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制变迁研究探索——应有制
一,历史背景
在所有权的理论探索当中,经济利益的最终归属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整个生产消费周期里,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以及相应的财产归谁所有,关系到经济制度的属性判断和科学归类。 在政治经济学说里,我们将所有制分为两类:一类是公有制,一类是私有制。 在早期实践探索中,要么公有,要么私有两者是对立的。后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发明了混合所有制经济,将两种互相排斥的制度结合在一起。事实上,大家也知道这样的情况,有利于经济发展,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于是,有了两方面的解读,有人主张全盘西化,因为私有制快速发展,民营经济的发展才有了今天的成就。有人认为,那是举国体制带来的成果,加强政府领导,发挥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强大优势才能取得这样的成就。2022年中国的GDP达到120万亿人民币,工业产值突破40万亿,按国际汇率计算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这样的成就是因为公有制和私有制,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结果。虽然各方学者观点有所不同,但有一点应该是没有人否定的,那就是依靠单一所有制经济是不可能获得如今成果的。完全私有化,在国际上不在少数,但是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像中国一样保持持续高效的发展水平。 中国怎么就能一枝独秀了呢?这些发展成果和创造的财富又是如何分配的呢?如果权责不明,分配不清是否能够长期维持发展?带着这些疑问思考。我们初步可以得出一个答案,中国必然有其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经济体制特征,如果跟其他国家一模一样那是没有理由会一枝独秀的,必然地存在着不同的地方,而前面我们说的所有制结构就是一个明显的特征。在这个前提下,公有制就应当归国有,私有制就应当私有,所以首先就要解决这个矛盾,哪些归公有,哪些归私有?哪些归公私合有? 中国经济就是这样依靠一步一步解决面临的难题往前推进的。于是,就有了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命脉归公有,其他没有规定的所得归私有。这样外国资本和民间资本与国有资本各取所需。为了维护长期稳定,将所有制结构稳定下来,制定相关法律,政府承诺不会变。这种各取所需的所有制安排,笔者认为就是一种应有制,介于私有制与公有制之间的所有制形态。 二,应有制的内涵探索
人类首先发现了私有制,满足人生存需要,解决自然属性中的自足需求。要调动人积极参与经济活动中创造财富,生产商品和服务,需要能够满足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求,才能有多余的力量参与到集体的社会经济活动中。私有制的社会性私有,是所有制的第一部曲。为什么呢?在动物界,动物觅食优先自己吃饱,继而有力量保护配偶或哺育下一代。人类早期获得食物或猎物,也会先自己填饱肚子,这是生理本能表现。当然,我不同意人性自私论。本能和觉悟是区别动物和人的特征。当人类祖先逐步发展为有组织的生产劳动的时候,与生产活动相应的配合规则和纪律就会产生,这就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即是人与人之间基于社会性形成的联系,社会性是什么呢?笔者的理解是领导与被领导,安全与防护,规避危险,伦理道德等人类活动结成的社群关系。社会性使得自私自利的行为,不被公众所容忍,必须要有一定的规则和纪律规范,于是就产生道德,纪律和法律。一个人如果为所欲为将会对社会产生伤害,比如打猎的时候,如果不按照组织安排,轻则打得猎物少了,重则反被猎物攻击导致大家受伤。后来,人们组织农业生产,逐步诞生国家组织。因为私有利益的冲突,人类延续了数千年的战争。历史朝代更替,周而复始。于是,对于社会性私有的反省,诞生社会性公有制。共产主义理论诞生,经历漫长的斗争,在十月革命后,人类社会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不幸的是,这个政权最终解体了。而且产生了很多社会问题,值得人们反思和总结经验教训。完全的公有制不论是苏联和中国,都没有成功过。直到我国重新接纳私有制,对于私有制积极性的再认识。笔者认为这是应有制的开始。突破固化的公有和私有的界限,为了调动全社会积极性而诞生的规范,公有财产拿到公有财产产生的应得收益,私有财产拿到私有财产产生的应得收益,无论公私都获得应得的利益。这样导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诞生并得以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当部分权利被从所有权中分离出来的时候,就意味着应有权利的产生。过去不是没有应有制,而是没有发现应有制的存在。西方在私有制实现过程中,已经诞生了应有制,但是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概念。一直把它归类于私有制实现的范畴,即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三,所有制的五种形态演变
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为应有制提供了条件。 按照财产归属划分为:私有,应有,共有,公有。
按照社会性强弱划分为:特有,私有,应有,共有,公有。(特有,即特权)
前面我们已经说了私有制与应有制,特有则是一个例外。那么,共有制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在公有制中应有的公共形态,即共有制。在公有制结构中,公有制的公共形态与私有形态一起构成完整的公有制。以往我们认为公有就是完全无私的,笔者认为这是不对的,根本不符合实际情况,脱离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比如苏联时期,公有制背景下就产生了严重的特权行为,贪污腐败横行,侵吞了社会公共资源和财产。公有制中应有的公共形态,比如国有资产属于全体人民共有,其收益应当归于全体人民。私有不能与公有相抵触,公有保护私有成分。美国所有制失败的原因是,私有制权力大于公有权力。公有权益其中规定的不可交易部分(人类共同财产)被私有化了。具体什么是应有范围权益呢?比如,房子租金与使用权之间的交换,就是应有制的具体表现。完全的公有制,按需索取,那么就没有交易,而是直接使用。完全的私有制,使用权不可分离,买使用权等于买所有权,买房就是终身所有,终身使用。当部分权利被从所有权中分离出来的时候,就意味着应有权利的产生和运营。 四,实现途径中的应有制
人类社会来看,应有制是过渡性所有制度,介于私有制与公有制之间的所有制形态。公有制的实现,需要通过所有制的变革完成。 所有制发现路径顺序: 私有制—公有制—共有制—应有制
所有制实现路径顺序: 私有制—应有制—共有制—公有制
笔者认为,共产主义实现过程—即是彻底的公有制实现过程。 五,应有制的意义
在现实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有权利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利益,而不应该被任何人所侵犯或限制。这是我们应该努力追求的一个目标,也是社会应该所具备的一个基本特征。 当代有了应有制,每个人才能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他们可以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利益,而不必担心自己的权利会被侵犯或限制。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和繁荣。此外,应有制还能够促进社会的创新和发展。因为在创新和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人们拥有更多的自由和权利去探索和尝试。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应有制的实现仍然面临着很多挑战。有时候,我们会看到有些人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惜侵犯其他人的权利。有时候,我们会看到有些人会因为自己的弱势地位而不得不接受不公平的待遇。这些都是我们应该认真解决的问题。 为了实现应有制,我们需要采取多种方式来保障每个人的权利和利益。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法律来保护每个人的权益,通过教育来提高人们的素质,通过社会舆论来引导人们的观念等等。只有我们共同努力,才能够让应有制在这个社会中真正实现。 总之,当前应有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目标,也是一个我们应该努力追求的社会制度。只有当我们真正实现公平正义的应有制,才能让每个人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繁荣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