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火》中温柔的哀
《花火》(以下包含剧情)
北野武自导自演的片子。一部非常温柔安静的电影。剧情非常简单,节奏也很平缓,几乎没有什么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样子。
主角西先生是一位刑警。然而他的女儿早夭,妻子也患上了绝症。搭档堀部在他去探望妻子的时候身受重伤,终生残疾,被妻女抛弃。再后来的一次任务中后辈田中也被射杀,他引咎辞职。为了养家糊口,他不得不开始借高利贷,随着金额越来越多,放贷的人也开始索讨利息。最终,他决定铤而走险,抢劫银行,和妻子去做最后一次旅行。
故事其实非常压抑,甚至是血淋淋的。但是电影却让人觉得仿佛在读一首温婉的诗。北野武将整个故事的哀伤氛围营造的非常含蓄,无论是堀部的画,还是西先生和妻子的旅行画面。很多地方的转场都非常精彩。最让我佩服的是,看完这个故事之后,我只感到哀,却不感觉痛。
哀与痛。
这两个字是我想要仔细讨论的。
痛是一种非常极端的感觉,他会让人受到巨大的震撼,从而印象深刻。
但是哀不一样。哀是和缓的,平静的,长久的。
如果说痛是在短时间内让人受到剧烈的刺激,那么哀就是长时间地一点点积累,在你身边逐渐堆砌出一座无形的堡垒。
痛是放,哀是收。
花火的表达是含蓄的,从头到尾,都没有人物的内心独白,主角西先生的妻子更是直到最末才说了两句话。“谢谢你。”“对不起。”
为什么是这两句呢?“谢谢你”,具体是谢谢什么呢?“对不起”又是因为什么感到抱歉呢?为什么先是“谢谢你”,然后才是“对不起”呢?为什么是这个时候才说呢?
还有更之前的,为什么妻子选择自己一个人拍照,而不是和丈夫一起拍呢?为什么堀部收到了西寄过去的神守,他们明明有联系,却不像田中的妻子那样告诉警察呢?
所有这些有的有一个明确答案,有的没有明确的答案。
当那个卖废车的老板看着报纸说“那辆车我该卖二十万的”,就暗示了西先生抢银行的事情被公开了。同样后面警察给他打电话,去他家找他,以及田中的妻子收到礼物后第一反应不是拆开,而是给警察打电话就可以看出,周围的人大概都知道是西先生干的这件事情。然而即便如此,同样收到礼物的堀部却从来没有主动找警察,甚至警察找他询问西的下落时坚持说自己和他最近没有联系。
有人知道真相,知道后果,知道结局,但是却义无反顾地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这,就是花火里的冷硬。
其实无论是“谢谢你”,还是“对不起”,往往都是一场对话的尾声了。而根据人们的习惯,总是把更重要的事情留在最后说。所以这里先说感谢再说抱歉,大概是妻子对西先生的愧疚更多吧。至于为什么感谢,又为什么抱歉,则是因为有太多太多的事情,所以就只好说得模糊一点,相信听到这话的对方一定会懂得自己的心思。
这种默契不光存在于西和他的妻子之间,也存在于北野武和观众之间。既然大家都看的明白,那就没有必要说得清楚。这种不言自明的含蓄表达,北野武贯穿了整个电影,营造出了极为成功的“哀”。
在北野武的画面里,阳光应该是正好十八度。这个温度属于春秋,恰好比人体舒适温度低了一两度,微微有些凉意,但又不至于呼吸进去的让人觉得刺痛。
最后说一说花火这个名字。
电影里,西的生活就像是火药桶,最后他选择一次璀璨的盛放。生命盛放如花,寂寞如火。
以上是对电影本身的一些感想。现在跳出电影,我其实并不十分赞同这种只追求刹那的灿烂,不计后果抛下一切的行为。诚然,这很美,很浪漫,但是这不意味着他本身是对的。西抢银行对吗?西杀人对吗?西借高利贷对吗?全都不对。他与其说是自己选择这样做,不如说是被生活逼迫的这样子做,别无选择。直到他的生活濒临崩溃之前,他才大胆的开始计划旅行。
而很多人只看到花火的灿烂和美好,没看到之前以及之后的无奈和心酸。很多人不是走投无路,而是自己主动放弃了很多机会,自我陶醉,自己去追求极端。但是他们这样盲目地模仿,就好像东施效颦一样可笑。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人生,不是每个人的人生都充满了无可奈何。花火是一种人造的极端的美,然而天上游荡的闲云或者傍晚的落日又何尝不是另一种自然的美?
与其说我们应该模仿花火里的刹那绽放,不如说应该学习西在面对绝望时候的从容和抗争。
是的,我认为花火就是一种极端抗争,一种对现实生活的决绝抗争,正是这种抗争,才让花火如此绚丽动人。
影片结尾那两声枪声其实暗示了西先生和他的妻子已经自杀了。
砰砰两声,我抬起头,在天空中寻找花火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