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取关中,为什么这场争夺战中失利的刘邦却最终成为了人生赢家



本期话题
争夺关中是刘邦与项羽决裂的起点,为什么在这场争夺战中失利的刘邦却最终成为了人生的赢家呢?
入关
在沛县起义之后,摆在刘邦面前的难题主要有两个:

首先,沛县地方太小,组织不起一支有规模的起义军。
哪怕萧何、曹参、樊哙都全力以赴地协助刘邦组织起义队伍,全县满打满算也就凑了两三千人。
相比之下,那个身处沛县东南方向,跟刘邦一样被民众推上县令之位的东阳人陈婴,刚刚起事的时候,仅在东阳一县就招募了两万人。
不但起义军的规模小,实力弱,而且招募来的这两三千人也并不全都心甘情愿地听刘邦使唤。
在刘邦率领起义军向北攻击方与的时候,他留下沛县世族雍齿镇守家乡丰邑。
结果一向对刘邦的领导不大服气的雍齿在魏国的引诱下反水,这给了刘邦沉重的打击。

多年之后,已经君临天下的刘邦荣归故里,宣布从此免除沛县百姓的徭役以示优遇。
父老们在感激的同时提醒高皇帝,丰邑是否也可以照此办理?
刘邦说起往事,仍然耿耿于怀:“丰邑是我生长的地方,我从来没有忘记过它。我只是不能接受他们跟着雍齿一起来反对我。”
家乡人带给了刘邦背叛的伤痛,至于那个带头造反的雍齿,刘邦告诉张良:“我这辈子最恨的人就是他!”
不是刘邦小气,而是事业草创之际,他手里就只有这点儿本钱,经不起折腾。
在刘邦举义的时候,山东六国的贵族后裔们已经纷纷起来复国,天下迅速进入了混战割据的局面。
以刘邦手里这点儿实力要想自立山头实在太困难了,于是他选择了投靠项梁。
慷慨的项梁给刘邦补充了五千军队,十员将领,并安排他与侄子项羽并肩作战。
对刘邦来说,项梁应该是他遇到的第一个贵人。
但他真正迎来命运的转折却是在项梁阵亡以后。

本来与项羽搭档,刘邦接连多次击败了秦军,但定陶一战,项梁战死,楚军大败,这次惨痛的失利最终促成了楚国军事战略的重大调整。
调整的结果是,宋义、项羽和范增率领楚军主力北上救赵,而刘邦则领了一支偏师西入秦关。
从后来的形势发展看,楚怀王的这个安排是让刘邦得了便宜,避实击虚,占据了入关灭秦的首功。
但在做出这个安排的当时,我推测楚怀王并没有刻意优待刘邦的意思,非但不是优待,甚至这是个其他人都不愿接手的烫山芋。
刘邦为什么会成为西征的优先人选?这里面可能有几个原因。

首先,在项梁战死之后,楚国的主要军事力量还剩项羽、吕臣与刘邦统领的三支军队。
项羽是故楚的旧贵族,而吕臣则是陈胜的亲信。前者有渊源,后者有资历,打个不恰当的比喻,他们是“浙江籍黄埔系”。
所以项梁战死之后,楚国全面战略收缩,吕臣与项羽分别驻军彭城两侧,东西拱卫楚怀王。
后来楚怀王甚至直接将这两支军队的指挥权收归自有,将他们变成名副其实的“中央军”。
相比于这两支嫡系部队,被派驻到砀县的刘邦军更像是楚怀王眼里的地方杂牌武装。
所以命刘邦远征西秦,而安排项羽就近支持赵国,这里面应该有楚怀王保存实力,拥兵自重的考虑。

其次,在经历了陈胜与项梁两位军事统帅的阵亡之后,楚国内部对于秦朝的军事实力产生了严重的畏惧心理。
“靠拳头打进函谷关去”的想法在怀王身边的老将们看起来是不太现实的。
相对于纯粹依靠军事手段,他们认为楚国更应该加强政治宣传,利用关中百姓对秦朝严刑峻法的不满情绪,鼓动他们起来配合楚国的西征军行动。
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老将们认为最合适的西征人选就是刘邦。
同项羽在战场上的无坚不摧比起来,刘邦善于做群众工作的特点容易被人忽略。
但这恰恰是他最重要的长项。
日后入关,约法三章,迅速赢得秦地百姓的支持就是最好的证明。

