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最后一役——高邮战役
学界早有公认,举行于1945年12月19日-26日的高邮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后一役。但这一战役的发起过程颇有波折,作为高邮战役的指挥者,粟裕将军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战役的大背景是:日寇于8月15日无条件投降、9月2日举行投降签字仪式,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但对于胜利果实,常公不仅想独占,还想就此作为发动内战的跳板,无论“命令日伪军维持地方治安,只能向国军投降,不准向八路军、新四军投降”,还是催促国军“积极推进、勿稍松懈”,个中心思显而易见。
从当时的民心来看,肆虐中国八年或者十四年的日军,在日本宣布投降后居然还能安全投降甚至依旧气焰嚣张,显然激起了广大民众的极大愤怒,上层的事他们不懂也不管,但反正得先干掉这些狗日的。
八路军、新四军自然更不会如常公的意,只要拒绝投降的日伪军,自然毫不客气、干净利落的予以消灭,新四军先后解放淮阴、淮安、盐城等地,至此,高邮成为整个华中解放区最后一颗“硬钉子”。
战役的战前背景是:12月初,常公在华中、华东地区调动大量兵力,其中北线13个军集结徐州,企图北攻山东、南攻两淮,打通津浦线;南线5个军集结长江沿岸,企图与高邮的日伪军勾结,“南北对进”,与徐州南向部队会攻华中解放区首府两淮(即淮阴、淮安)。
显然,此时高邮的日军已事实上选择和国军“合作”,存在继续肆虐的可能性,这当然是不能容忍的。
更重要的,放眼整个战场态势,高邮无疑是华中解放区的“腹心之疾”,不拿下它,新四军无论对南还是对北,都有后顾之忧。

有鉴于此,12月3日,粟裕、邓子恢等华中高层向军委及新四军军部陈毅致电:“为打破顽军分割华中根据地企图,以便以后之坚持及主力之机动,建议集中华中野战军三个纵队,攻占高邮,与歼灭可能来援之顽二十五军。”
这是新四军方面第一次提出攻打高邮的建议,从中可以看出,粟裕将军战略眼光开阔而敏锐,新四军面对未来国军南北两路攻势,要想长期坚持尤其是实现区域大范围内主力机动歼敌,高邮这个“腹心之疾”非首先拔除不可。
注意这个“首先”,它将成为接下来战役决策上出现波折的关键。
军委于5日复电:“同意夺取高邮,同时集结主力准备打援部署。”
得到同意,粟裕及华中野战军(含6、7、8、9等纵队)迅速进入战前准备与动员。
然而仅隔一天即6日,军委向新四军军部发电指示,国军13个军正沿津浦路北进,要求新四军一切部署必须针对这一严重形势。军委的指示自然是着眼整个战局,认为破坏津浦线是新四军的首要作战任务。
这次电报中,对于粟裕攻占高邮的主张已经有了些许商榷之意:“粟谭纵队目前以夺取高邮据点、相机击溃可能增援的二十五军外,华中其它地方军团对津浦路南段应进行继续破坏,并力求控制一段或数段,阻止与停止顽军北上,准备好战场。”
意思很明显,打高邮可以保留,但目前更重要的任务是破坏津浦线。
至10日,军委态度逐渐明确,致电新四军军部陈毅等人:“粟裕部队,前电同意他们去打高邮,……,但也请你们考虑是否适宜,是否须要粟裕部队到津浦路南段行动,配合你们,请你们决定,电告粟裕。”
说白了,粟裕所部打不打高邮,由陈毅等人定夺拍板。注意,这一电报并未发给粟裕,而是要求陈毅做决定后再通知粟裕。

11日,粟裕已经抵达高邮东边的兴化,同时命令王必成的六纵开赴淮阴、陶勇的八纵开赴宝应,拟定于18日发起高邮战役。此时的他,还不知道上层的决策已然根本改变。
而就在当天中午,陈毅等人以新四军军部名义发布命令并报军委,主要内容包括:粟谭六八九纵放弃攻击高邮,迅速转向津浦线南段作战,只以七纵包围高邮,软硬结合,争取内部起义及阻援二十五军。
12日军委复电同意新四军军部的这一“津浦路作战部署”,并要求粟裕各部遵照执行,最后来了句“不去高邮了”,很有教员语言风采。
但是,这一重大决策的改变,粟裕直到15日才从邓子恢那里获悉,这下可急坏了粟裕。华中各纵都已进入预定地点,大战还有三天就将发起,现在取消整个战役决策,岂不是自乱阵脚?

