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11.4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2)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比以前一切生产关系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它极大地提高了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为生产技术的不断革新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有计划按比例的、高速度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的根本特点。这同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反复不断的经济危机和生产停滞,恰成鲜明的对照。从1949年到1959年,社会主义各国的工业总产值增长了202%,平均每年增长13%;资本主义体系的工业总产值,在同一时期仅增长47%,平均每年增长4.4%[1]。苏联从1945年到1959年的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了10.7%;美国在同一时期的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仅仅增长了1.7%。从1950年到1959年,工业发展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中国为29.2%;美国为5%;英国为3.1%。社会主义各国的科学技术也有了巨大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国家,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被用来为人民谋福利,不像帝国主义国家那样,把它用来加强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进行侵略战争。在一系列的科学技术部门,苏联在全世界已处于领先地位。特别在宇宙航行方面,苏联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开创了人类征服宇宙的新纪元。
一切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在逐步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同时,就要开始利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优越性来提高社会生产力,发展国民经济。对于原来经济落后的国家说来,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一个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任务,也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制造生产资料的重工业,能够为包括农业在内的整个国民经济提供现代化的技术基础,使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能够不断地提高。国家工业化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力量和国防力量不断增强的保证。但是社会主义工业不能离开农业孤立地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归根到底取决于农业能够提供出多少商品粮食和原料,取决于社会除了从事必要的农业以外,还能提供多少劳动力。正确地安排工业和农业、重工业和轻工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才能促进整个国民经济高速度地发展。以工业为主导,以农业为基础,把优先发展重工业和迅速发展农业结合起来,是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根本方针。
原来在经济上比较落后的俄国,在十月革命后,经过一个不长的历史时期,已经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强国。我国人民也正在为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努力。苏联、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民经济都以远远超过资本主义国家的速度发展,充分表明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各国的经验都证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的动力,而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又是促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能够取得完全胜利和巩固起来的保证。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适合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并不等于说它和生产力之间已不存在任何矛盾,两者之间在某些方面和某些环节上还会不断地发生矛盾。教员说:在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2]
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的性质与旧社会根本不同,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不像资本主义的矛盾那样必须经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才能解决,而是完全可以经过社会主义社会本身的发展不断地得到解决的。
注:
[1] 资本主义体系的工业在此期间所以有某些增长,主要是靠扩军备战、国民经济军事化的刺激取得的。
[2]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