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公考复习之申论部分——考前答疑(上)

2020-07-25 13:52 作者:柯南家的小于  | 我要投稿

以下内容均来自郑老师本人答疑,文字部分由上岸村村民整理

问题1、请教郑老师,材料没有任何要点,光靠自己推导的小对策该怎么破解呢?即使有思路,在组织语言方面也有很大问题。临近考试了有什么好办法可以突击提升一下吗?

A.一般提出小对策题,即便材料中没有直接的对策可用,至少材料中会有问题,我们可以根据这些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发挥;

B.小对策题,尽量是朝着细节化通俗化方向去联想去发挥;需要自己的生活经验积累;

C.如果实在是自己无从发挥和组织语言,可以利用大文章理论素养比较细节化的部分,比如利用“简政放权理论”,但是尽量用八大理论中比较细节化的部分,比如简政放权中的这段,推进“五证合一”、“最多跑一次”改革,减少行政审批环节,压缩审批事项,简化审批手续,积极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通过让数据多跑路,换取群众和企业少跑腿甚至不跑腿。取消一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全面清理名目繁多的各种行业准入证、上岗证等。比如利用“技术创新理论”,也是尽量利用其中的细节部分,比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打破行政主导和部门分割,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评价成果的机制。发展技术市场,健全技术转移机制,创新商业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

D、反复揣摩咱们讲过的所有小对策题。

小结:小对策题细节化发挥,实在没有思路,尝试利用八大理论的对策做角度,发散自己的思维,平时要多积累常见的小对策。大家可以多总结,例如:提有关资金短缺的问题,有关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的问题,有关缺乏人才的问题等等,都是非常高频的,每一个问题有什么角度都可以用心总结一下。

问题2:请教郑老师,在材料比较多,内容又比较杂乱的情况下,应该怎么根据题目要求,选择所需的材料,形成逻辑性强的答案呢?

 首先,要注意整体的阅读作答顺序

1、可以先用10分钟对全部材料进行快速扫读,或者只读头尾材料,但不必细读;

2、围绕前几道小题,阅读他们各自指定的局部材料;

3、围绕大文章,有选择地挑选材料。

 其次、搞清楚该道题目的阅卷规则及其作答重点。比如

A、 概括题,阅卷踩点给分,而且是客观题,那么利用材料必须小心翼翼;

B、 比如,评论型小文章,对策不是重点,所以阅读利用材料的时候,不要过多被“对策所纠缠”,题目的重点,就是你阅读的重点,如果是观点评论,那就重点找意义、问题,如果是现象评论,那就重点找原因;

C、 比如,公文题以对策为重点,那么阅读材料就死死抓住对策,哪怕材料中没有对策,也要将问题、原因转化为对策。而其他的问题、意义,只需要兼顾捎带以下。而且,无论是评论还是小文章阅卷都不是完全踩点,只要抓住重点,相对到位即可,不必面面俱到;

D、 所以,阅读利用材料一定搞清楚题目阅卷规则和题目的作答重点。

小结:面对繁杂的材料,重点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和做题规则来做灵活调整。抓问题?抓对策?有选择性地进行。

问题3:请教郑老师,如果题目要求分析…现状,一般是要概括哪些要素呢?

1、如果材料中全都是负面的问题不足,概括现状就是概括问题;

2、如果材料中既有正面的做法成绩又有负面的问题不足,那就正面成就、负面问题都概括;

3、如果材料中全都是正面的做法成绩,那就只需要概括正面的做法成绩。

小结:分析现状,更多是指让你分析这件事或这个社会现象目前的状况如何,有好的有坏的,根据材料来做概括归纳。

问题4:请教郑老师,如何分辨观点评价和现象评价?

1、题干中有“现象”两字,自然是现象评论,以分析原因为重点,题干中没有现象两字,一般是观点评论,一分为二;

2、题干规定不明确,看材料。材料中以原因为重点,现象评论;材料中正面意义,负面问题,观点评论。

小结:观点评论倾向于对同个话题的不同态度,现象评论倾向于现象的问题到产生的原因再到怎么解决的分析过程。

版权全部来自上岸村!!!我只负责搬运



公考复习之申论部分——考前答疑(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