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庞·《乌合之众》·其一
我看的是这个版本。有意思的是,这书正文160页,结果译序27页,罗伯特·墨顿的序30页,作者前言和导言一共12页。显然这样的篇目安排,就是在说,请先享受前戏。
本篇读书笔记记录的内容均来自译序。
没想到译序的引文都这么有味道。这反映的就是译者冯克利的倾向了。毕竟一位泰斗即使在某一领域一时无两,反对派的声音也不会少的,何况已经过了这么长时间了。我的判断当然不是只凭这一段,这是我通篇读下来的判断。
和我玩游戏一样,大多数游戏类型我并不喜欢,但还是会挑几个该类别的代表玩一玩(体育和恐怖类型除外,实在接受不了),既然是类型代表,多少也会有吸引我的地方。
笑出声。
我认为这种现象是因为个体所处群体给了个体一种小社会的感觉。此时小社会的法律也就替代了社会的法律。
后面这段论述与我的想法一致,群体人数的上升更让人认为这是小社会。社会结构与相应的社会意识在群体中重构了,比如法律、比如道德。
除了关于理性的定义我可能和勒庞不太一样,这段文字表达的其他观点我还是比较认可的。语言的堕落真是让人深恶痛绝,大家最熟悉的例子莫过于"同志"。
冷战美苏双方以及现在的美国都是这个宣传套路,你觉得自己国家的生活不好么,来试试美式自由(苏式民主)吧!只说你现在的生活不如意,仿佛去了美国(苏联)一切都会好起来。这种宣传套路我记得观察者网的Kris在一期节目里讲过。
群体中的大伙都不傻,谁不希望确定性?只不过出现极化的群体都发现,确定性并不在自己手里,明知被剥削却无能为力。所以极化的组织大多数(不光是组织,包括同一组织中的大多数成员)一开始并没有粉墨登场的野心,最多也就博博眼球算了。大家都是日子人,不是真过不下去了(或者某些领头的被开出了无法拒绝的条件),谁又想搏命呢?这是比人性更为根本的动物性,无论左右。
与上面那段讨论口号化的论述结合在一起看,这就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被污名化的原因,勒庞自己也知道。群体只是打着高尚的旗号而已,并不真正了解涵义,只知道口号化,煽动情绪,也就是低级红。在大治时代,低级红也就捞捞钱,在大乱时代,这撮人就是发生在最大范围内悲剧的直接凶手。这不是"政策是好的,只是执行歪了"式的辩解,而是事实。
这段是译序引用书中内容。如果没被断章取义的话,这段话即使放在今天的美国都不会有半数人支持。如此肯定的语气说这么极端的话,已经符合作者对极权煽动者总结的宣传技巧之一了。
这话对了一半,既是动力又是产物,并不矛盾,而是对立统一。想想饭圈粉丝对哥哥塑造的参与,想想MAGA因为疫苗嘘懂王。倒也是,那会的熊彼特哪见过这架势(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