最后,刘邦从前曾经因为服徭役到过咸阳,还见到了秦始皇。对于西行入关的线路,沿途的关卡防御、民俗民情应该有所了解。
对刘邦来说,入关虽然是个艰巨的挑战,但也同时意味着难得的机遇,一个能够让他自立门户的机遇。
因为楚怀王与众将领做了约定:谁先攻破函谷关占领秦地,谁就做关中王。
这本来是一张类似周平王赐予秦襄公岐、丰之地的空头支票。
周平王说:“戎狄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史记·秦本纪》)
而楚怀王明知道诸将都畏惧秦军,不利先行入关,于是画了大饼“先入关者王之。”
但秦国当初既然能领着这张空头支票打出一片江山来,他刘邦又何尝不可?
何况刘邦投靠项梁并非出于对楚国的忠心,就像刘备投靠曹操一样,他始终是要走的。
入关为王,这便是自立门户的绝好机会。

我相信,当刘邦决心西征的时候,他对关中王这个位置是志在必得的。
这从后来的几桩事情上可以看得出来:
首先,刘邦最初计划的西征路线是从砀县沿睢水北上,先攻克洛阳,然后经函谷关入秦。
这条线路应该是刘邦从前去咸阳走过的。
虽然这条路线比较近,但是沿途秦军的防御能力却非常强大。
因为洛阳是中原的核心城市,而函谷关则是关中的东大门。以刘邦薄弱的军力基本啃不动这些重镇。

事实也证明,刘邦在洛阳以东与秦军交战,攻坚不利。
但即便如此,他也不允许别人染指关中。就在刘邦略取洛阳的时候,经营河内的赵将司马卬有意渡过黄河,南下入关。
刘邦得知这个消息,抢先攻占了阴平,毁掉黄河渡口,截断了司马卬的道路。
这同后来刘邦封闭函谷关,将项羽等山东诸侯挡在关外的行动如出一辙。
按照楚怀王与众将领当初的约定:“先入关者王之。”
既然有个“先”字,就意味着其他人也有竞争的机会,包括项羽。
但刘邦却把西征当做是他的专属。
后来的楚汉之争,刘邦在广武数落项羽的十大罪状,其中说到“项羽解了巨鹿之围以后应该返回彭城向楚怀王还报,可是却擅劫诸侯兵入关。”
这是摆明了吃独食,不准他人分一杯羹。

其次,刘邦在洛阳受挫之后,绕道南阳,从武关入秦。
刚刚接受了秦王子婴的投降,刘邦就迫不及待地向大家宣布:“吾当王关中。”
而这个关中王在项羽分封的时候刘邦没有拿到,这便成了他数落项羽十大罪状的第一条:“负约,王我于蜀汉”。项羽的这条罪过之大,甚至排在了贼杀义帝之前。
可见对关中王这个位置,刘邦有多么的垂涎。

之所以这么想当关中王,除了自立门户的迫切愿望之外,跟刘邦对关中的记忆可能有关系。
刘邦早年去咸阳服徭役的时候,司马迁说他“纵观”——尽情地欣赏咸阳的风光。
帝都的雄伟壮丽,始皇帝的三千威仪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秦始皇的忠实崇拜者,他情不自禁地发出了“大丈夫当如此也”的感慨。
如今有机会在秦朝的龙兴之地践祚称王,刘邦又怎能放过这个机会?

在刘邦竞逐关中王的道路上,对他威胁最大的人是项羽。
因为当刘邦还在谋划如何突破武关的时候,项羽已经招降章邯,扫清了河北的秦军。章邯投降之后,项羽封他为“雍王”,这明显是为今后的“秦人治秦”预做布局。
我们不能说封章邯为雍王这招棋是项羽刻意针对刘邦放出来的。
因为从历史上看,刘、项二人在之前的并肩作战中应该建立起了相当融洽的战友关系。
当刘邦受命西征的时候,其他将领对此避之唯恐不及,唯一一个主动请缨,要求与刘邦共同西进的就是项羽。
注意,项羽的要求不是把他和刘邦的任务调换过,让刘邦北上救赵,让他西征,而是要求与刘邦一同西征。
当所有人都把西征关中视作硬闯龙潭虎穴的时候,项羽出征一定会选择自己最信赖的战友,而他的选择是刘邦。

