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Bor:冷战时代的服装风格

2021-12-05 14:12 作者:终末化-Enderize  | 我要投稿

2045年12月5日冷战铁幕的落下,对斯米利安各国的服装文化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北斯拉克

  北斯拉克联邦成立后,国内掀起了娱乐化浪潮,服装风格五花八门。而帝国复辟后,为了让人们处于战备状态(北斯拉克帝国政府由军队和皇族维持。帝国军事化教育程度很高。),政府设法发起了一场运动,使前联盟时一些仿军装风格的服装成为流行款式,其中包括休闲类与正装类,前者为了适应各种突发事件而设计,后者则具备民族与地区特色。一直延续到新联盟时期。

·契那拉

  2065年4月14日亚文化运动结束后,国内娱乐化浪潮就此结束,文化宣传部制定了新式制服(主要是校服)款式,以此为起点,一场服装变革运动兴起了。休闲装变得更加合身,几分裤等一些服饰被渐进取缔,裤口也逐渐只剩放开式(即裤脚没有收紧)。正装则以契那拉平装为主,尤利普斯风现代西装为辅。此外出现了一类“新制服”——将休闲装与正装相结合的适用于多种场合的服装(代表性的是中山科技和北极光科技的制服。)(红龙港特别区的变化要参考东泽。)

·东泽

  2067年6月25日,东泽革命(受契那拉亚文化运动影响)爆发,革命后的东泽需要一种与上皇文化体系决裂的服装风格,政府采取了两套方案:一是学习借鉴契那拉的制服(包括新制服),二是让ACGN亚文化影响休闲服装设计以进一步扼杀军权主义复兴。总体上说,东泽的服装风格在东方算是自由发展的了。

·东方统合主义、生产主义国家

  为了保护难得的独立,这些国家结合自身文化,设计了一系列合身、干练的服装(实际上变化不大)。

·自由国家(这里指全球公民注意、财权主义国家等文化控制较弱的国家)

  大都放任私有企业和各界人士自由设计、自由发展,但受冷战格局影响,风格大都接近冷战风(后面会介绍)。

·王室服装的去向(包括各国古代装束)

  东方王室的传统服装有的成为文化遗产(如契那拉共和国)、有的成为一种文化象征并仍有流行(如契那拉共和国红龙港特别区)、有的甚至与现代军备结合(最有代表性的是东泽)。

  西方古代服饰大都只能在历史重现展或节日活动中见到,一些国家只是吸收古代服饰部分设计后就将其送进了博物馆(如波旁兰公社),有些王室服装甚至被允许制成周边商品(其中最受欢迎的商品之一是设计源于维克多亚王室的传统头饰砾角冠的耳机、发卡等了)。

 

 一些史学家和社会学家认为产生以上几种趋势的原因是亚文化运动的影响、娱乐化浪潮的一波又一波、现代社会社会意识形态的变革以及其主要因素——冷战格局的变迁。

·冷战风服装

  这里的“冷战风”是总结了冷战时代各国主流服饰的共同点,主要包括:窄的收袖口(袖口外加一条束带以收紧袖口)、合身不宽大的衣袖与裤腿、加深且有盖的口袋(缝在外面)、没有繁琐的装饰(战争时期当然是排斥流苏、飘带等装饰的)、放开的裤脚(被认为是防止足部受伤)、以衬衣做内衬(在北极光科技中几乎是不成文的规定)等。

·其他服装的变化

  即使私有企业仍在不停地设计新服装,但受冷战恐怖影响,大多数民众都穿着上述的冷战风服装(“方便逃命”,社会调研中最常见的回答)。在娱乐化程度较高的一些国家,服装风格多样化仍较明显,但全球来看,受冷战格局影响,文化低迷的环境正阻碍着服装潮流的变革。上衣、裤子、鞋子成为“实用主义产品”(设计突出实用性),热裤、短裙仍受欢迎,长裙大都是社会上层的着装。有趣的是,2047年彼得洛夫材料研究所与诸齐工业(当时都是中山科技旗下的)联合研制的纳米丝织丝袜为全球女性提供了一个不错的选择。(详情以后再谈罢)


Bor:冷战时代的服装风格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