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国考「言语理解-段落概括」难题解析

全文字数|4.1千
阅读时间|14分钟
图片来源|网络
1.选择和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2.不要误解词语的含义
3.出的不够好的题
4.「反套路」的有趣结果
5.「找关键词」题目的关键技巧
本文为2014国考正确率≤60%的「言语理解与表达-段落概括」难题解析。

一、选择和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2014国考43题】偶然性在心理学中扮演的角色时常被外行人士甚至临床心理从业者忽略。人们很难意识到,行为的变化有一部分是随机因素引起的,因此心理学家不应自诩能够预测每一个案的行动。心理学的预测应该是概率性的,表示自己可以在个体层次上进行心理预测,是临床心理学家常犯的错误。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人的行为发展变化具有偶然性
(B)心理学的预测是对行为的总体预测
(C)目前对人类行为预测的准确性还不高
(D)临床心理学家更擅长对个体进行心理预测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人的行为发展变化具有偶然性
(B)心理学的预测是对行为的总体预测
(C)目前对人类行为预测的准确性还不高
(D)临床心理学家更擅长对个体进行心理预测
正确率55%,易错项A

对段落拆分解析:
(1)心理学中的偶然性常被忽略。
(2)人们很难意识到,行为的变化有一部分是随机因素引起的,因此心理学家不应自诩能够预测每一个案的行动。
(3)心理学的预测应该是概率性的,个体层次上进行心理预测是临床心理学家常犯的错误。
可发现(1)(2)(3)都在讨论「心理学」和「偶然性被忽略、行为的随机因素、无法预测个案、概率性」之间关系,直接排除不涉及「心理学」和「行为、预测」的ACD项。B「心理学的预测是对行为的总体预测」中的「总体预测」与「无法预测个案」的意思相近,正确。
C「目前对人类行为预测的准确性还不高」明显错误,原文为「……不应自诩能够预测每一个案的行动……预测应该是概率性的」,即已经非常明白地表明「个体具体行为无法预测(而不是目前不高),但可以从整体概率上预测」,且C不涉及心理学,排除。
D「临床心理学家更擅长对个体进行心理预测」直接排除,根据对「心理学家不应自诩能够预测每一个案的行动」的分析可知D描述错误。
A「人的行为发展变化具有偶然性」为本题易错项,该选项错误之处有两点:
一是没有提到「心理学」,这和CD错误点相同。
二是原文描述为「行为的变化有一部分是随机因素引起的」,而A为「人的行为发展变化具有偶然性」,对比可发现A加入了原文中没有的「发展」二字,同时把「行为的变化有一部分」扩展为「人的行为」整体,和原文描述范围区别很大,排除。
综合考虑,B为本题唯一合适答案。
本题B的描述和原文并不完全一致,但对段落拆分解析后可发现,只有B和原文最为接近,其他选项都和原文至少有两处严重不符,因此本题只能选B。
需要注意全文都在强调「心理学」,因此可根据这一特点确定B选项正确。

二、不要误解词语的含义
【2014国考45题】将「幸福」传感器放在人体表面或植入人体,通过各项指标可测出人们每一刻的幸福指数。没有一个「幸福」传感器会是完美无缺的,而且也不需要。温度计被发明出来时也很不精确,但随着时间推移,温度计的设计日渐精致,现已是不可或缺的日用品。科学家们相信,「幸福」传感器也将遵循类似的进化进程,虽然它们在评估人们心理状态时总会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可穿戴传感器却已比衡量幸福的传统工具来得更为低调,更加易用。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任何「幸福」传感器都不可能完美无缺
(B)「幸福」传感器将成为不可或缺的日用品
(C)「幸福」传感器会向着高精度的方向发展
(D)人类并不需要完美无缺的「幸福」传感器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任何「幸福」传感器都不可能完美无缺
(B)「幸福」传感器将成为不可或缺的日用品
(C)「幸福」传感器会向着高精度的方向发展
(D)人类并不需要完美无缺的「幸福」传感器
正确率53%,易错项C

