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34、货币流通规律

2022-04-10 08:45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徐禾主编】

【如有错漏或其它问题,欢迎指正】


34、货币流通规律

  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货币作为购买手段即交换的媒介不断地实现商品的价格,当货币实现了一次商品价格时,商品就从卖者手里转移到买者手里,而货币则从买者手里转移到卖者手里,从而又可以再和别的商品重演相同的过程。货币不断地由买者手里转移到卖者手里,不断地作为购买手段与各种商品互换位置的这种运动,就是货币流通。

  乍一看来,商品流通好象是由货币流通决定的,是货币流通的结果。其实正好相反。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货币流通是由商品流通引起的。只是由于首先有了商品买卖,于是才有媒介这种买卖行为的货币运动。不过,上述假象的产生,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这是因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商品和货币换位以后,商品就退出流通领域,进入消费领域;而货币却不是这样,它仍然留在流通领域,不断地与别的商品相互换位,继续媒介商品的运动。这样,运动的连续性便完全由货币来表现了,好象商品流通就是由货币流通引起似的。资产阶级经济学者从这种表面现象出发,编造了许多为资本主义制度进行辩护的反动理论,说什么资本主义制度下所以会发生商品过剩的经济危机,是由于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不足,彷佛如果把钞票印得再多一点,经济危机便可不致发生。这是完全错误的。

  既然货币作为流通手段要不断地留在流通领域发挥它的职能,那么,在一定时期内流通领域究竟需要多少货币呢?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1)市场上待售的商品总量;(2)商品的价格水平;(3)货币的流通速度。前两个因素的乘积,就是商品的价格总额。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格总额愈大,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便愈多;反之,商品的价格总额愈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便愈少。但由于在一定时期内,同一单位的货币可以流转多次,实现许多商品的价格,因此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可以大大少于商品的价格总额。例如,假定在一定时期内,每一元货币平均流转十次,那么,实现价格总额一亿元的商品,只要有一千万元的货币就可以了。所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例,而同货币的流通速度则成反比例。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可以用以下的公式表示:


  在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等于全部出售商品的价格总额除以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        这就是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时货币流通的规律。这个规律是货币流通的最基本的规律。

  关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问题,上述公式我们只是就货币单纯作为流通手段而言的,这虽然是重要的,但是并不完全。在现实经济生活中,需要动用货币的地方不仅有商品买卖,而且还有借债还债、支付工资以及交纳税款等等。商品买卖也并不一定每次都需要动用货币,因为随着信用关系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商品买卖采取了赊购和各当事人债权债务互相冲销的办法。如果把这些因素也同时考虑进来,那么上述货币流通的公式便需要作适当的补充。它应该是这样的: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34、货币流通规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