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摘抄】“四大名旦”的由来(安志强)

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为京剧界的“四大名旦”。这个名称是在他们各自努力,创造出风格各异而又影响广泛的基础上得来的美誉,也是京剧旦角艺术发展到鼎盛时期的显著标志。
四人中,以梅、尚成名最早。梅兰芳(1894--1961)出身于京剧世家,幼年从朱葛云、朱小芬、吴菱仙等学青衣,后又向陈德霖、王瑶卿、路三宝等请益,十一岁开始登台,1913年至上海演出,即以嗓音甜润、扮相华美被誉为“寰球独一青衣”。尚小云(1899一1976)出身清寒,七岁入三乐班学艺,初习武生,后改青衣,得孙怡云、陈德霖等传授,登台演出便以嗓音宽亮、扮相俊美吸引了广大观众。1914年,曾被北京报界誉为“童伶第一”。程砚秋(1904--1958)较梅、尚年小,自幼家境贫苦,从荣蝶仙学青衣,并投身于陈德霖、王瑶卿先生门下学艺,又以师礼事梅兰芳,潜心学艺,以幽咽宛转的独特演唱风格赢得了人们的注目。这时,还有一个朱琴心,扮相、艺术亦有突出之处。此几位曾被称为“伶界四大金刚”。1921年,《天风报》发刊,认为“金刚”二字不雅,倡议改称“四大名旦”。但“四大名旦”的头衔应落在谁的名下,还不能成为定评,因为,此时荀慧生的艺术已经形成了取代朱琴心的趋势。
荀慧生(1899一1968)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幼年从师庞启发,学河北子花旦,十一、二岁时,便以“白牡丹”艺名活跃于京、津一带,1915年改演京剧,曾求教于乔惠兰、陈德霖、王瑶卿、张彩林等,改演京剧后,便将自己擅长的榔子表演、唱腔艺术融于京剧的花旦戏中,“风情媚态之佳,遂为人所公认”。自此,“四大名旦”的成员,逐渐被认为是梅、尚、程、荀四位了。但是,在二十年代,不仅有“四大名旦”之称,又有“五大名旦”(加徐碧云)、“六大名旦”(加徐碧云、王幼卿)的呼声。
二十年代是梅、程、尚、在奠定流派艺术基础之上的兴旺发展年代。他们在长期演出大量传统剧目之后,又根据自身条件,创立新剧目,创造、发展了独具异彩的舞台艺术。梅兰芳首创古装戏(如《黛玉葬花》、《天女散花》、《嫦娥奔月》)之先河,并在念白、舞蹈、服装、化妆等各方面都开始了成功的艺术创造,拥有了能展示自己艺术才华的剧目,如《宇宙锋》、《风还巢》、《霸王别姬》、《西施》等。程砚秋早年嗓音失润后,经多年苦功练出一条风格独特的脑后音嗓音,并吸收了生行演唱方法,又将自己素日所习民族武术融于表演之中,也逐步形成了能够发挥自己特长的代表剧目,如《荒山泪》、《金锁记》、《春闺梦》、《鸳鸯家》、《青霜剑》等;尚小云继续发挥其嗓音宽亮、上下无碍的天赋特长,以《祭江》、《祭塔》等唱工极难之青衣戏独占鳖头,且发挥自已幼年习武生的深厚功底,创造了一系列文武并重的代表剧目,如《战金山》、《峨嵋剑》、《秦良玉》等;荀慧生的嗓音条件柔润偏低,然而,他却善于奇兵制胜,发挥自己作戏细腻、武工
娇健的特长,独致力于花旦、刀马旦的艺术发展,刻意于唱腔的柔媚及白口的爽脆,因而拥有大量独胜一筹的剧目,如《金玉奴》、《红娘》、《元宵谜》等。
瓜熟蒂落,水到渠成。1928年,在北京,刘豁公主编《戏剧月刊》发起以“四大名旦”为题的征文,即获观众热烈响应。1930年,征文揭晓,集中于梅、程、荀、尚四人,称梅兰芳如春兰,有王者之香,程砚秋如菊花,霜天挺秀,荀慧生如牡丹,占尽春光;尚小云如芙蓉,映日鲜红,此论甚得公认。自此,“四大名旦”形成。
“四大名旦”的确立,说明凡在艺术上刻苦钻研、争奇斗艳者,无不受到观众的推赞。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生前创立的舞台艺术,说明他们是无愧于我国人民热爱的一代戏曲表演艺术家的光荣称号的。【作者:安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