对段落拆分解析:
(1)「幸福」传感器可测出人们每一刻的幸福指数。
(2)没有一个「幸福」传感器会是完美无缺的,而且也不需要。温度计就是类似的例子。
(3)科学家们相信,「幸福」传感器也将遵循类似的进化进程,虽然它们在评估人们心理状态时总会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可穿戴传感器却已比衡量幸福的传统工具来得更为低调,更加易用。
拆分后可知,文章强调的是「幸福传感器」将遵循类似「温度计」的进化过程,逐步变得更加精致、易用且像日用品一样不可或缺。
观察4个选项,可发现它们都在强调「幸福传感器」的不同角度,其中:
A强调「不可能完美无缺」;
B强调「将成为不可或缺的日用品」;
C强调「向着高精度的方向发展」;
D强调「不需要完美无缺」。
虽然ABCD强调的角度在文中都有所提到,但只有B符合题意,正确。
本题易错项为C,原因是文中提到了「精致」,但「精致」≠「高精度」,不要误解词语的含义。另外,由题干「不会完美无缺」「有一定不确定性」等描述可知,「高精度」不是其主要进化路线,错误。
一定要读懂题干,理解其强调的角度。

三、出的不够好的题
【2014国考46题】通过遥感探测发现,每年10月到次年的3月期间,每2~3天在2公里以上的高空就有一股从西风带吹来的浮尘,当它抵达华北平原上空后,由于地势降低,风速下降以后浮尘便会往下与污染物相混合,遭遇水汽后细粒子个体便迅速增大,造成大范围高强度的污染现象。如果遇上南边气流比较强,会形成华北地区持续多天的重污染天气。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华北地区空气污染现象的:
(A)形成原因
(B)形成过程
(C)覆盖范围
(D)发生时间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华北地区空气污染现象的:
(A)形成原因
(B)形成过程
(C)覆盖范围
(D)发生时间
正确率??,易错项/

对段落拆分解析:
(1)每年10月到次年的3月期间,每2~3天在2公里以上的高空就有一股从西风带吹来的浮尘。
(2)当它抵达华北平原上空后,由于地势降低,风速下降以后浮尘便会往下与污染物相混合,遭遇水汽后细粒子个体便迅速增大,造成大范围高强度的污染现象。
(3)如果遇上南边气流比较强,会形成华北地区持续多天的重污染天气。
很明显本题重点不是在说华北地区空气污染现象的「覆盖范围」和「发生时间」,CD错误。但排除CD后,很多考生会在AB中纠结,其实本题出的不好,AB都可以说是正确的。
A「形成原因」重点强调「有因必有果」,将「华北地区空气污染现象」视为结果,则由题干可知,其原因已经清晰的解释了出来,即:
「高空就有一股从西风带吹来的浮尘」→
「抵达华北平原上空后浮沉下沉」→
「由于各种因素(污染物混合、遭遇水汽、南边气流强),加重污染」
可以发现,解释「华北地区空气污染现象形成原因」原因时,也顺带将「形成过程」详细描述了一遍。也就是说,本题中AB两个选项基本等同,因此这道题出的并不好,理论上AB都正确。
由于公务员考试不公布正确答案,因为无从得知本题究竟应该选什么,但是只要没有误选CD,这道题就没有错误。
此类题不用纠结,可能一百多道题中就只有一道,一旦遇上的话,能够用自己的逻辑说服自己就可以。

四、「反套路」的有趣结果
【2014国考53题】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利亚斯·卡内提的杰作《群众与权力》是一部分析不同族群特征的最具影响力的著作。该著作从不同角度剖析群众的形象,首先是按国别、地缘、族群来展开,并去分析每个国家特殊的文化背景,由于作者没有从经济层面展开分析,在国别分析中范围仅限于欧洲,因此,本文尝试_______。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A)从经济层面来谈谈欧洲族群特征研究对我国的启示
(B)从文化层面来谈谈特殊文化背景对欧洲族群的影响
(C)从文化层面来谈谈欧洲文化背景对日本族群的影响
(D)从经济层面来谈谈中国和日本的族群特征及其启示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A)从经济层面来谈谈欧洲族群特征研究对我国的启示
(B)从文化层面来谈谈特殊文化背景对欧洲族群的影响
(C)从文化层面来谈谈欧洲文化背景对日本族群的影响
(D)从经济层面来谈谈中国和日本的族群特征及其启示
正确率54%,易错项A

