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灯笼,不中秋,这条东莞人必逛的“灯笼街”,是谁还没去过?
中秋国庆八天长假的脚步越来越近
不少街坊早已开始放假倒计时
要说去哪里感受节日的「仪式感 」?
灯笼一亮
还得是莞城的中秋味最浓
走进东莞人中秋必逛的“灯笼街”
提前感受中秋的“氛围感”
01
流光溢彩的“莞”式街头
巨出片!拉满中秋“氛围感”
老街市井,人流熙攘,中秋将至,花灯走俏···

这里是东莞传统手工灯笼的聚集地——莞城中山路,属于中秋节的仪式感,便藏在这一串串灯笼当中。



佳节喜日里,东莞的市民会购买灯笼以增光添彩,祈求平安。
广东人最为注重“好意头”!
东莞的手作传统灯笼,大多贴上有吉祥寓意的花纸,比如仙姬送子、状元及第等等···
期盼家族儿孙满堂,家中学子金榜高中,前程锦绣!



好运连连的锦鲤灯笼
举起来摇头摆尾一圈!好不神气!
四色的吊空圆环灯笼,边缘处洒满金粉
风一吹来,灯笼摇摇,彩条飘飘···

等到夜晚时分,拉上飞机滚球灯笼
走在街头,回头率超高,要多拉风有多拉风~
八月初一到八月十五之间,东莞有“外婆送中秋”的传统习俗。
外婆买上一盏传统灯笼,用红桶装上月饼、苹果、柚子、柿子、橘子、葡萄、花生···
送到女儿家,图个好意头,寓意用灯笼照亮女儿一家的前程, 照得人丁财旺,保佑外孙平安康乐!

孩童在中秋,
提着灯笼街头玩耍,又称“游耍碌”。
“游鱼游沙碌(灯笼),添油添蜡烛。”
02
斑驳砖墙中屹立的骑楼老铺
改良!续写传统灯笼的新生故事
卖灯笼的店主告诉我们,
他这一代年轻人,已经不会做灯笼了。要追溯到爷爷辈,才有手作灯笼这门技艺。

在店主的介绍下,我们寻找到了莞城里为数不多的传统灯笼手艺人——华姨。
她向我们介绍到,这个中秋节,她做了几千个灯笼,花了将近两三个月的时间!
生意不错!不少镇街里的人,都特意来中山路,找她批发灯笼。
破篾、编织、贴花、上漆、描花···
一整套工序完成后,一个灯笼仔才算制作完成。

莞城西隅的王屋街里,
有一家百年老店——王藻记花灯。
店主王浩均是莞城花灯的第三代传承人,他不断地对传统花灯进行花样翻新,续写东莞非遗的新生故事。

据王浩均介绍,
早在五六十年代,花灯市场最为兴旺。
王浩均的父辈开店时,要请上二十多个伙计,一年能做五六千盏灯。而到如今,一年五六百盏花灯都做不到了。

莞城花灯的制作有大大小小100多道工序,从破竹篾、扎灯骨到贴花纸,全部都是人工制造。
花灯工序繁杂,活计辛苦,耗时冗长,利润微薄,尤其是灯笼批量流水线生产以后,年轻人大多都不愿意学习这门技艺。


在这个中秋,王浩均对花灯的造型进行改良,推出了一批更受小朋友欢迎的迷你小花灯。
吊空圆环、八角宫灯、兔子、金鱼、小船等造型层出不穷、新颖别致,栩栩如生。

竹编舟上,坐着一只萌态毕现的小白兔,四周用花蝶和彩灯点缀,底下缀着红色流苏。小朋友们提起灯笼来,更添几分生气。

对于莞城花灯,王浩均有很深厚的感情,想把这份手艺传承下去。今年前往了北京朝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以及中央美术学院,交流莞城花灯的制作技艺。

王浩均前往北京交流非遗技艺
家里的第四代传承人,
更是开始跟着父亲学习花灯的制作技艺。

老街里的传统灯笼,
不仅仅是匠心手作的传承,
历经岁月淘洗,物件里蕴含的脉脉温情,花纸上承载的吉祥祝愿,都在诉说着一代代东莞人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收到外婆送的灯笼仔未阿?”
依旧会是这个中秋最值得期待的事···

策划| 向志清 刘妍静
来源| 文/官小群 图/官小群 金媛媛 受访者提供 制图/钟雨晴 视频/金媛媛
编辑| 金媛媛 见习编辑官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