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CB/边狱公司】罗佳考据——自我的矛盾
各位月计人们好,经过了第一章尤莉苹果的震撼和格里高尔的悲惨过往(以及浑身插满flag的死法),我们终于来到了各位喜闻乐见的J巢——罗佳专场。第二章在整体欢乐的气氛下也暗藏了罗佳内心的矛盾,而索尼亚对辛克莱所说的“那个孩子”以及结尾与赫尔曼的对话也将剧情进一步展开,围绕着金枝的几个势力之间的关系开始错综复杂起来.....
图标
罗佳的图标主体为一颗插着斧头的心脏,旁边围绕着四条丝带。这个就属于还原原著了,咱们的罗佳为了证明自己是个“不平凡的人”,在一天晚上,趁离自己住处不远的当铺老板娘阿廖娜一个人在家,用斧子把她杀了,结果碰上老板娘的异母妹妹回来,慌乱中又把她妹妹杀死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杀人的全过程进行了细致的描写,甚至逼真到让读者产生生理上的不适,让人感到恶心和不安,而罗佳也在杀人之后陷入矛盾之中,这种良心上的折磨便是原著名“罪与罚”中“罚”的第一层意思
服装
罗佳的面部很明显的化过妆,在所有女性罪人里是唯一一个,但同时也能看到,罗佳的大衣下边有明显的破损,给人一种明明过得不好还要强装出富有的样子。对于这一点,结合剧情,罗佳应该是对自我的自信,而依照她的说法,这种自信便是赌徒打败对手的关键。 需要注意的是,《罪与罚》原著中的罗佳并不是一个好赌的人,相反,他只是一个穷困大学生,因此LCB罗佳的形象更多的是一个结合体,结合了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及另一部小说《赌徒》的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另外,罗佳大衣上印的应该是自己的名字,别的罪人身上也能看到,可能是防止罪人们穿错大衣?
武器
罗佳的武器按照原著应该只是普通的斧头,但是月计显然经过了魔改,使其形式上更接近于欧洲的战斧。斧面上刻着的俄语正是罗佳的名字。 战斧的历史非常久远,基本上和人类历史一样久远。我国河姆渡文化出土数量最多的便是手斧,这和斧的实用性是紧密相连的,有这么一个既能参与捕猎,还能当做生产工具,打仗时还能拿来打人的东西,在原始社会那就是顶尖的存在。 战斧的使用方式是多样的,但最大的作用是破甲。中世纪锁子甲和全副武装的铠甲使得刀剑的作用微乎其微,而战斧能够集中斧刃力量大幅劈砍,如果骑兵使用更是势不可挡。中国古代的斧钺,先秦时期就退居战争二线,但宋元时期的大规模应用重甲也导致了战斧需求的明显提高。 在使用EGO时,罗佳展现的则是战斧的另一种用法——投掷。投掷的目的在于提前杀伤敌方,打破阵型。赫赫有名的维京战斧“有效射程”甚至能到达30米,效果类似于两边都在拿着长剑冲锋,你冲到一半掏出一把手枪来
(时代变了,大人)
,飞斧致胜可不只是一个传说
。
剧情
第一章作为虫叔格里高尔的个人章,在主线剧情上并没有太多推进,而第二章则是就原来第一章已经出现的几个势力进一步发展,同时也为第三章辛克莱剧情中“该隐印记”的登场做了铺垫。
第二章的整体节奏比较欢乐,同时也很好的体现出了罗佳自信的性格,J巢的奇点科技的出现原因也被揭晓——为了防止自己的“运势”被偷走。此外,索尼亚和赫尔曼之间的交谈,也说明了赫尔曼等人的目的并不只有金枝,以及从索尼亚开始出现的“该隐印记”和索尼亚对罗佳说“在你的几个朋友身上看见”也在暗示辛克莱以后也会拥有(或者已经有了)这个印记,只不过没有的人并不能看到。第二章埋下了很多的伏笔,而这些伏笔肯定会在后面一一揭晓。
在罗佳的金枝空间里,城堡突然长出鸡脚移动起来,并且追逐咱们。这里参考了斯拉夫民族里的民间童话传说——芭芭雅嘎。
芭芭雅嘎是一个专吃小孩的女巫,她长着铁齿、丑陋、驼背、骨瘦嶙峋、头发林乱、大大的鹰钩鼻、长长的指甲....你能想象到所有形容邪恶女巫的词用在芭芭雅嘎身上都很合适。她住在森林中一个长着鸡腿的小木屋里,这也是这个城堡的出处。
在斯拉夫传说中,芭芭雅嘎还有一个身份。在原始社会斯拉夫男孩要经历一个象征死亡与新生的仪式(这和《罪与罚》原著罗佳最终在索尼娅宗教思想感召下投案自首不谋而合),而芭芭雅嘎便是这个仪式的管家和守卫死者领地的卫兵,同时芭芭雅嘎在斯拉夫多神教时期也有另一种拿着剑的女神的形象。
月计在这里让芭芭雅嘎的小木屋和索尼亚出现,也就预示着罗佳即将要释怀自己的过去
性格
罗佳平常很喜欢开玩笑,她也不像其他罪人一样称呼但丁为“管理员”,甚至连咱们的维导她也直呼其名,喊格里高尔时用的还是表示亲近的爱称,这些都体现出了罗佳爱开玩笑以及自信的特点,但藏在这种表象下的,是她对于自己平庸的逃避。 罗佳和索尼亚在剧情中曾是志同道合的人,都在致力于让25号巷的人更好地活下去,然而两个人都走偏了。索尼亚在聚合起同伴的同时忘掉了本心,而罗佳为了救急杀死了当铺老板娘,虽然用老板娘的钱让贫苦的人暂时活了下来,却因此触怒了中指,还是没有改变那些人惨死的命运,也因此罗佳经常会陷入间歇性的情绪低谷,正是因为她不愿意接受自己是个平庸的人,也因此但丁会看到罗佳拿到金枝回到车上时“脸上闪过一丝痛苦的神情” 从原著创作的历史背景来看,当时的俄国正处在动荡时期,农奴制刚刚被废除,资本主义蓬勃兴起,却给俄国中下阶层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无政府主义蓬勃兴起,人们从上帝的束缚中摆脱出来,获得了自由,却陷入到虚无中。 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原著的罗佳有了自己的观点,即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老老实实,一辈子只能当奴隶的人;另一种则是可以为所欲为,杀人放火的统治者,也就是他认为的“不平凡的人”于是他杀了当铺的老板娘,这是罪与罚中的“罪”,而后面对于罗佳内心的折磨,以及自首后的服刑都是“罚”的体现,在这个层面上,“罚”是最终引导罗佳走向自我救赎的途径。 而索尼娅在原著中扮演的是“拯救者”,她被迫成为妓女,被命运不断打击,但她依然坚持着自己的信仰,她的崇高打动了罗佳,让他走出了道德上的自我折磨,让他的灵魂摆脱了煎熬。 《罪与罚》整本书都是对于基督教人文主义的表现,也生动的体现了人物在这一连串事件中的心理活动,展现了底层小人物的矛盾,困苦和走投无路,揭示了在这个病态社会下人性的堕落与毁灭以及人的精神分裂,体现了专制统治和资本主义下俄国社会的黑暗污浊。历来人们对于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评价都是褒贬不一的,但是对于人性的探索,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人性的黑暗面的描写是颇有深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