对段落拆分解析:
(1)《群众与权力》从不同角度剖析群众的形象,首先是按国别、地缘、族群来展开,并去分析每个国家特殊的文化背景。
(2)由于作者没有从经济层面展开分析,在国别分析中范围仅限于欧洲,因此,本文尝试_______。
本题看似难度很高,但只要理解上文的含义,还是很容易做出来的。
(1)简单介绍了《群众与权力》,而(2)说到了该书的两个不足,一是「由没有从经济层面展开分析」,这句话意味着「本文将从经济层面展开分析」;二是「在国别分析中范围仅限于欧洲」,这句话意味着「本文涉及的国家将不再限于欧洲」。综合考虑,本题D「从经济层面来谈谈中国和日本的族群特征及其启示」正确。
本题其实没有什么可分析的点,ABC要么没有涉及经济层面,要么还是涉及欧洲国家,不符合题意。值得一说的是,这道题是一道「反套路」题,凡是跟着公考培训机构死记硬背学各种「套路」「秘籍」的,很可能就会做错这道题,反而是没什么负担的、没参加过公考培训机构的考生较容易做对。
D「中国和日本」和上文似乎无关,但本题就是要选择和欧洲族群无关的选项。

五、「找关键词」题目的关键技巧
【2014国考60题】在我10岁的时候,就辍学回家当了农民,当时我做梦也没有想到几十年后,我竟然成了一个以写小说为职业的人。我在农村度过了漫长的青少年时期,在这期间,我把周围几个村子里那几本书读完之后,就与书本脱离了关系。我的知识基本上是用耳朵听来的:就像诸多作家都从老祖母讲述的故事里汲取了最初的文学灵感一样,我也有一个很会讲故事的祖母,还有一个会讲故事的爷爷,还有一个比我的爷爷更会讲故事的大爷爷──我爷爷的哥哥。村子里凡是上了点岁数的人,都是满肚子的故事,我在与他们相处的几十年里,从他们嘴里听说过的故事实在是难以计数。
这段文字的关键词是:
(A)耳朵 阅读 回忆
(B)耳朵 阅读 灵感
(C)阅读 故事 灵感
(D)阅读 故事 回忆

这段文字的关键词是:
(A)耳朵 阅读 回忆
(B)耳朵 阅读 灵感
(C)阅读 故事 灵感
(D)阅读 故事 回忆
正确率51%,易错项B

对段落拆分解析:
(1)在我10岁的时候,就辍学回家当了农民,当时我做梦也没有想到几十年后,我竟然成了一个以写小说为职业的人。
(2)我在农村度过了漫长的青少年时期,在这期间,我把周围几个村子里那几本书读完之后,就与书本脱离了关系。
(3)我的知识基本上是用耳朵听来的:就像诸多作家都从老祖母讲述的故事里汲取了最初的文学灵感一样,我也有一个很会讲故事的祖母,还有一个会讲故事的爷爷,还有一个比我的爷爷更会讲故事的大爷爷──我爷爷的哥哥。村子里凡是上了点岁数的人,都是满肚子的故事,我在与他们相处的几十年里,从他们嘴里听说过的故事实在是难以计数。
「找关键词」题目有个关键技巧,那就是优先看选项。本题可一眼确定不需要找3个关键词,而是找2个,因为ABCD均有「阅读」一词。
首先通过拆分解析可知,本文的后半部分(3),也可以说是大半部分,一直在强调「故事」,说着各种各样的故事,因此最明显的关键词是「故事」。
根据(1)「做梦也没有想到几十年后,我竟然成了一个以写小说为职业的人」和(3)「就像诸多作家都从老祖母讲述的故事里汲取了最初的文学灵感一样」的对应描述可知,「灵感」贯穿了本文的主线,「通过故事获取灵感」是文章的核心内容。
此时3个关键词找齐,即C选项正确。
这道题严格来说出的并不好,最主要的2个关键词应为「故事」「灵感」没错,但第三关键词应为「回忆」而不是「阅读」,因为本文「阅读」只是个点缀(读完几本书就不读了),但「回忆」却首尾呼应,所以比「阅读」更重要。
此类题较为少见,一定要第一时间确定只需要找2个关键词,节约思考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