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建业老师又想老婆了,哈哈!不信您们看这个老婆迷写的文章!
戴建业老师又想老婆了,哈哈!不信您们看这个老婆迷写的文章!

总把伤心藏起来2020-11-19 21:51
“月有阴晴圆缺”
——古代诗人中秋之夜不同的生命体验
一 惊奇与崇拜
传统节日多源于天象崇拜,而天象崇拜又多源于惊奇。
中秋节的起源同样如此。
它由远古的秋夕敬月祭月演变而来,因而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后来称它为“团圆节”也与月亮有关。日与月在天空交替出现,是人们眼中两个最明亮的天体,自然成为先民最神秘的崇拜对象。许多地方有日神和月神祭拜活动,古时帝王春天举行日祭,秋天则举行月祭。有的部落可能以月亮为图腾,中秋节就起源于月祭。
早先的“祭月节”,据说定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由于历法的融合演变,将“祭月节”调到了夏历八月十五日。夏历以月亮环绕地球一周为一月,把一个月称为“朔望月”。“朔”是每月的初一,“望”指每月十五。
“望日”刚好是月圆那天,八月刚好是农历仲秋,古人刚好“仲秋”与“中秋”通用,仲秋又刚好是秋高气爽的时候,于是,就有了“中秋月亮最端圆”的美景,也就有了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
三个月的秋天中,古人认为第二个月即八月最好,晚唐诗人李洞《中秋月》说:“九十日秋色,今秋已十分”;顾名思义,“月亮”其美就在于“亮”,一年四季中的月亮,古人觉得要数中秋最为明亮,中唐诗人戎昱《中秋夜登楼望月寄人》说出了大多数人的感受:“万里此情同皎洁,一年今日最分明。”
从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我们仍不难感受到先民对月亮的神秘和惊奇,如屈原的《天问》困惑地问道:
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出自汤谷,次于蒙汜。
自明及晦,所行几里?
夜光何德,死则又育?
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
《天问》的文字古奥难懂,不妨把上面这几句翻译白话诗:
日月在天上如何隶属?众星在天空中怎样安置?
太阳凌晨从汤谷升起,晚上则在蒙汜那儿休息。
从天亮一直转到天黑,它一天究竟能跑多少里?
月亮又凭着哪些德性,竟然在死后又还能重生?
月中的黑点又是何物,难道兔子在它腹中藏身?
这些问题在今天用不着问天,去问一下身边的小学生也能回答,可在屈原那个时代,却是问天天不应,问地则地不灵。月亮中肉眼看去的黑点,古人一直相信是兔子躲在月亮里,杜甫在《八月十五夜月》中也说:“水露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古代很多诗人对月亮十分好奇,即使不是中秋之夜往往也会突发奇想,被闻一多许为有“夐绝的宇宙意识”的《春江花江夜》说: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与稍后李白“青天明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宋代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面对明月都是同样地迷惑,同样地惊叹。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
月亮又得了什么疾病呢?让那只兔子每天每天的为他捣药,兔子捣的又什么灵丹药呢?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难道不是又想老婆了呗!瞧您那没出息的样子!离了老婆就活不成了吗?
即使科学发达的今天,又有谁清楚“江畔何人初见月”?又有谁知道“江月何年初照人”?这不仅关涉宇宙生成的具体时间,还关涉到人类进化的各个阶段,面对古人千百年来的提问,我们仍旧给不出准确的答案。
二 嫦娥散花
人们常说,科学发展到哪儿,想象就会萎缩到哪儿。
我曾对一位朋友开玩笑说,有时我特别痛恨美国佬,他们1969年7月16日首次登月,发现月亮上有凹凸不平的陆地,有起伏蜿蜒的山脉,有深浅不一的裂谷,有大小不等的月湖,还有千奇百怪的月海……但就是没有白兔捣药,也没有吴刚伐桂,更没有嫦娥奔月。
要是生活在今天,李白肯定不会再写《把酒问月》,苏轼中秋之夜也不会再有那么多奇想,辛弃疾也不会要吴刚多砍些桂树。
关于月亮,古代先民给我们留下许多美丽的传说,古代诗人更围绕月亮展开了无数奇特的想象。如晚唐著名诗人皮日休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这首诗抒写的是中秋习俗——月夜赏桂。
颗颗桂花像颗颗玉粒,从月轮上轻盈地飘落下来,“珊珊”是形容桂花飘坠时那种轻盈舒缓的样子,这让人想起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只不过王维的桂花落本自人间,而皮日休的桂花飘来自月亮。诗人从天竺寺大殿前拾取它们,颗颗桂花还挂着晶莹的露水,还飘着沁人的香气。诗人把天竺寺大殿前的桂花,不仅说成是月亮上从天而降,而且还飘落得那般轻盈,那般优雅。只不过王维的桂花是落本自人间,而皮日休的桂花是飘来自月亮。
老鬼这种写法的句子绝对是偷我的!因为只有我才会这么写!只可惜您没偷到家!还给我留了几个字!哈哈!
前两句为后两句埋下了伏笔:月轮上的桂花为什么会摇落人间呢?大家都知道“天意从来高难问”,诗人煞有介事地说“至今不会天中事”,我不知道天上发生了什么事情,何以把桂花从月轮洒向人间。是中秋节吴刚伐桂特别卖力?还是月亮上今年桂花特别茂密?抑或是玉皇爷今个儿普天同庆?假如这些原因都不对,诗人猜测说那就“应是嫦娥掷与人”,莫不是嫦娥中秋节一时兴起,把桂花撒向人间和我们共度中秋?至今不会天中事,管他大爷的天上会发生什么事呢!与我等弱弱小民毫无关系!那是玉帝老小子的的事!或许嫦娥看人们太过清苦,心想,这么香气迷人的桂花不能全让玉帝那个鳖孙独赏,也扔给老百姓们一些分享一下吧!
皮日休游天竺寺前一年高中进士,此刻在天竺寺中秋赏桂,良天、好景、赏心、乐事四美兼备。难怪诗人面对天竺寺桂花,有那么多奇思妙想,甚至连一向寂寞的嫦娥也心情大好,中秋节来个仙女散花与凡人同乐。我好像看到此时此刻的皮日休,满脸都挂着笑意,两眼闪烁着俏皮,似乎月亮中也洋溢着节日的喜气,嫦娥更笑得合不拢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