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凯平×傅佩荣:在现代社会,修心是永恒不变的主题 | 大师对谈(下)


在上两篇中,两位老师为国学心理学的概念做出了讲解,也为人们怎样找到在社会中的定位给出了方向,那么在最后,老师们会告诉大家如何学习国学和心理学,各个学派之间又有着怎样的不同和共通点。和大渔一起,学会在生活中感受真理。

彭凯平:您认为年轻人该怎样学习国学呢?
傅佩荣:我觉得年轻人一定要先学习儒学,这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儒家对于年轻人的人生方向、自我修炼、为人处世都有很好的指引。学论语有个好处就是孔子有很多学生,他因材施教,年轻人总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比如我像子路,我像子贡,那么我就可以从他们那里直接向孔子请教。

傅佩荣:另外对年轻人我喜欢强调“三自主义”。
第一个,自力更生。人的基本尊严是靠自己活下来。无论如何要坚定自己的脚步,自力更生。
第二个,自强不息。每天都是新的一天,每天都要想今天该怎么过?什么都是空的,把今天过好生命就充实了,这就是自强不息。
第三个,自得其乐。你要让自己从你做的每一件事中获得快乐。
彭凯平:这也是我们积极心理学经常讲的。很多人误以为积极心理学就是让人要快乐,其实这个“积极”不仅是形容词,也是动词,人要通过自己不断的奋斗到达真正的幸福。
彭凯平:在中国没有⼼理学之前,您觉得中国传统⽂化是怎么解决人的心理问题的?那时的心理学是不是以某种方式存在着?
傅佩荣:多少年以来,中国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就是靠诵读经典来慢慢化解心理问题的。论语、孟子对我们现代人可能很遥远,但是自宋朝以后,他们的人生环境就是和这些经典相伴的,遇到任何问题都会在圣贤的言论中寻找答案。
比如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他们在用这点要求自己的时候,就会觉得孔子和他们站在一起。身处窘迫的时候,想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会感觉孟子在支持着他,古时候很多文人就是靠这种圣贤的信念支撑下去的。那么有些人受不了了,就会转而接受道学,跟世界保持距离,摆脱外物的干扰,所以魏晋之后道家是显学。
彭凯平: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的梁启超先生曾说过,佛学是中国人的心理学,可能有点绝对,但也说明了中国的国学里头蕴藏着心理学的力量和智慧。其实Psychology这个词早年间一直被翻译成灵学、生命学、命学,“心理学”这个概念还是后来国学大师王国维定下来的。
彭凯平:我们说儒释道,包括佛学都是关于“修心”的学问,您认同吗?您能概括一下它们对“心”的核心理论吗?
傅佩荣:佛学比较简单,因为它是宗教。所有宗教对于人的心理的问题都有答案——你这一生所遭遇的、所困扰的,前世有原因,后世有报应。宗教对人心理的影响很直接,想通这个你的人生就没什么执念烦恼了,我现在受难是因为前世造了业,这一世受苦受难,下一世就会有福报。所以一般信仰宗教的,很少会有抑郁倾向和自杀风险。
然后儒家的话比较积极。它讲你与其去伤脑筋、去烦恼,你不如积极奋斗;往内走不如往外走,我要和人群交往,发展积极的、适当的关系。这个对心理的帮助就很大,因为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心理问题往往来自于和人的互动,比如人际关系、亲密关系。所以在儒家思想里面,他强调了礼这个字——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对自己有了一些约束才能更好的发展人际关系。
至于道家就是对心理学来说最好的一个帮助了。你只要看看《庄子》里面的故事,你马上觉得你活在世界上有什么好抱怨的,人活着就应该很开心的。

彭凯平:您提到“自我约束”,在这一点上,儒释道佛之间是否有共通点呢?
傅佩荣:是的,所有的学派只要谈到人生的问题一定都是从自我约束开始。因为人生的很多问题就是从人与人互动的时候出现的各种状况而来的。
损人利己,这四个字可以概括所有人际交往的困难,你只要损人利己,困难就来了。因为别人也跟你一样的想法,到最后出现各种矛盾冲突。所以所有的宗教像天主教、基督教也有十戒。儒家跟佛学在修养方面可以相通。
道家的修养就比较复杂了,它的修养其实不放在戒上面,它更侧重人的认知模式。比如学老子就要把认知从三个层次来看待:
第一,我能认知到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但如果我都追求好的,别人也要,那就会发生各种冲突了。所以我们要把区分好坏的认知,提升到第二个,如何避难的认知,避开灾难。
“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我明明知道那样子很光彩,但是我知道后面有会有后患,所以我就甘愿守在比较差的地方,不会惹来灾祸,这是道家一种为人处事的态度。
第三个是把知当做启明,从道来看一切,这是最高境界。如果练到从道看一切的话,我就不会有任何复杂的欲望,有得才有失,有成才有败,我现在没有得失心,也没有成败的意念,那我怎么会有烦恼呢?所以这个道家的智慧实在是有待我们去开发。在心理学方面如果研究道家的话,光是把无为两个字用在治疗心理疾病上都会有很大的效果。

彭凯平:有人说孔子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甚至说孔子是“私生子,这是真的吗?在那样一个年代,一个无父的人是怎么成为一个大家的呢?
傅佩荣:事实上,孔子不是私生子,也不是无父,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在论语里别人称孔子是“周人之子”,周人就是周易,他父亲当过周易的大夫,这是很明确的事实。孔子的父亲总共成过三次婚,有九个女儿,到孔子出生时他父亲已经60多岁,而母亲才17岁。孔子三岁时他父亲就过世了,所以不是不知其父,私生子也都是谣传。
我为什么这么肯定呢?因为后来孔子因博学而出名,被鲁国的一个大夫请去教他儿子礼仪,这个大夫特别提到了孔子的祖先是商朝宋国的王室。所以孔子能弄清自己的身份,内心是很坚定自信的。

孔子一生的发展其实很少提到他的家庭背景,他只说过一句话,“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我年轻的时候家里非常贫穷卑微,所以我学会做很多琐碎的事情。他不在乎小时候家里多贫贱,但是他的身世背景让他注意到商朝的文化水平、宗教信仰、礼仪制度。他认为商朝的文化高于周朝,所以努力学习设法恢复商超礼仪,后来慢慢成为了鲁国最有学问智慧的人。

彭凯平:王阳明先生与孔子被梁启超称为“两个半圣人”中的两个圣人,他在心学中提出的观点:致良知、知行合一、吾性自足,对于我们积极心理学来讲是一个非常核心的观念,您怎么看待王阳明先生的地位的呢?
傅佩荣:王阳明先生的一生确实很精彩,他的学说对明朝的贡献非常大。他的学说和朱熹是完全不同的,朱熹是理学,王阳明是心学。
但他的内容并没有那么简单可以理解。譬如他说 “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辩他吉凶灾祥?”但他57岁去世之后,天地鬼神依旧存在,所以他的学说是有主观性的,我们哲学上叫“主观唯心论”。但我很欣赏他的修养观,知行合一是铁定的真理。

不论是传统国学和积极心理学,本质都是对人的心智成长的探索。保持一颗自束、进取、积极的心,在现代社会中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心灵净土。跟随老师们的脚步,去感受积极的人生吧。

https://www.dayuclas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