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三装甲轮战篇(一)Kfz.13/14
1918年11月3日,德意志第二帝国皇帝威廉二世被迫退位,宣告了霍亨索伦王朝的终结。次年初,新生的魏玛共和国在巴黎和会上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凡尔赛条约》,德国不但被完全解除武装还损失了大片领土,而巨额的战争赔款(直到2010年才还清)又限制了战后的经济复苏。直到1923年古斯塔夫·施特雷泽曼上台后,其凭借高超的外交手段为已经没有武力保护的德国获得了一个较为稳定的外部环境,才打下了德国复兴的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德国又有了研发新装备的余力。

Part1 Kfz.13

1929年,德国在Adler 12N-RW型民用轿车底盘的基础上开发出了战后第一种装甲车Kfz.13(注:Kfz是德语kraftfahrzeug的缩写,意为机动车辆)用于自卫兼做演练坦克战斗队形之用。该型车从1932年开始,由戴姆勒-奔驰公司量产,生产工作持续到1934年,总产量为147辆。早期主要装备于德军的摩托化侦察大队。

基本性能
乘员:2名
(驾驶员、机枪手,后者兼任车长)
发动机动力:60马力
(6S型直列式六缸汽油发动机)
战斗全重:2.1吨
最大速度:公路70公里/小时
最大行程:公路300公里、越野230公里
长度:4.20米
宽度:1.70米
高度:1.46米
主要武器:一挺7.92毫米 MG13
(后期更换为MG34,机枪射界360°,俯仰角 −35°~ +65°,备弹2000发)
装甲:底盘5毫米,车体四周8毫米
(装甲材料为经过表面硬化处理的轧制钢板)



Kfz.13作为一款民用轿车半路出家而来轻型侦查车辆自然存在着许多不足。其过于薄弱的装甲使该型车的战场生存率很低,而轿车的底子又使其不可能获得较好的越野性能。

所以从1938年开始,该型车就被更新式的Sd.fkz.221系列(Sd.Kfz是德语Sonderkraftfahrzeug的缩写,意为特种机动车辆)装甲侦察车逐步代替,不过由于后者早期产能的不足,至欧战爆发前仍旧有相当数量的Kfz.13服役于一线非摩托化部队的侦查单位,在二战初期参与了大量军事行动,从占领捷克到横扫波兰,直到法国战役结束后才完全退出一线。


Part2 Kfz.14

由于Kfz.13的底子太薄,作为通用装甲车装上机枪及枪座后其狭小的车内空间已经无法搭载无线电通信设备。因此,作为专用无线电通信车的Kfz.14被开发出来,并在1932~1934年间量产了40辆。

Kfz.14与Kfz.13的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取消了固定机枪架,搭载了长距离无线电装置并安装了4根支柱安装在车体上层的可收放式方型天线,其余性能基本相同。



作战时一般由一辆Kfz.14和两辆Kfz.13组成编队执行侦查搜索与通信任务。

同为过渡型车辆,Kfz.14与Kfz.13一样在Sd.fkz.221系列量产后即被逐步取代,至法国战役后彻底退出一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