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银幕内外的人——非常浅地浅论作品与观众

2019-06-28 22:14 作者:漱石Mona猫  | 我要投稿

       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文艺、娱乐作品映入眼帘,让人应接不暇。我们熟知的绘画、雕刻、建筑、音乐、文学、舞蹈、戏剧、电影乃至游戏,也就是我们人类发展至今的九大艺术形式。既然这些文学艺术作品出现了,那么必然有人、有观众会去观看,欣赏地观看,娱乐地观看,消磨时光地观看,或者批判地观看。但是往往就在观看时和观看之后,观众在表达对作品的见解,对作品的评价时,难免,或者说一定会出现诸多的分歧。虽然有句俗话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但从前些年的“你行你上”到这几年的“可以不喜欢,但别说出来”的这些言论可见,如何处理作者,作品,观众之间密不可分却又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似乎在当今社会并没有良好的体现出来。

       一九六一年周恩来总理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提到过:

人民喜闻乐见,你不喜欢,你算老几?上海人喜爱评弹、淮剧、越剧,要你北京人去批准干什么?领导人可以有喜好,有人爱看戏,有人爱看画,有人爱古董,这有什么关系?我们看了戏说好,不一定就好,我们的话靠不住,各人有各人的爱好,怎能作为标准?艺术是要人民批准的。只要人民爱好,就有价值;不是反党、*****的,就许可存在,没有权力去禁演。

这话可以说是点明了在我们国家,理想的作者、作品、观众以及有关部门之间的联系应该如何发展。有关部门依据相关法律条文审查,违反的依法处置,遵守的就让它存在;作者一方面满足自己的经济收入,一定程度上的迎合观众,同时以正确的导向作用引导人民,为人民创作;观众观看之后可以探讨评价,分析学习,但不去限制别人的不同思想,恶意诋毁别人的并非错误的观点;这样各方求同存异,才能达到“博取百家长,使得龙凤飞”的境界。

       然而在现在,有太多太多不和谐的因素充斥在这张关系网中。有人不允许自己不喜欢的作者存在,不允许自己不喜欢的作品存在,甚至不允许自己不同意的观点存在,就去恶意的攻击,无理的谩骂;作者一方面不顾作品的文学艺术价值,唯利是图,另一方面向观众妥协,拉低水平来获取大势所趋的关注,做向观众“下跪”的事情;这就导致本就佳作减少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作品被湮灭在了观众自审的汪洋大海之中。

       当今社会,这张庞大的关系网中三个由人组成的最基础因素——作者、观众等等,之中最为活跃,也最具影响力的因素当属观众。观众个体数目最为庞大,覆盖面广,观众的舆论和行动能影响另外诸多因素。甚至可以说社会中所有人,包括作者和其他因素都算是广义的观众。那么这张关系网中的最大问题一定也出在“观众”之中。那么观众的问题又在何处呢?自己喜欢的作品才赞美甚至吹嘘,对厌恶或无感的就去反对甚至诋毁,踩一捧一,非黑即白,古人都明白的“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道理被抛在脑后。在这些问题背后的主要源头之一就是:景观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控制。

       法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居伊·德波在《景观社会》中给出过一个关于景观的定义:

在现代生产条件占统治地位的各个社会中,整个社会生活显示为一种巨大的景观的积聚。直接经历过的一切都已经离我们而去,进入了一种表现。

那些无需证明真伪的“表现”占据了头脑的上风,虚幻的景象颠倒为真实,视觉表象篡位称王。作品指导人思考,而不再是人指导作品思考。

书中还写到:

景观表现为一种巨大的实证性,既无可争辩又难以企及。它所说的无非就是出现的就是好东西,好东西就会出现。它所要求的态度原则上就是这种被动的接受,通过其绝无争辩的出现方式,通过其对外表的垄断,景观实际上已经得到了这种被动的接受。

德波写下的这段话,其实说的是我们在景观社会中普遍的生存状态——被动的接受,接受景观的支配,接受景观用商品对社会生活的殖民,少数人演出,多数人默默观赏某种表演,沉溺于一种痴迷与惊诧的全神贯注中,这样一种在德波看来意味着控制和默从,意味着分离和孤独。景象叠映景象,人就生活在这光怪陆离的虚假幻象之中,悲情地依靠幻象而活被景观潜移默化地支配,好像百年前马克思把人们对商品的崇尚形容成崇拜某物的宗教一样,景观已成为这个时代的拜物教,也许就是原因所在吧。

       可我们又该何去何从呢?既然景观在束缚我们,那我们就打碎景观。让文学艺术作品被我们欣赏,而不是把它们作为现实生活的精神鸦片。正如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在《悉达多》(虽然得奖的并非这本书)中所写:

每一个真理的对立面也同样是真理,也就是说只有片面性的真理,才能够表达或付诸语言,任何可以用思想去想或用语言去说的东西,都是片面性的,都只有一半,大多缺乏完整性,圆满性和统一性。

广博的、大量的学习的同时,学会去独立的思考问题,不去被别人的思想牵着鼻子走。尊重彼此,尊重彼此的观点和见解,只有互相取长补短,才能更好地欣赏作品,更多地从中汲取学习。让生活成为艺术,不要让作品成为生活。

 

深受水王和戢子丰老师的影响,论证很不充分,说得极度片面,各位看个乐吧!╮(╯▽╰)╭

(《景观社会》相关部分借鉴https://book.douban.com/review/8832357/


银幕内外的人——非常浅地浅论作品与观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