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艺作品读者对作品的反作用
我这个主题其实太大了,我只能讲一些东西。
对于一些有一定内涵的作品,往往读者对作品的理解至关重要。
特别是想要探讨一些极深刻的关于社会发展方向的宏观主题这类的作品更是如此,我简单地说一下这个方面。
受众一般会结合该作品的标签(例如官方定性,风格等)对作品做出理解,往往会忽视作者的看法。而对于没有明确标志的,读者一般会看别人的看法去选择。特别是一些连载的漫画,前后甚至会有极大差距,很容易“翻车”,例如《进击的巨人》。所谓翻车的前提就是漫画整体未表露,读者就会很受动。
如果一个作品的主角做了超越时代发展的事情,该作品便具有了一定前瞻性。不同的受众会对这种前瞻性有不同的看法,这种看法的差异往往来自于受众个人因素和作品风格,而且二者之间也是相互作用,联系的。例如迪迦奥特曼45集,大古带领人们战胜欲望开辟新纪元因其受众以浪漫主义者,而其风格也为浪漫主义风格为主,得到认可并称之为神回(事实客观其确实为神回。)
而对于受众极其广泛,越来越大;官方明确设定为少年漫的火影忍者及其因各种原因导致风评极差的作品博人传,越来越多区分不清现实与作品的受众发表出各种看似合理,但极不尊重作品本身限定的言论。
在博人传中,鸣人通过自己的故事的努力,实现了忍者世界的基本和平。例如,对川木的处理上,在国际会谈竟在决策中以人道主义作为决策要素考虑问题,这早就超越了现在社会的发展。

而看不懂这条的人,或压根不知道的人这么说:“鸣人的时代和柱间的时代一样,鸣人一死,五大国就会重新开战。”
“鸣人太理想主义了,佐助的想法才最现实。”
“鸣人就是个不切实际的圣母。”
可是忍者社会无论多么具有现实要素,它和现实的社会就是有差别的,这就是最大的一个背景式差异就决定它和现实社会之间有巨大的差异,也可能会有相同之处。没有相同之处或发现调查出相同,相似的规律,就不能强行把作品和现实联系在一起。
可以解读,但不能意淫。
而对于那些本来就要讲述宏观主题,但是主角却以悲剧式结尾没有实现超越历史发展的连载作品。往往粉丝受众从刚开始就以理想主义者为主,希望主角让他们看到一个新的世界。但却越来越发现事情向黑暗面发展,不理性的受众就遭到伤害。如果在符合一般逻辑,不脱离道德的前提下故事发展导致主角陷入被动结局,黑暗结局。那就应当考虑其是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是借现实的描述去讽刺。
总之,读者应该理性看待作品,在尊重作者和作品本身的前提下理解作品。这样阅读才能真正发挥“二次创作”的功效。