当天他就向陈毅发电报,重点阐述了继续高邮战役的一系列原因:
1、破袭津浦线的有利机会已经错失,目前再行破袭尤其是控制津浦线一段,非集中华中全力不可,一旦如此,势必将面临和国军的决战,而一旦决战,华中野战军又非国军对手,前景难测。
注意,这里粟裕其实是质疑了军委的整体战略部署,认为战机已经错过。
2、南线国军无论怎么调动和操作,控制高邮都是“势在必行”,从而威胁整个华中,牵制华中部队,致使各部无法灵活机动。
这里的根本区别是,放眼整个全局,“高邮”才是破局的真正关键,不首先拔除这个介于苏中和淮北的“硬钉子”,一旦被国军完全控制,将势必成为分割华中乃至影响华中野战军作战后勤供应的关键战略据点。
3、国军下一步军事行动,最大的可能是封锁徐州海州(即连云港)之间的铁道,分割华中和山东,重点向南进攻华中,而由于高邮的存在,华中将会被进一步分割。
由此粟裕做出两个建议:
1、高邮战役决心不变,继续发起,首先必须拿下高邮。
2、拿下高邮后,山东华中部队于一个月后集中联合作战,但不是打津浦线南段,而是打徐海段铁路。
很显然,粟裕这些建议,不仅是和陈毅新四军军部,更是和军委都在唱反调。
更“离谱”的是,就在发电报的15日当天,粟裕就签发“华中野战军攻占高邮、邵伯的作战命令和政治命令”!
往好了说叫“机断专行”,往坏了说可就是“擅自用兵”了。
17日,陈毅同意粟裕的建议并报军委,至于军委的“反应”,我一时没有查到资料(有方家可予指出),但从高邮之战六纵、九纵并未参与,战事也由18日推迟至19日才发起,估计这几天的各种“官司”颇为耐人寻味。
《粟裕年谱》明载:19日华中军区发出至军委、华东局电,报告高邮战役“作战准备均已就绪,部队已展开”,“对高邮作战仍不变,并力求迅速解决战斗”,至于津浦路破袭战,延续至次年1月举行。
看来官司都打到了最上头,“力求迅速解决战斗”是不是也有些“军令状”的意思?
不管如何,高邮战役终究还是发起了,只不过,缺少了六纵九纵,只有七纵八纵在手的粟裕也只有放手一搏。

19日七纵首先进攻邵伯,粟裕亲临前线指挥,至22日攻下邵伯,稍后安排七纵南向顽强阻援敌二十五军,粟裕前往八纵指挥强攻高邮,25日夜发起总攻,26日凌晨战争结束。
在邵伯之战中,粟裕玩了个“围三阙一”,在高邮之战中,粟裕玩了个“声东击西”,这种具体的灵活战术,粟裕早就已经玩得炉火纯青了。
回顾高邮战役的决策和战斗过程,相信能够看出之后很多著名事件的影子,无论是苏中战役期间的电报官司还是后来的“子养电”、“齐辰电”,高邮战役决策期虽然只有半个月左右,但它无疑是一种缩影或者严格说预演。
有意思的是,高邮战役结束后的第二天即27日,军委有过对华东局和华中分局的回电,大致内容是“一般原则是后方指导前方”,“但为着前方取得战争的胜利,使野战军不受后方的限制,更灵活地进行机动作战,战略负责人随着野战军行动直接指挥作战是必要的。”具体说啥我也没太看懂。

真正有趣的是这一幕——
1945年12月26日凌晨4时,华中野战军第八纵队政治部主任韩念龙代表新四军,主持在“洪部”礼堂举行的驻高邮日军受降仪式,在围观的人群中,有一个个子不高,穿一件普通军装的军人,全程静静观看整个受降过程,一言不发,直到仪式结束,他又悄悄离开大厅,走出前院,回到野战军司令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