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KO/OpenSEES】后张拉摩擦型自复位节点视频教程
微信公众号:【OpenSEES抗震笔记】 为STKO for OpenSEES软件官方公众号。公众号致力于成为结构抗震专业学习平台,分享抗震相关的动力学理论,实用编程,以及常用软件技巧。特别针对基于OpenSEES的非线性分析和相应理论以及二次开发。
导读:
很久没有和大家分享STKO 的教程了,实在是太忙了,非常抱歉。今天分享的主题是针对韧性结构为研究课题的相关的建模。韧性结构,也可以称为自复位结构,是当下结构工程很热的一个话题。说起来,在我国的热度已经持续了十多年了。Angus第一次阅读自复位结构是写于2002年Garlock, Ricles等人将后张拉PT技术从混凝土结构引入到钢结构中。随后,基于后张拉技术搭配各类耗能装置的自复位节点,构件,结构就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国内潘鹏教授较先进行了后张拉的配合角钢耗能的自复位节点的试验研究,之后的各类各样的基于后张拉的节点,阻尼器,柱脚,剪力墙,连梁等等相关研究也陆续展开。与此同时,在另一方面,材料层面,通过凭借具有形状记忆效应的金属SMA,也是实现韧性结构的一个策略。综上所述,自复位结构依然是一个居高不下的热点方向。毕竟该研究主题的研究者时不时站在人类发展可持续的角度,亦或者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角度,极力地迎和着人类发展的矛盾问题。但是作为理性的研究者,Angus 认为我们应该更加理性的看待自复位结构,起码现阶段,传统的自复位结构(具有低屈服后刚度的旗帜形滞回准则)尽管主结构在震后行为上可圈可点,但是峰值行为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高阶振型影响严重,导致侧向变形过于集中,有稳定问题;耗能能力不足导致层间加速度响应大,可造成较严重的非结构构件损伤;结构的峰值行为较难预测,结构峰值响应离散性较大等等。所以,一个新型结构形式的出现,到它真实地大规模可以落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期间很多的努力也需要在座同仁 的努力。
扯得太远了,今天Angus 分享的是基于PT和摩擦组合的自复位钢框架梁柱节点的建模。
PT 和摩擦机制的自复位梁柱节点建模
1. 教程中所示的基于PT 和摩擦耗能的自复位节点如图1所示。节点由梁,柱,T型件,钢绞线和一些锚固装置构成。

2. 节点简化的中心线模型如图2所示。该简化模型的思想基于组件法,把握结构的受力机制。

3. 详细的自复位节点视频教程
可以参见B站视频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