另外,在项羽封章邯为雍王的当时,刘邦的确还没能攻破武关。
项羽只是根据楚怀王与诸将的约定在救赵之后继续西进,笼络章邯也是为了顺利入关。
而且从地理上说,项羽从河北穿过河内,在洛阳北面渡过黄河,然后扣关函谷,距离并不远。
他与刘邦谁能率先入关尚未可知。
但最终的结果是刘邦率先入关了,而随后入关的项羽并没有承认刘邦为关中王,反而将他分封到了汉中。
项羽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必须要维护一条分封原则,那就是随他征战的军功新贵一定要获得分封的优先权,他不能为刘邦一人破例而得罪一大批追随者。
而这埋下了刘、项二人最终决裂的伏笔。
汉高祖
刘邦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夺取天下的想法呢?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项羽的谋士范增在鸿门宴之前说: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史记·项羽本纪》
照范增看来,似乎刘邦在刚一入关的时候就已经在为夺取天下预做准备了。

但在戏下封建之后,刘邦之国,准备就任汉中王,韩信却说:
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而王独居南郑,是迁也。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日夜跂而望归,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有大功。天下已定,人皆自宁,不可复用。不如决策东乡,争权天下。
——《史记·高祖本纪》
韩信只说到从南郑杀回关中去,“可以有大功”,并没有说“可以有天下”,又似乎刘邦君臣此时对未来的远景规划比范增想的要更保守。
刘邦本人第一次亲口说出夺取天下的话,是在公元前205年的四五月间。
那时刘邦率领的五诸侯联军共计五十六万人在彭城被项羽亲自指挥的三万精兵杀得丢盔卸甲,流血飘撸。汉军的尸体填满了睢水,睢水为之断流。连刘邦的父亲刘老太公和妻子吕雉都做了项羽的俘虏。

可就在刚刚经历了这样的惨败之后,刘邦居然信心满满地对随何讲:“你这趟出使,只要能说服九江王黥布举兵叛楚,项羽一定会受他牵制。如果黥布能够拖住项羽几个月的话,吾取天下必矣!”
能从这样的惨败中看到胜利的曙光,单凭这一点,刘邦就是一个非常可怕的对手。
事实上,刘邦之所以敢在此时说出“取天下必矣”的豪言,是因为经过这次战役他已经看明白了,项羽在军事上最大的弱点是缺乏宏观战略思维。
在公元前206年的戏下封建之后,项羽分封的十八路诸侯各自之国。
齐国田荣因为对项羽的分封不满,率先反叛。
而刘邦趁着项羽北上攻击田荣的时机从汉中还定三秦,先后击溃了项羽分封于关中的三位诸侯王: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将他垂涎已久的关中地区全部收入囊中。
面对着刘邦的来势汹汹,项羽的应对显得非常迟钝。
项羽一直滞留在齐地,甚至已经杀死田荣之后还不迅速掉头西进,反而因为不必要的烧杀泄愤激起齐国百姓新一轮的反叛,拖累了自己的脚步,这才让刘邦有机可乘,劫持五诸侯兵攻占楚都彭城。
虽然项羽闻讯之后从齐地回师,并在彭城以西大败汉军,但他在大局观上的不足已经被刘邦看了个明明白白。
从此之后,刘邦对付项羽的办法就是不断地开辟新战线,让项羽在多线作战当中疲于奔命。

派遣随何策反九江王黥布就是这个战略的第一步。
虽然黥布不争气,在背叛项羽之后很快就被楚将龙且击溃,没有起到有效牵制项羽的作用。
但韩信和彭越随后填补了黥布的空缺,正是他们在齐地和梁地对楚国发起的牵制作战,最终消耗并拖垮了项羽。

“大风起兮云飞扬”,项羽的人头落地,象征着三代以来世袭贵族政治的黯然落幕,而那个曾经低在尘埃里的屌丝刘季已经迎风而上。
汉朝,一个至今在中国人嘴里津津乐道的强盛王朝就在高祖刘邦的手里孕育而生了。

本文系晋公子原创。已签约维权骑士,对原创版权进行保护,侵权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欢迎分享转发,您的分享转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
— THE END —
文字|晋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图片|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