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诚实,DC连发十大标题,道出了《海王》的精彩和爆米花属性!

上映13天,累计票房达到了14亿的数目,即便在周四工作日也依旧能够保持着超过3000万票房的单天营收成绩,继续领跑着整个12月份的中国电影票房排行榜。
还能够是谁?不就是近来口碑爆炸的《海王》嘛。

而就在今天这个时间,DCfilms除了按照惯例给我们官宣了一张印刻着偌大14亿标记的海报,用以庆祝这一光辉时刻的到来之外,

还额外给我们带来一段30秒时长的快剪片段---截取了电影最为劲爆惊艳的画面,并配以上相对应的场面描述话语。
大抵来说,基本能够想象得到的夸张用词,都被DC剧组全部用上了吧,不过最为重要的就是,《海王》确实对得住这系列的赞誉。
“这个假日当之无愧的英雄”

“改变超级英雄的世界”

“献给所有人的一场史诗级冒险”

“不可思议”

“恢弘壮丽”

“开天辟地”

“超过瘾”

“超独特”

“超震撼视觉冲击”

“适合全家人观看的电影”

整整10句溢赞的话语, 但却丝毫没让观影者感受到尴尬和刻奇。
毕竟对于在首映当天就前去观看影片的隔夜君来说,即便时间已然过去半个月之久了,而我如今的脑子里依旧会时常浮现出海王被媚拉第一次带进亚特兰蒂斯海洋世界时的那抹惊艳,总感觉久违了十多年,曾在《哈利波特》感受过的那一阵仿若打开新世界的激灵,又再一次莅临到了我的眼前。
以及最后发生在海底的史诗级海洋大战,各种奇特生物的出现,各种爆破场面的发生,总会不自觉的就让人回想起当年观看《指环王3》最终决战时的那种激奋。
故而,即便DC穷尽了几乎所有的大词,但我依旧未有觉得《海王》有被过誉亦或者炒作的嫌疑性,视为名副其实的存在呢。

不过,从DC发布的十条赞誉当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海王》电影所存在的缺陷---十条赞誉清一色指向了爆米花特效,似乎有意通过对亮点的炫耀来达到对剧情疲弱这一缺点的掩盖呢,俗话有说“瑕不掩瑜”嘛。
对于上映当天能够在豆瓣取得8.5分之高,而后随着观影评价人数的逐步推进,如今的分数已然跌破了8分位阶并很有可能最终会定格在7.5分左右的电影。
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部电影于剧情层面的羸弱了。

在隔夜君看来,《海王》电影无论是在人类和海洋生物的冲突,海王和其同母异父弟弟的仇怨,这两点对整部电影剧情导向都起到了关键性影响的设定,却在一定程度上以流于表面的方式一笔带过了---
前者仅仅提了一下人类对海洋生态的破坏,以及亚特兰蒂斯曾经的辉煌;后者也仅仅是设立了奥姆王这一纯种鱼类贵族,为求率领海洋生物征伐人类大陆,从而不得不与含有人类血脉的哥哥决一死战。
不能说不合理,但就是少了一点儿的厚度,如果温导能够在这方面拿捏导更棒一点的话,那《海王》多拿10个亿或许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呢。

不过,制作电影这个事情有些时候也并不完全任凭导演一人的话语去操作的,亦或者说温子仁也只是人,而非上帝,在制作电影的工业流程中也是需要在成本,时间等等之间做出取舍方才能够完成电影的制作,并推举到大荧幕之上。
不妨来看个数字:
今年年初大热的《复仇者联盟3》制作成本高达3亿美元,而前些年口碑扑街的《正义联盟》同样达到了这个数目,然而全球营收仅仅只有《妇联3》的零头。
再来看看上个月上映的《毒液》制作成本也超过1亿的位阶,不过你们回想一下, 这部黑蜘蛛侠电影特效镜头又有多少呢?当然不是让你们和国产电影做比对(其实前些时间上映一阵子又做出了撤档下架的国产科幻电影《阿修罗》,这部电影的制作成本也同样达到了1亿美元的位阶呢)

说的夸张一点,《海王》几分钟的画面就基本能够抵得上片长2个多小时的《毒液》含有的全部CG特效了吧?
然而《海王》的制作费用多少了?仅仅1.6亿美元而已啊。
温子仁不愧是殿堂级的恐怖片大师,掌握了一整套通过低成本输出大制作的手艺,方才能够将此等品质的《海王》带到我们的眼前---
具体到《海王》的电影里,我们就看到了奥姆王和维科等人的头发都类似于打了发蜡一般。其首要目的当然不是所谓的帅气,而是为了减少头发在海洋中的飘逸所需要增加的特效成本。

另外,对于黑蝠鲼的配音,温子仁在节省成本方面也同样是无所不用其极。
为了减少后期润色的成本,要求配音演员叶海亚·阿卜杜勒套上垃圾桶去进行配对,通过密闭空间的回声效应,达到了黑蝠鲼穿戴装甲时的那阵沙哑模拟。
所以说,网络上对于温子仁导演的盛赞同样式没有过誉的,若果换成其他导演来拍摄,或许9.9成以上几率会成炮灰呢。
希望你们能够继续支持《海王》这部DC英雄电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