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生】003 氢键



一、氢键的本质
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 (IUPAC)认为,氢键是指,一种产生于一个电负性大的原子与氢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一氢原子需要某一连接至另一电负性较大的原子上。氢键被认为是静电相互作用,前述的两种电负性大的原子一般而言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二行,如N、O、F等。
然而应当注意的是,首先,并非只有N、O、F能形成氢键,第三周期甚至第四周期的原子都有可能形成氢键,只是相对而言强度有所不同。其次,氢键兼具共价键与分子间作用力的性质。一方面,氢键比共价键弱得多;另一方面,氢键具有饱和性与方向性。
二、氢键的一般概念
氢键形成需要与电负性较大、半径较小原子直接相连的H,以及另一个电负性较大、半径较小原子。一般用X—H···Y表示,注意那个···才是氢键。
氢键能够存在于分子内或分子间,其强度:共价键>氢键>范德华力。
氢键的饱和性:由于氢原子半径小,一个氢原子只能形成一个氢键;
氢键的方向性:由于氢原子两侧电负性大的原子负电排斥,使两个原子在氢原子两侧呈直线排列。除非有其它外力影响,才可能改变方向。

三、氢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1. 熔点、沸点
1) 熔、沸点高
当物质形成分子间氢键时,其熔化或气化除了要克服分子间作用力之外,还必须提高温度来破坏分子间氢键。因此这些物质的熔、沸点比同系列氢化物的熔、沸点高。如H2O、NH3、HF等。
2) 熔、沸点低
当物质形成分子内氢键时,氢键的形成抵消了部分分子间作用力,因此熔、沸点通常降低。如邻硝基苯酚的熔点(45℃)低于间硝基苯酚(96℃)和对硝基苯酚(114℃)。
2. 溶解度
极性溶剂中,若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形成氢键,则溶质的溶解度增大。如HF和NH3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
3. 粘度
分子间有氢键的液体,通常粘度较大。如甘油、磷酸、浓硫酸等多羟基化合物,由于分子间存在大量氢键,这些物质通常为粘稠状液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