铿尔”,将孔子的美育理念展现得淋漓尽致。孔子的课堂少不了背景音乐,还好他学生会弹瑟。孔子是最后提问课堂音乐伴奏者曾皙的,虽然他年龄比公西华大,本来应提前让他作答,但最后让他来,答完就下课了,不太影响课堂背景音乐的延续。琴声悠悠,为师温和,弟子知礼,理想娓娓道来,都系苍生众望,如此环境和氛围,诲人最适合不过了。也由此不怪夫子对子路冒失的“率尔”而“哂之”了,着什么急呀?要谦虚,要有君子之风,哪怕理想崇高,也要道之以礼,可别破坏了整体节奏。反过来对问到曾皙,他还先“鼓瑟希”而不是立即“舍瑟而作”,孔子是认可的,他不想让音乐尴尬,也不想让学生慌张,交流的氛围是极和谐的。

    从好学的曾皙追问孔子对学生们回答后的反映,孔子才慢慢解惑来看,此乃他始终坚持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理念,也算“需要—满足”教学模式,曾皙有疑惑了,孔子再乘机施教,效果肯定好。韩愈曾说老师的角色就是“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学生不主动提出疑惑,老师就少满堂灌,少“填鸭”,也少抖渊博。一旦受众食欲不佳,你送那么多美味佳肴过去,可谓暴殄天物。这着实让我反思,平时自己管得是不是太多了?自己心累,学生也心烦,大家不再一个频道上,越想靠近,却越拉开彼此的距离。不过,不主动教育不代表不教育,这就回到把握学情上来,要多了解学生,知道他可能存在的疑惑,然后再因材施教,旁敲侧击,不经意间给他输送点适合胃口的菜品,便大大提升教学效率了。

    孔老夫子不愧伟大的教育先驱,他很多教学思想就算放到今天也光芒闪耀,切中肯綮。我们不必死死抱着西方现代教育学那套新概念玩意儿,去表现自己的时髦和显摆理论的深厚,其实多从孔老夫子哪里去琢磨,然后学以致用,也能教出贤人的,若“一以贯之”,则怕不止出七十二人呢。

孔门研学


孔门四贤侍坐中的教育智慧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